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党的抹黑战
共和党的抹黑战
2008年8月17日 龚小夏
离总统大选还有十二个星期,杰龙•寇西(Jerome Corsi)以一本题为《奥巴马国度:左翼政治与个人崇拜》的书,正式宣告了共和党对民主党全面抹黑战的开始。这本书上市第二个星期,就成了《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的最畅销书,在媒体上引起了轰动。
对于熟悉最近两届总统大选选情的人,杰龙•寇西是个非常熟悉、也让民主党人非常担心的名字。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就曾经在寇西那里吃过大苦头。克里作为越南战争的英雄、三枚紫心勋章的获得者,本来不容易被质疑是否够资格去担任总统暨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但是,一批当年的越战老兵、共和党强硬势力的支持者成立了一个名为“快艇老兵说真相”的组织,频频挑战克里的战争经历。这个组织的发起者之一约翰•奥尼尔本人就是一位越战老兵。在大选高潮中,奥尼尔与寇西合作推出了《不适合去当指挥》一书,通过采访多位老兵,一一数落克里当年的不是。书中指出,当年与克里一起在越南服务的二十三位军官中,有十五位认为他不是个好的领袖。从战场表现到后来参加反战示威,克里被描绘成为在战争中犹豫不决、文过饰非的指挥官,以及回国后背信弃义的反战者。正值大选期间,该书很快成为最畅销书之一。在许多人眼里,这本书抹去了越战英雄克里身上的光辉,在克里的选举落败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今年,寇西又故伎重演,将矛头转向了民主党的政治新星奥巴马。这本《奥巴马国度》是无根据的谣言、有记录的事实、捕风捉影的猜想、作者个人的分析的大杂烩。所有这些,被作者很有技巧地编织在一起,有可能对奥巴马产生相当大的杀伤力。
比如,奥巴马的穆斯林背景一直是公众关心的问题。虽然他本人再三声明他是基督徒而不是穆斯林,但是他的穆斯林父亲和继父、以及他小时候在印尼受过的伊斯兰教育总是在引发各种猜测。寇西在书中肯定奥巴马现在是基督徒,但是却将所有有关的说法――包括来自博客的传闻――都搜集在一起,给读者心里打上了一大堆问号。寇西还不断指出,奥巴马与其父亲的国家肯尼亚的关系密切,甚至卷入了肯尼亚当地的部落政治。
寇西用了大量篇幅去描写奥巴马与各种左翼极端势力的密切关系,包括夏威夷和芝加哥的马克思主义激进派以及宣称黑人至上的宗教领袖。其中,黑人穆斯林的路易斯•法拉肯更是书中最经常提起的名字之一。对于美国主流社会来说,法拉肯的名字可以说是一剂政治毒药:这位认为希特勒是伟大人物、犹太人遭屠杀是咎由自取的狂热分子,虽然在黑人中颇受欢迎,却让许多白人听着胆寒。寇西找不到奥巴马与法拉肯直接来往
的证据,便大量地引述奥巴马的教堂和他的牧师与法拉肯的联盟。对于许多保守的选民来说,这已经足够作为反对奥巴马的证据。
在奥巴马年轻时曾经使用毒品这件事上,寇西只是轻轻着了一笔,但是却抛出了一个致命的疑团:奥巴马承认吸毒,是否也曾经贩毒?哪怕在这点上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就凭这样一个问题,许多读者在投票箱前也会犹豫不决。
寇西的书之所以如此畅销,主要是因为公众对奥巴马的好奇心。过去参与竞选总统的人,基本上都有着长期的从政记录,无论是私人还是公众生活早就被翻了个底朝天。奥巴马却是几年之内火箭般上升的明星。只是在去年底参加总统提名竞争之后,公众才慢慢地知道了一点他的过去。随着奥巴马的历史逐渐被披露,人们心目中的疑问也就越来越多。他是如何成长的?影响他的有些什么人?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什么?这些观念又会如何主导他的内外政策?所有这些,公众实在不怎么清楚。随着大选临近,人们对了解奥巴马的兴趣也就越来越高。
