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华盛顿邮报:对毛泽东时代的怀念情绪在中国很活跃

火烧 2009-06-21 00:00:00 文艺新生 1044
文章探讨中国对毛泽东时代的怀念情绪,提及《江姐》等革命歌剧重演,反映民众对过去的兴趣与情感。

         华盛顿邮报 :中国人重温毛泽东时代的回音

        (原标题:毛泽东又来了:中国人欢迎遥远的回声)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6-19
  舞台上的女英雄以庄严崇高的姿态唱出经典咏叹调:“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献”——这是歌剧《江姐》的一幕。

  位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正举行首届歌剧节。13部歌剧中既有西方传统歌剧,也有4部中文歌剧,而当中两部是老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洪湖赤卫队》和《江姐》。

  曾几何时,民众唱革命歌剧是无奈之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唯一获得批准的娱乐就是毛泽东之妻江青主持下的八部“样板戏”。《江姐》是老式的革命剧,是共产主义极端时代的公认象征。因此,你可能以为它在歌剧节上演是政府强加的任务。

  但是,尽管歌剧票价不菲,《江姐》的听众甚多,而且非常投入。一个和父母一起来看歌剧的小男孩大声问“江姐为什么没有提到毛主席?”这场革命歌剧成了一家人一起观赏的节目。人们想看这样的节目。

  近年来,对毛泽东时代的怀念情绪在中国很活跃。你可以看到青少年戴着红卫兵帽子穿过紫禁城,可以在以文革为主题的餐厅订位。

  毛泽东的革命从一开始就借助音乐的推力。在三四十年代,日常的项目就包括每天早晨唱半个小时歌。在1942年的讲话中,毛泽东呼吁可以打动群众的大众艺术。继《白毛女》之后,《江姐》等融合民歌和革命情感及西方乐器表现的曲目涌现。

  毛泽东达到了目标,至少很多作品仍然流行。革命歌曲仍然是中国歌手的主打歌,他们认为这些歌曲比后来的同类作品好得多。

  如今革命歌剧已经不再是一项义务,而是一种商品,人们可以购买,可以欣赏。因此,它已经变成它曾经试图教导人们去推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部分。(作者:Anne Midgette;原题:毛泽东又来了:中国人欢迎遥远的回声;译者:星岛环球网/驴家的带鱼)

译文为摘译,英文原文www.stnn.cc

相关文章

  • 王树增《解放战争》节录,用事实反驳《大江大海》的谣言
  • 推荐北京人艺新排《龙须沟》和《窝头会馆》
  • 科学解读和评估两个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一)
  • 献给1973-1982年出生的超龄儿童们
  • 浅说建国60年和我们的未来走向
  • 孙学文:驳资改派建国头29年“经济崩溃”论
  • 新华网:美国为何少祝福中国30年
  • 国庆大阅兵,精英之家电视台解说词!
  • 丑牛:又逢己丑--“我们决不做李自成!”
  • 《刷盘子还是读书》姊妹版:用一般科学原理认识毛时代
  • 梅新育:对建国初30年的重新估值
  • 与吴敬琏唱唱反调: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