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公祭:“新”时代的青年,如何为了忘却而记忆
【破土编者按】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公祭日是为了提醒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为未来历史书写者的青年人又是怎样认识这一段沉痛的历史以及为此设立的公祭日?接受了一定程度的国家主义教育却又在新自由主义文化中成长的这一代青年人,又会如何创造新的历史?在个体意识成为主导,集体意识早已消失的时代,青年们又是如何看待个人与集体在历史之中的关系?这些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问题也是面向未来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杀。约50000日本军人进入南京,先是个别地、小规模地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而后越来越丧心病狂,对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大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最恐怖的莫过于,日本官方媒体公然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这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段黑暗到不可直视的历史。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扩大其影响力,哀悼遇难者也表达对逝去生命的尊重。
公祭日里的青年人
今年,是公祭日设立以来的第二年。去年今天,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他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13岁的阮泽宇,他的祖辈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这昨天、今天、明天的组合,一幅画面就是一段历史。
而历史终是需要继续书写的,这是年轻人的责任。那么年轻一代如何看待这个公祭呢?破土听到了几种声音。
“我觉得那段历史是很沉痛的 我曾经很久都不愿意去大屠杀纪念馆,因为有点不敢直视那种惨烈的真相。我难以想象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的一辈子却那样被蹂躏。当我鼓起勇气走进纪念馆时依然被震撼了。大悲之余,还觉得战争对人的扭曲难以想象。虽然日本人可恨,但我依然认为他们被战争魔怔了。所以,对于大屠杀的纪念,我觉得是必要的,我很厌恶侵略,觉得必须居安思危,我们不能沉浸在个人享乐中,无视历史,那很危险。”作为南京人,悠悠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但参加了公祭活动的小鱼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深知这个日子的重要意义,但是国家没有理由要求我不上课来参加公祭活动,甚至以学分为代价。我们不读书、不学习,参加这样的活动,对历史有用吗?”有的学生甚至更加激动,“被伤感让人反胃,对于我自己而言,反对这种强迫式的悼念,悼念挂学分的做法,我觉得是学校对学生的不尊重。让学生去悼念什么?一些从来没见过面的人?你让没承受过生离死别的学生去悼念他们从没见过的人?不可笑吗?”事件的背景,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大型公祭活动,不少南京高校停课,让学生组成方阵,排列成行,在公祭活动中集体哀悼。要不要参与活动,学生之中开展了讨论。
历史中的我们:作为个人还是人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然而历史这面镜子在不同人心里却有着如此不同的投射。当历史纪念以国家意识形态的形式向青年人走来时,对于接受一定程度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却在新自由主义文化中成长的青年一代来说,不同的声音是显著的,又是自然的。
于是这最终,本质上,青年人心中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历史首先是个人的,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成为历史中的一部分。战争再恐怖,也是过去式,不应该影响当下人的生活;另一种认为,历史纵使逝去,却影响着当下的一切,而我们最终在其中,忘却历史,只能毁了今后。
最终,历史究竟是个人的历史,还是人民的历史?历史对于当下,有着怎样的作用?这点上,青年人们争论不休。公祭仪式,固然是一种国家对历史纪念,同时扬我国威所制造的宏大气氛,而对于青年人来说,真正去理解历史,仅仅依靠公祭似乎不够,更重要的是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教育。
大屠杀: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的一抹重笔,也激起了中华人民的万千愤恨。看待南京大屠杀,必须将其放到日本侵华,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去理解。适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一历史已被多次提起。
当国内经济危机出现,德、意、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内激起了法西斯主义狂潮,并通过对贫穷国家的战争,掠夺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缓解本国的经济增长压力。这种追求利益的行为,最终变成了种族高尚论的狂热——侵略国家都是勇士,而被侵略国人民却命如草芥,可以随意处死。这最终不过是一部更为血腥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
资本碾压着劳动人民。而最终,人民战争获得了胜利。当公祭的钟声响起的时候,更应该记住的是人民所受到的苦难与力量。
公祭,是为了公记。于是历史教育,承载着更大的历史责任。
如今,舆论和文化,都在强调着个体意识,个人主义精神。抗日神剧之中,看不到全民皆兵,却全是奇葩英雄;战争回忆,对个人牺牲的苦难书写远大于人民情怀;历史书里,越来越多的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八卦,而不谈阶级苦难与阶级斗争。这本身却与公祭要书写的大时代历史背道而驰。在这样的吊诡之中,年轻一代只能在公祭中凌乱——到底是国家、集体力量大,还是个人力量大?集体与个人,到底是统一的还是割裂的?到底该如何理解“人民”二字?在当今的文化中根本无法回答。
60多年前,资本主义制造出的大屠杀杀害了30万人的生命;60多年后,新自由主义制造出的文化却重新改造着历史书写。即使一场公祭,也无法让颠倒的历史反转回来。大屠杀,向何而去?
“当~当~当~”公祭的钟声响起,30万亡灵已去。而如今大写的人民,将如何再造历史,走向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