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由《资本论》想到的

火烧 2009-05-16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对《资本论》的关注,揭示资本主义矛盾与资本本质。文章探讨危机根源,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性,呼吁改变马克思主义教育现状,为应对经济危机提供理论支持。

  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后果是,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据报道,2008年德国某出版社《资本论》销量比1990年时上升了100倍,连法国总统萨科奇都捧起了《资本论》。马克思塑像重新回到了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校园。在日本,《资本论》被改变成漫画,进入畅销书榜单。据说,《资本论》在有的国家还被拍成话剧。
  在中国,马克思也重新找回了他的众多读者。据人民出版社统计,去年11月份以来,《资本论》在全国的月销售量大约是4千到5千本,金融危机发生前每个月卖不到1千本。国内进步知识青年更是自觉研读《资本论》,有很多自发形成的读书小组。
  中国曾是马克思的读者最多的国家。现在连西方都重新重视起《资本论》,中国人更要珍惜这一伟大的思想宝库。多年来,学校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流于形式,或讲授变了味儿的版本,更有甚者,干脆主张取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种状况该改变了。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和本质,从专家们那里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说法,其实《资本论》中早已论述得很清楚:和以往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这次危机的根源还是生产相对过剩,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若仅观察美国,可能会得出相反结论,因为在美国次贷危机是消费过度的结果。只要放眼全球就会发现全部真相。由于资本主义全球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国际经济大循环。危机前的经济增长是靠美国过度消费、中国过度生产来推动的,而美国的过度消费又是由透支未来的消费信贷支撑的,这种模式注定不能持久。当美国的过度消费突然中断,中国制造没了用户,就表现为生产过剩。可见,无论资本主义如何发展,都逃脱不了马克思100多年前的预见。
  尽管现在主流媒体在讨论危机的时候,不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甚至不说“经济危机”,而只说“金融危机”,但这改变不了危机的资本主义性质。既然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造成的,那么解决危机的根本办法就是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本。
  资本就像魔鬼,自诞生起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就像癌细胞,其本性要求不断地扩张增值。但资本没有手脚,要实现扩张增值的目的必须借助人力,于是把人类变成自己豢养的奴隶。它之所以有这个手段,是因为人有私欲,而这种私欲永无止境。于是,资本就不断刺激人的欲望,再一点点满足人的欲望,然后继续刺激人的欲望……在人为满足欲望不断追逐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就成了资本的奴隶。
  当今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实现全球化,资本的力量渗透到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如何推翻这个“世界的主宰”呢?马克思也给我们准备了答案,那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私有制是资本存在的必要条件。由于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才会激发个人追求更多利润的欲望。如果消灭了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资本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世界很多国家都提高了经济的国有化程度。例如美国就以国家入股的方式,实际上将几大金融机构和汽车巨头国有化。但国有化并不是我们要的公有制,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有化后的企业,仍然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资本,还需要先改变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这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治本之策。
  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乌托邦。中国是一个经受过充分革命洗礼的国家,曾经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保留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研读《资本论》不仅是要加深对当前的经济危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为世界人民的根本幸福做贡献。

相关文章

  • 社科报: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
  •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
  • 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
  • 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
  • 不是金融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
  • 美国次贷重创重临 或达730亿美元窟窿
  • 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
  • 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
  • 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
  • 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