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看“中国知青春晚”想到的

火烧 2017-01-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回顾知青下乡的历史,探讨其社会意义与城乡差距问题,分析乡镇企业发展与下岗职工现象,结合华西村等案例,反思知青政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看“中国知青春晚”想到的  

刚刚看完“中国知青春晚”。唤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很是感动。

关于知识青年下乡,网上的评议很多,且多半是否定,这原因不解自明,即它关联着一个人的名字——毛泽东。而在知青中的情况却与之相反,即多半是肯定。但这种肯定也多是从自身经历、感受,或是从个人得失的角度去衡量的。其实,知青下乡的伟大意义还并不仅限于此。

     关于新中国的发展建设,按当时毛泽东的设想,是要通过缩小城乡差别,即通过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来实现。而具体地说,也就是要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即“乡镇企业”,来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基本进程。这路数其实也就是今天华西村、南街村所经历并实现的。而要达到这样目的,就必须向农村输送知识,而这就是当时提出“知青回乡”、“知青下乡”,以及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具体政策的原因所在。只是后来的路子变了,即改开后,开始学西方走大城市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因此不但知青返城,农村青年也都开始进城打工了,也因此才有了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大城市拥挤、雾霾、高房价、下岗,还有讨薪、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的几乎是无法根治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正是由于这一路数变化的原因,知青下乡的伟大社会意义,才没有体现出来。

如今的华西、南街招用的外来人都是城市里的青年,甚至是大城市名校毕业的高级人才。这种新形势下的知青下乡,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知青下乡的伟大社会意义。

有人曾总结说,知青是悲催的一代。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国东北,返城的知青,差不多有三分之二,后来又都成了“下岗职工”。其实,下岗,这才是知青的悲催所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