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恰同学少年》的思考

火烧 2007-04-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8
《恰同学少年》引发对国服的思考,探讨中山装、青年装的文化意义,反思当代少年服饰异化,强调服饰与民族精神的联系,呼吁复兴国服以振兴少年中国。

  央视有佳片《恰同学少年》,概述毛主席求学之史,斯诚良剧也,于今多借鉴。余观之数日,思之甚多,其思一:外国服饰果优于国服耶?

  “五四”之后,新文化之风日盛,国人皆欲内求团结以外争国权,一洗百年之耻。是心也,映于表则国民服饰整洁化一,中山装、青年装大行其道。此非屈于外力也,实我中华民族凝聚力之体现。区区服饰,岂止为遮羞御寒之用,实为弘道树德之大礼。故自秦汉唐宋明清以至国初,每更一朝必更一服,以为革故鼎新之实;每灭一朝必灭一服,此所谓灭衣冠也。中山先生深明此理,故创中山装以导国民。该装也,干练挺直,整洁大方,甚合我东方民族之体,该服衍而化之而有青年装。青年装者,于中山装只多一上衣口袋而矣,青年着之则显朝气蓬勃,气象一新,不失为民族品牌之佳作也。该剧也,众多学生着青年装朗诵《少年中国说》一幕实为感人,我中华有此无数美少年则复兴之日可望矣!然成事也,先有中国少年而后有少年中国,欲立中国少年者,必先立少年之精神,服饰着,正为少年精神之体现也,故欲树少年之精神则必立少年之服饰。

  我今日中国少年果有服饰耶?遍览神州,无一少年专用服饰,无一服饰专为少年设计,更无一服饰体现少年之精神。彷徨无计,告诉不许;呼天唤人,无一应答。我中国少年于百无聊赖之际,觅奇装异域服以展青春之精神。于是乎,性别男女莫辨,头发蓬蓬乱乱,脸上泛着青光,浑身透着怪诞。呼朋唤友,招摇过市,如黄毛鬼复出,梅超风再现,青春果如此精神耶!少年者,民族瑰宝,国之利器,利器之不蓄,亡无日矣!或曰,我堂堂中华果无正装耶,果无民族服饰耶?对曰,或取于洋人,或出于棺椁,有似于无!所谓正装着,西装革履,老少皆宜,无上下之分,无场合之变,是使我中华服饰荡然无存。所谓国服者,长袍马褂,取于清人,于今近百年矣!岂有活人着死人服饰之理。

  创国之初,毛主席仿中山装,创四袋之干部服,凝练厚重,磊落简朴,仍不失为民族品牌之瑰宝。会于洋夷,有司奏请仿国际惯例着西装,笑斥之:“华人着洋服者何!”乃便服布履与会,夷人仰之,四方从之。

  国服者,国之精神也,民之寄托也,文明之载体也,礼乐之所传承也。方今礼崩乐坏,服饰不存,是国破耶,是家亡耶?

相关文章

  • 80后大学生说恐惧挣扎--也做一回大学愤青
  • 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杀人
  • 红与灰——一个大一新生的在校感想
  • 读毛主席致蔡和森萧子升等新民学会会员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