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无时不在的陌生人│蓝领评论2009年秋季号

火烧 2023-09-02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围绕‘无时不在的陌生人’展开,回顾六十年代反资本主义浪潮下的艺术与自由精神,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异化与反抗,结合诗歌与文化评论,展现时代变革与创造力。

  原编者按:1945年后,米沃什担任波兰驻美国使馆文化专员时,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这个国家千百万居民的精神贫乏令人震惊……只有黑人和印第安人是活人——创造艺术的能力是活着的标志。”他把他们形容为“怀着一种令人压抑的内心麻木”的移动的木偶。他当然不会想到,几年以后,以垮掉派为代表的“文艺复兴”即将在恐共症弥漫的压抑的社会氛围中打响第一枪;到了风起云涌的六、七十年代,仿佛无数的天才刹那如群星放光,无数青年的心智忽然解绑和开启了。即使谈不上革命心态,但背弃剥削秩序划定的人生路线和道德规范,决心按自己的心意来生活(即使貌似只是表现为放浪不羁,疯疯癫癫),甚或积极参与形形色色的变革世界的行动……已渐成风潮。这首诗所回顾的,正是令作者心动不已的时代瞬间。这股潮流有如“汪洋大海的节拍,漫过理性的参差的边缘”。而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不过是统治阶级的规训和自我合理化的教义。而“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并非仅仅意味着个人主义,相反,它敏感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疏离,力求与之对抗,也就是创造一个人与人能够真正彼此善待的世界。这个反叛风潮当然不限于美国,而是全球性的。没有这股在反资本主义冲动中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当下的欧美文化还剩下什么,那是太可疑了。

  今天的情形如何?用伊格尔顿的话说:“两个世纪以来,第一次没有杰出的英国诗人、剧作家或小说家去质疑西方生活方式的基础。……不再有雪莱维护穷人,不再有布莱克宣扬乌托邦梦想,不再有拜伦诅咒统治阶级的腐败,不再有托马斯·卡莱尔和约翰·罗斯金揭示资本主义的道德灾难。威廉·莫里斯、奥斯卡·王尔德、威尔斯、萧伯纳在今天都没有相应的作品。哈罗德·品特……是最后一个发出声音的人……”  

 

  来源│美国工人诗歌杂志《Blue Collar Review》2009年秋季号

  译者│吴季

  1

  无时不在的陌生人

  The Ever Present Stranger

  比尔·特利(Bill Turley)

 

  当诗句挟着非凡的热力

  灼痛我们,

  如同钢水注入

  河流的骨架,

  当风景就此浇铸成型。

  在那开初

  当我们的睡眠被搅动,

  当思想的触须

  从水下的逆流探出。

  “善待你们的孩子们吧”

  在六十年代,这光,令我们豁然

  属于我们,尽情享用,

  那时,我们有帆布背包就够了。

  伍德斯托克,民谣,迪伦,

  梦想的是四处流浪,

  傻里吧叽,白日做梦。无名氏版的

  扒货车英雄,

  那是汪洋大海的节拍,

  漫过理性的参差的边缘

  逆流而立

  对抗我们内心里无时不在的陌生人。

注释:[1] (内心里)无时不在的陌生人(The Ever Present Stranger):应是源自大门乐队1967年专辑Strange Days之中的名曲《大家都是陌生人》(People are Strange)。这是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于沮丧中所写,与另一位乐队成员,吉他手罗比·克里格(Robby Krieger)一同谱曲。歌曲表现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疏离,彼此互为陌生人、局外人的状态。

  [2] 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纽约州北部城镇。这里指著名的1969年以“和平,反战,博爱,平等”为主题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 Rock Festival),又译“胡士托音乐节“。

2

表演

  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

  乡村音乐人托比·基思

  表现得像一根玉米,后来喂了法西斯分子,

  一个好战的红脖子,开一辆皮卡

  后窗上摆着个枪架。

  他为这些人演出:种族主义者、厌恶女性者、

  基督教纳粹分子,以及手持邦联旗

  挥舞拳头的愚蠢的暴徒。

  在纳什维尔,我认识一些音乐人,

  他们说:哦,不,他一点都不像那种人。

  他是个大好人啊。

  这一切都只是一场表演。

  对。莱妮·里芬斯塔尔只是在拍电影。

  我说:碰上一种新式表演了。

注释: [1] 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2003),德国著名女导演,1935年为希特勒拍摄纽伦堡纳粹党代会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影响甚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