寇西选择的出版时机对他非常有利,而他背后的出版商玛丽•马塔琳(Mary Matalin)也大有来头。马塔琳曾经是老布什总统1992年竞选班子的重要成员之一。就在那次的竞选运动中,她遇到了对手克林顿班子的主要谋士詹姆斯•卡维尔。这两位对立阵营的人一见钟情,结下良缘,成为华盛顿的一段佳话。婚后两人依旧各为其主。马塔琳后来又成了副总统切尼的重要顾问之一,在切尼的班子里工作了多年。在2005年,她去担任了一家新成立的出版社的主编,专门出版保守派的著作。《奥巴马国度》是这家出版社迄今最大的手笔。
鉴于克里的教训,奥巴马阵营这次不敢掉以轻心。寇西的书刚刚出版,奥巴马的班子就推出了一份四十页的回应以及一个网页,逐条地驳斥寇西的说法,并发表声明说:“这本书除了一系列的早已被反驳了的谎言之外什么也不是。这本书的作者在四年前写过类似的书,帮助乔治•布什和迪克•切尼连选连任,之后他就完全失去了信誉。事实上,有许多这类充满了谎言的书,里面都是从互联网上东抄西拼的东西,目的就是要从总统大选中赚钱。”寇西的上一个受害人克里也马上给他的支持者送去了电子邮件,让大家不要听信书中的话。克里还自己花钱做了一个互联网页,专门驳斥寇西。民主党一方如此高调回应,却也给寇西的书做了宣传。
抹黑战是政治竞选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大选年,无论是媒体、书店、还是互联网上,都充斥着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抹黑材料。不仅候选人,而且他们的支持者和选举班子,凡是在政治上出头露角的人,都多多少少免不了要沾光。这种现象选民早已见怪不怪。然而在今年的抹黑战中,奥巴马与麦凯恩相比却明显占了下风。这与两个候选人的个人经历以及他们的竞选方式有关。
麦凯恩在政治上是沙场老将。作为著名的越战英雄,他本来有资本在自己的个人历史上大作文章。但是,他却偏偏非常低调,尽量避免对外谈私事,从而对外营造出了一种谦虚、诚恳的形象。《纽约时报》在初选期间曾经刊登过报道,指麦凯恩有婚外恋,但是却拿不出任何确凿的证据。麦凯恩的形象没有被破坏,反是《纽约时报》损害了报纸的声誉。要抹黑这位七十一岁的战争英雄的确不太容易。
奥巴马就不一样。自从参选以来,他的竞选运动就在这位候选人的头上编织了一个几乎是神圣的光环。奥巴马从小成长的经历、他的个人生活与个人魅力,是他对民主党选民的卖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奥巴马的竞选是一场造神运动。但是,他没有麦凯恩那样雄厚的个人资本,没有长期为国家服务的记录。既然他的个人形象是他的主要资本,那么选民自然觉得有理有要去仔细检查他的个人历史。这也就给了寇西这样的抹黑作品以巨大的市场。
在未来的两个月中,各种各样的抹黑作品会不断地出笼。民主党一方的写手多,共和党一方的组织能力强。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到了投票箱面前,许多选民觉得不是在两个好人中间选择一个,而是在两个不怎么样的人中选择一个稍微好一点的。也有许多人看了太多的抹黑材料,就干脆连投票都不去了。
相关文章
- 潘维:评选举迷信
- 美国政治阶层的搏斗--奥巴马同样是美国富豪们的总统
- 奥巴马2002年的反战演讲是彻头彻尾的战争宣言
- 从奥巴马的一句真话说开去
- 奥巴马对华战略日渐清晰
- 直面美国--一个不能绕开的政治话题
- “零核”背后的玄机:解读美核态势报告
- 美国的“拉登”被捧为英雄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 中美冲突不可避免
- 奥巴马出招了,中国会怎么应对?
- 戴旭:奥巴马在中国面前像一只轻佻、嚣张的猴子
- 再调准备金率--从宏观政策透视中美战略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