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陈中华认为温州企业不该救,救工人到沙漠植树造林

火烧 2011-10-08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温州高利贷危机持续发酵,官员涉事引发关注,温州企业面临困境,债务问题严重,官银高利贷现象凸显,经济危机影响深远。

陈中华认为温州企业不该救,救工人到沙漠植树造林

 

    温州危机,说白了,就是炒房者、官员、银行互相勾结,鱼利百姓的危机,中央若救温州,就是救腐败,就是亡中国

 

    (温州讯)温州警方近日破获的一起13亿元(人民币,下同,2.68亿新元)高利贷案揭发,竟然该笔贷款的八成债主是有一定级别的公务员。

 

    据中通社报道,在近期连续发生高利贷崩盘事件的温州,一起惊人的高利贷案被引爆:温州永嘉人施晓洁,于2009年前后以高利率向社会筹集资金约13亿元。9月21日,施晓洁与丈夫刘晓颂携带这些资金潜逃,数日后被警方抓获。据部分债主反映,这起集资案八成债主是永嘉当地有一定级别的公务员。

 

    《法制周报》报道,“官银”是官员资金在长三角一带流行的俗称。在施晓洁一案中,施晓洁夫妻所持有的资金中,有8个多亿的出处账户的户主都无法查找,要么身份虚构,要么人已失踪。这从侧面印证了“八成债主是公务员”的说法,更让业界看到了温州官银介入高利贷黑洞之大。

 

    温州官银涉及高利贷此前已有所闻。今年年初,温州市龙湾公安局在侦查周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时,发现债主名单中的人均为当地司法机构公务员,牵涉的受害人资金从2000万到8000万不等。

 

    温州80多老板逃跑3人自杀

 

    但是,由于被卷走银子的官员们都是一律低调,宁愿血本无归,也不敢公开站出来追讨,甚至不敢承认自己被卷走了钱,使得纪检部门调查面对重重困难。在“牵涉者众”的情况下,债主们很可能因此集体逃过一劫,“8亿官银”疑云则可能不了了之。

 

    有统计显示,目前,温州至少已有8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其中9月份就发生26起。9月22日以来,温州市发生3起因债务危机后,老板被逼上绝路而跳楼自杀事件,造成2死1伤。

 

    在此背景下,温州市委市政府近日与金融机构、公检法等协同维稳,急救高利贷危局。

 

    温州这些私企、血汗工厂压扎的广大雇工的血汗哪里去了?贷的款哪里去了?他们用压扎雇工得来的钱、贷的款国内国外购豪宅、嫖洋妞、海吃狂饮、贿赂官僚、炒股炒房炒宝石炒古董炒农产品,搞黄金文物宝石储备,搞资产转移...储备够了,挥霍尽了,然后一跑了之,哪那么简单。这些私企,贷款时就没打什么好主意,就没打算偿还过。当年为什么把国企搞的资不抵债了就让它破产?一个个资不抵债的私企为何还让它活下去?银行为何把款贷给一个个资不抵债的私企??对这些投机企业不但不能救,还要严格追查银行的责任,查封私企业主及其亲属的账户,查明资金的去向。既然是私企,企业与家产同属,偿还不上贷款的就用家产、存款、存货折抵。

 

    平时政府对高利贷喊打喊杀,而贪官污吏却低贷高放,现在官银套进去了反要政府资金去救市,这明显是双重标准,是拿纳税人的钱去堵官银的口子,把坏帐留给银行,官银完好回到贪官污吏口袋。要严格追查银行和当地政府的责任,彻查银行信贷的去向、公务人员高利贷资金的来源。

 

    今天救温州,给温州降息让利,允许拖欠贷款,允许高利贷、搞地方银行私人银行集资,给小微型企业扶持政策,明天就会出来冷州、暖州...,就会低效高能耗重复建设小项目遍地,就是鼓励不正当竞争,那干脆来个全国降息、只贷不收、国有银行倒闭、关闭大中型企业得了。

 

    一个泱泱大国,不脚踏实地地做大做强装备工业,稳扎稳打地搞好实体产业,而将房地产、矿产资源无度开采、外资外贸进出口作为支柱产业,拉动主体经济,不谋大国发展之道,盲目学习袖珍之国投机取巧之术,还将其推崇为模式、典型,这哪是举家过日子之道,这哪是治国强国之道?

 

    建议中国政府借机收购民企实行计划经济制度

 

    1.坚持紧缩放贷.决不能放松,

 

    2.防止老板外逃.让依法破产.

 

    3.收购破产民企.由国家经营.

 

    4.安排工人上班.不让其失业.

