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对“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几个疑问

火烧 2009-11-10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围绕小岗村改革第一村的成就与疑问展开,探讨其改革前后的发展差异、扶贫现状及沈浩书记的贡献,引发对小岗村历史与现实的深度思考。

        人们知道,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第一村”。改革前,用“吃不饱、穿不暖”来形容这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可以说基本没有问题,他们“敢为天下先”地通过“摁手印”,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更影响了整个中国,甚至“摁动了世界”。

        1978年冬天,18个农民的“手印”使小岗村在1979年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粮食产量超过了过去15年产量的总和;

        食油产量超过了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

        人均纯收入超过1978年的18倍。

        如此巨大差异,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所罕见的!用“惊天地、涕鬼神”也豪不为过。这让人们不得不对18个摁手印的人树起大拇哥,可喜可贺。

        可喜可贺的同时,我们不妨对以上数字进行一番冷静思考,思考后会发现几个问题,那就是,小岗村一年的粮油产量一下子顶过去15年、20年产量的总和,那过去15年、20年这些土地都做什么去了?这些村民都做什么去了?他们是靠什么维持生命的?

         一年解决吃、穿、花问题,不再向国家伸手,这一点值得赞扬。但往后的日子怎么样呢?13年人均增收100元,达到500元!在全国范围来讲,仍然没有摆脱贫困、没有走向富裕。依靠政府扶贫支持后,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也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还欠债近4万元。这个时候又向国家伸手了吗?为什么呢?

        2004年2月,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到小岗村任书记,村民从排挤、怀疑到信任,最后又发挥手印的优势进行挽留,是出于真心的吗?

       问这话是有原因的,因为沈浩到小岗村后的确有不少人怀疑他、排挤他。也许是沈浩带去的60万元不多,修公路的时候,村民用铁锨铲水泥,沈浩用手捧水泥,村民就没有人告诉他水泥会烧手,以致他的手被烧烂。后来用300万元建“大包干纪念馆”,又争取资金修建了14公里的柏油路,村民得到占地款后才知道沈浩可以让他们坐在炕头就能收钱,才知道沈浩是个好人。原来的村民是怎么想的呢?

        沈浩上任后,用村民严立华的话说就是,“沈浩一到村里,就挨家找人谈,小岗怎么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将全村108户人家走了两遍”。(平均一天走访7户,真与假读者自己分析)并带领“摁手印”的人到大寨、南街村学习考察,接着又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 沈浩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做法呢?

      “一年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的瓶颈,在外来干部沈浩任职的第三年就被突破。这是为什么呢?

        上级检查、领导视察的时候,小岗村烘烘活活,过后则冷冷清清,用借来的东西蒙骗上级是为什么呢?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大包干纪念馆”被滁州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30年村民吃国家救济的事情就不说了,自打扛起“第一村”的大旗后,小岗村为国家贡献了什么呢?政府又为小岗投入了多少呢?难道把政府扶植也当作爱国的资本来进行纪念吗?

   
  

相关文章

  • 小岗村究竟存不存在那个红手印契约?
  • 老田:质疑小岗村“分田密约”并展望中国农业的未来(旧文加证据重贴)
  •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 孔庆东:幸福的集体村
  • 小岗村不是出路 需要用集体经济激活村庄治理热情
  • 我所亲身经历的毛时代的集体农村
  • “要吃米找xx”是某些文人的凭空捏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