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二则
随想二则
一
昨日拜访了一位网友,谈及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时,他说:马克思的是完整的,列宁的是不完整的,斯大林的是错误的。并举一例说明:马克思关于阶级划分的定义包含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两个方面,列宁关于阶级划分的定义仅仅说到经济地位,没有提及政治地位,所以是不完整的。而说到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时,他说过时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想法。
如果说列宁关于阶级划分的定义仅仅说到经济地位,没有提及政治地位,所以是不完整的,那么马克思的定义也是不完整的,因为影响人们阶级立场的不仅是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还有文化背景,还有个人经历,还有性格特征,还有……,还有很多难以尽说的因素。哪里有阶级的“完整”的定义?
社会科学的理论不能用小学数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
最近几年,崇拜马克思的人不少,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全都是正确的,列宁、毛主席都是“不完整”的,他们号召“回到马克思”。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他们不了解任何事物都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于一种思想体系而言,后来者不可能完全照搬前人的思想,他们必然会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尽管他们的取舍未必全对,尽管他们的创新可能是“试错”,但是取舍是必然的,创新是必要的。取舍不是“隐瞒”,创新不是“走样”;反之,“完全忠实于”则是教条主义!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从人类历史的经验中来的,马克思不可能凭空从自己的头脑中创造理论。可是马克思没有创建社会主义的经验,更没有巩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的经验,他的理论怎能可能是“完整”的呢?怎么可能是不可超越的呢?怎么可能是没有错误的呢?
很多人喜欢用马克思的原话来证明自己的思想是唯一正确的,而不懂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人最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看看当今“左派”思想的混乱吧,教条主义的泛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
昨晚又看了一期《一周立波秀》,对周立波的思想倾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不知从何时起,《一周立波秀》增加了一个“牢调局”的段子。前两期的“牢调局”节目中周立波和那个“教授”呼吁为中国的资本家改善经营环境,昨晚的“牢调局”段子中周立波和那个“教授”主张让大资本家管理政府;周立波的理由是:那些资本家已经完成了追求财富的阶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吵得很热的“中国首富进政治局”的事情,看来这个事情在文艺界也有呼应。
“中国首富进政治局”的事情我不关心,就像当年国民党内谁当行政院长共产党不关心一样,那都是“人家的事情”。我想讨论的是资本家能够完成“追求财富的阶段”而进入“精神的层面”吗?
资本家是以什么样的“精神”去追求财富的?是“为人民服务”,还是“唯利是图”?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不杀穷人不富”?
特别是“中国特色”下几十年就从“白手起家”到“数百亿身家”的“成功人士”们,他们是以什么样的“精神”去追求财富的?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唯利是图的小人,都是“不杀穷人不富”的信奉者!
这些人现在“富可敌国”了,他们进入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层面”呢?如果说他们不再是唯利是图的小人,不再信奉“不杀穷人不富”了,那么他们是如何发生这样的转变的呢?富了就自然会转变吗?
不可能!人类历史上有数不尽的超级富豪,比如历代的皇帝,他们“富了”就“上升到精神层面”了吗?当然没有。即便不是从来就没有因为超级富有就“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人,那也必然是极为罕见的特例。
反对者立即会举例说,美国的比尔·盖茨等人不就是实例吗?
我说那是“被动的”,是他们看到了美国下层社会的愤怒,机智地拿出“多余”的财富来平息众怒。
中国的“成功人士”不担心众怒,因为他们的政府有几百万军队与几百万警察。他们现在掌控了中国的经济,政府也要看他们的眼色行事,于是他们要直接“接管政权”了!
历来的“文化人”大多都是强者的吹鼓手,于是“文化人”跳出来为他们张目,说什么“精神层面”了!
周立波机智、诙谐、略带“泼皮味道”的调侃很对大众的胃口,大众对他的“炒菜”中加入的“地沟油”自然缺乏警惕,为此我想提醒周立波的“粉丝”们,仔细闻闻味道,不该“吃”的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