 

    胡锦涛总书记说;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全力以赴去做,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毫不含糊地去改。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主观或客观造成的问题和障碍,对政策的落实产生阻力甚至对抗。在这种情况下,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担当,敢于应对,敢于作为,敢于叫真,不等不靠,不推诿扯皮,避免好人主义,全力破解热点、难点问题。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全力以赴去做,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毫不含糊地去改。要充分运用检查、点评、评比、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工作上水平。要严格奖惩,对落后的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纠正,对优秀的要旗帜鲜明地进行表彰奖励,培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邓小平同志有“坚持共产党领导不动摇”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理论论述,说明了“变”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证明,改革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需要区别什么事项。坚持共产党领导不动摇、不可变,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变。《改革30年:变与不变之间》写道:“小平同志曾多次用“变”与“不变”指明改革的本质和前途,比如,他在1980年指出,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形势下,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再比如,他在1984年分析改革形势时说,“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

 

    学习小平同志关于“变”与“不变”的理论,应该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即究竟是“变”好,还是“不变”好?应该看具体事项,不应一概而论。某事项需要变时,对其进行变革,就是正确的。如果某事项不需要变时,却对其进行变革,就是不正确。究竟是“改革”好,还是“不改革”好?同样也是要看具体事项,不应一概而论。某事项需要变时,对其进行改革,就是正确的。如果某事项不需要变时,却对其进行改革,就是不正确。所以说,离开具体事项讲“改革”,“改革”无所谓正确还是不正确。对于改革的正确态度,应该首先区别什么事项应该改革,什么事项不应该改革,而不应该盲目笼统不加区别地认为1.“凡是主张改革都是正确的”。2.“凡是继续改革都是正确的”。这样,就出现了新“两个凡是”的问题,重新犯认识论上的错误。当年“两个凡是”一提出,小平同志就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1977年4月10日,他致信党中央,郑重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邓小平文选》,第2卷,39页。5月24日,他在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谈话中进一步提出,“‘两个凡是’不行。”“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实事求是“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38—39页)

 

    如今,不区别是什么事项,盲目笼统地一概认为1.“凡是主张改革都是正确的”。2.“凡是继续改革都是正确的”,也就是步当年“两个凡是”的后尘形成新“两个凡是”问题,犯了当年“两个凡是”所犯过的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错误。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在今天就是讲“科学发展观”,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系”,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随时随地坚持真理,随时随地纠正错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实现普遍民主、法治、和谐的崭新社会。

 

    中国政府应负起责任,领导人民有组织有计划地生产国防和人民的需用品,让人民各司其职,让各地因地制宜,不要让农民去干工人的活,不要让工人去干农民的活,不要让北方适宜生产的东西让南方生产,不要让南方适宜生产的东西让北方生产,不要让南方人到北方去工作,不要让北方人到南方去工作,人员流动是需要车船飞机的,制造车船飞机是需要矿物的,车船飞机要动是需要石油的。人员流动还导致人们离开父母和妻子去外地工作。使家人得不到常团聚,还易导致社会治安混乱。

 

    中国政府不应不负责任地把什么都推向市场,让市场自由竞争,那要你政府有什么用,搞市场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导致经济危机;在收入的分配上,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加剧贫富的矛盾;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面,会产生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也就是导致资源浪费,环境变坏.劳民伤财.贫富不均,民无诚信官无道德,人民为了钱坑蒙拐骗,官员为了钱贪赃枉法。搞市场经济完全是在搞垮中国。如今的中国:武官没血性,文官没德行,国家无主权,人民无尊严.

 

    人们不要认为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使企业和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劳动率,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我认为;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可以以道德教育的引导和赏罚分明的制度解决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已经对市场经济的弊端作了许多研究,也提出了不少理论,主要如下十点:

 

    1有限理性,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消费者和厂商的理性都是有限的,这使得他们不知道,也不可能作出最优决策。

 

    2不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资源配置再次扭曲,劣货驱逐良货。为此,人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来进行矫正。

 

    3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决策经常失败,造成世大的损失。

 

    4外部性,导致环境污染、环境破坏

 

    5在公共物品的生产方面,完全失去调控效力。

 

    6在宏观上,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需要政府干预。

 

    7从动态来看,市场经济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总会发生波动。

 

    8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在供过于求,大量资源已经用于生产超过市场需要的产品时,价格才下降。此时已经形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9市场调节是一种成本巨大的调节。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价格下降,生产减少,这意味着许多的工厂要破产,工人要失业。

 

    10市场调节是一种迟缓的调节。在价格下降之后,生产并不立即就减少,而是还要继续维持以往的生产势头,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候之后,生产才能减少。在这个生产逐渐减少的过程中,又有大量的资源浪费了。具体到我国,也许还应加上无序竞争带来的浪费和低效率

 

    实践证明中国还是搞计划经济好

 

    在这里,先通过一个例子比较一下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一个班有100个学生上课,现在要给学生们排坐位。应该按照什么原则进行呢?有两种选择:第一,抓阄,抓着什么位置坐什么位置,但是这样一来,矮个子的、视力不好的学生可能就坐在了后排,他们的听课质量就得不到保证。第二,由老师按身高和视力排位子。不过这样在高个子和视力好的人眼里就未必合理了——长得高是错误吗?视力好是错误吗?

