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毛泽东种地看下放劳动也不至于那么悲情

火烧 2010-02-2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通过毛泽东种地经历,指出下放劳动并非全然悲情,强调劳动体验与真实情感的结合,反思历史与现实中的劳动价值。

从毛泽东种地看下放劳动也不至于那么悲情
高卧故园

    毛泽东其实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和中国许多农民一样也种地,少时在韶山冲就曾种过两年地,还与其他农家子弟比赛干农活。在抗战时期,在军队的带动下,机关和学校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毛泽东和中央以及地方各部门负责人都带头开荒生产,交公粮。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垦了一块长方形的地,种上蔬菜,一有空就去浇水、拔草。

    通过大生产运动,边区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毛泽东说: “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这是不能拿数字来计算的无价之宝。

    现在,有些人回忆到当年去干校下放劳动或知青上山下乡就很悲情,很伤痕,回忆来回忆去也就是干点农活而已嘛,毕竟还有村里的姑娘叫小芳嘛,可以收获至真的感情。

     日理万机的毛泽东能去种地,伊是什么贵种就不能干干活。  当然,悲情和伤痕在当时破能迷惑一些人,在今日大贪官和腐败层出不穷的今天看来,高高在上的人参加些劳动恐怕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了,非此不会对社会弱势产生任何的感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