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通胀预言”自实现
别让“通胀预言”自实现
文/杨玉华 储国强
近期物价持续走高使一些居民对物价走势看涨,产生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在北京、安徽、陕西等地,一些居民为避免手中的余钱在通胀中贬值,出现“突击性”投资行为,除热衷购买房产、黄金和艺术品等保值资产外,还纷纷投资股票、基金、外汇等理财产品,这表明一些群众对发生通货膨胀有担忧。
对此,各级各地政府应尽快出台措施,安定人心,避免心理恐慌与价格上涨产生叠加效应,推动“预期通胀”变成“现实通胀”。
当前在一些地方,突击性投资已经稍露端倪。在合肥,不少楼盘价格较去年每平方米涨了约500元左右,但销售仍十分火爆。一位开发商说,最近合肥再现排队买房、摇号卖房的景象,许多楼盘开盘两天就卖出70%的房子。
除了突击买房,投资证券、股票、购买其他具有保值功能的艺术品、收藏品或者贵重金属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并且,凡与投资、保值相关的商品最近都不同程度地涨价,如长沙的红木类雕刻工艺品,普遍上涨了30%左右。现在不再是短缺经济时代,人们已不像过去那样大量囤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选择将手中的钱换成能保值的资产。
从后果看,此类“突击性”投资很容易导致市场的非理性过热。同时由于目前国内的投资渠道有限,除了房市、股市外,缺乏更多的投资选择,而上述两个市场的泡沫已大,大量资金涌入势必会推动价格虚高。一旦泡沫破灭,将给百姓投资和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重大损害。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居民对未来的物价预期指数达到40.2%,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次高水平。央行分析认为,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当前价格上涨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商品,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可能高于实际通胀水平。当“感受通胀”大于“实际通胀”时,价格预期可能进一步被推高。
群众的“通胀预期”和“突击性”投资行为是一个重要信号,有关地方、部门应当予以高度警惕,以防这种投资热扩散成社会普遍心理,推动加剧物价上涨,使“通胀”预言自我实现。
对此,各级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公布当前的物价总体状况,为公众提供权威可信的物价走势分析,给予公众足够的信心,使公众确信物价上涨维持在国家可控的范围内。□
相关文章
- 成都学者:银根会放松吗?
- 王小刚:中国经济已面临“滞胀"风险的理性分析及对策思考
- 混乱的经济学名词之通货膨胀
- 中国的通货膨胀已攀升至高位,应该采取渐进式举措加以调控
- 梅新育:中国物价上涨罪不在"猪" 美联储才是祸首
- 吕永岩:对美巨额利益输送必须严查、追究!
- 通胀“魅影”下的规避与应对 ——“通胀治策”论坛精要
- 从猪价轮回看生猪产业的沦陷
- 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
- 梅新育:境外上市受阻有利于削弱输入型通胀
- 通货膨胀的真相:美联储放水与大象挤入澡盆
- 竖琴螺对通货膨胀的独特看法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