 

    抓阄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发挥个人优势(如果嫌抓阄不过瘾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自由抢坐,包括武力),这样一来,可以充分的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因为身高和视力不好而又坐在了后面的学生的听课效果又如何保证呢?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看,他们是活该自己倒霉。不过,他们听不好课,他们就有可能就直接不好好听课了,自暴自弃,在班上交头接耳,坐小动作,影响课堂秩序,反过来也会影响别人听课,这个恶果谁来付?这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颓废主义盛行的原因。因为真正的公平没有了,某些个体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整体利益最大化无人管,人人只管个人利益最大化了。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整体利益最优,所以才会有雷锋,才会有助人为乐,人们才会追求精神享受和精神满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得到了多少物质利益,所以,陪陌生人聊天都要收费,还美其名曰“心理医生”;给人指个路都要收费,因为“信息值钱”。回家陪自己的父母聊天要不要收费?为教育孩子学好打他两巴掌要不要让孩子给自己打欠条?当我们眼里只有钱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兽性的社会——甚至连野兽都不如!野兽不会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去杀死同类,它们会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权利和地盘而争斗,但谁都不会去杀死失败者。而人类呢?不知道有多少人死于同类的黑枪之下,这些人中有许多都是死在自己曾经的朋友手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个体,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在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为达到这个目的,都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所谓的法律只是为了防止过度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既便如此,违犯法律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为什么?制度使然。让人们首先考虑如何实现个体最优的制度本身就是在放纵人们的贪欲,而所有的经济犯罪行为都是由贪欲而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则不然,每一个个体都是在为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要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自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的制度本身就是在努力让人们去控制自己的贪欲、让别人生活的更好。在这样的制度下,经济犯罪行为自然要少的多。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制度优势。举个例子,一家私营企业可以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去偷排污水,一家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集体企业却绝对不可能这么做。相比之下,哪种企业对社会更有利?

 

    本来,当人类解决了生存需求之后,更多的应该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人都在贪婪的追求物质满足,结果是越富有就感觉越不满足。正如那句话所说的:财富就象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渴。越富有却感觉越忙碌,越没有时间享受生活。这又是何苦?人生下来难道就是为了受罪吗?正如老子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物质的追求是没有穷尽的,而且,人们会因为对物质的追求而暴发无尽的冲突(极端形式就是战争)。这与人们追求幸福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金钱只是人类谋生的手段,不是人类生活的目的。有钱和幸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钱代表的是物质满足,而幸福代表的是精神满足。有句话叫“助人是快乐之本”,这句话有道理吗?有。助人之后可以获得“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本身就是需要别人来承认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工作当中。但是,站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站在追求物质满足的角度看,助人为乐无疑是错误的。获得物质满足不代表幸福,幸福产生于工作的过程之中。当所有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时候,手段就异化成了目的,真正的目的却达不到了。而且,所有的人都放纵自己的需求的时候,就意味着要透支地球的供给能力,结果就是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环境恶化的结果是什么?我们追求来追求去究竟是为了幸福呢还是为了自杀呢?

 

    1、水资源枯竭: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不也在2007年12月3日说洁净水资源短缺可能成为未来国家间发动战争的“有力诱因”吗?

 

    2、海洋被污染:赤潮频发、石油污染严重、废弃物过度排放……

 

    3、臭氧层被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可是仅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如果没有臭氧层的保护,地球上的所有的生命都将消失。

 

    4、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现在,地球上每分钟就有10多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也就是说沙漠正以每年7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日趋严重的荒漠化正威胁着10多亿人的生存;与此相关的粮食危机也逐渐表现了出来。

 

    5、温室效应:导致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6、大量物种消失:2007年4月,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在武汉开幕,从大会上传出的消息是:全球目前已有34000多种野生植物被列为濒危物种;每年1000个物种消失,物种消失的速度明显加快。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地球上近1/4的物种在未来50年内将遭受灭绝之灾。地球是一个大生物圈系统,如果它的平衡被严重打破,人类绝对不会独善其身。

 

    7、森林面积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人得肺癌活不了,地球得了就能活吗?

 

    8、至于其他的废物质污染、核污染、基因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就更不用提了。

 

    企业不该救的原因如上,有人担心企业破产. 工人失业. 我认为可以由政府组织一下干别的工作. 也可以组织一个沙漠改造队,把剩余的劳动力组织去沙漠搞植树造林,政府印点钱发工资就行了.

 

    中美联合国际疑难病研究院院长陈中华

相关文章

  • 银行究竟该不该救温州企业?
  • 余斌:高利贷是合理的民间金融模式吗?
  •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毫无疑义——余治国执笔的房产评论系列文章
  • 不能被“忽悠”打开金融国门---关于高利贷的“非另类解读”
  • 杨斌:中国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动荡与房地产泡沫破裂危险
  • 中国银行业正在迈向“次贷危机”的泥潭
  • 海啸后的希望:温州老板跑路是泡沫全面崩溃的前兆
  • 世界经济危机正向我国蔓延——从楼市降价潮与温州老板的“逃亡”看我国的经济形势
  • 王中宇: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
  • 清湖渔夫:透视民间借贷市场及其利率机制
  • 退烧的安阳:集资狂热后遗症
  • 河南传销式民间借贷雪崩 涉案企业多数为房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