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假如将屠呦呦事迹拍成电影

火烧 2015-10-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屠呦呦事迹若拍成电影的意义,回顾中国疟疾治疗历史与青蒿素发现,强调毛泽东时代科研成就与集体智慧,反思当代科学环境与创新动力。

  如果你是中国的80后或者更早些,基本是没有机会体验打摆子(疟疾)的滋味了。因为它和天花、脊髓灰质炎、血吸虫等长期肆虐人类的常见流行顽疾,在毛泽东时代就被基本消灭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了(经常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合作医疗等)。在我的记忆中,六七十年代,打摆子在农村很流行。那种有规律的、间歇性忽冷忽热的痛苦经历非常深刻。但当时就没有听说谁因此伤命了。因为都能得到合作医疗的及时治疗,记得有一种深棕色叫“奎宁”的药,现在回想起那个怪气味都让我恶心。

  那个时候共产党政府是真心为人民服务的。不管什么问题,只要于利国利民,都会全力解决,直至举全国之力来攻克难关,几乎所有的成就都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所以效率特别高。政府除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历来十分重视,也是群策群力,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了农村,很快脱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真正挺进到大国行列。

  10月5日,屠呦呦因为发明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绝对可喜可贺。她的成功固然与她的过人智慧和灵感密不可分,但523项目在国家主导下,国内几十家科研院所的协作和支持也功不可没。这一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成果,与我国当时处于世界顶尖位置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量科研成果一样(后来很多被下马),很多都集中高产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可能让那些长期被“十年动乱,崩溃边缘”洗脑的年青人感到不可思议是吧?因为他们只告诉了你小半句他们最害怕的毛主席关乎方向路线的“阶级斗争”,故意删除了与之并列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及其巨大的精神力量。此奖至少说明,局部的,短暂的混乱并没有真正影响到真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为人民的创造热情和科学实验。因为这样的成功必然有一个奋发图强,自主创新,扎扎实实,科学严谨的良好稳定科研大环境。这可能就是屠呦呦将此荣誉归功于毛主席及全体中国科学家的原因吧。

  他们急需的是用一个自然科学的诺奖来证明“科学春天”。因为靠迎合西方、损害本民族的所谓“和平奖、文学奖”实在为国人所不耻。无奈那个春天实为冬天的开始,大量下马尖端项目(如运十,反导),弄虚作假套现成为主流,与崇洋媚外一起,大大削弱了中国人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得不匍匐在洋人后面亦步亦趋。早已沦为科学乞丐。聊以自慰的依然是毛泽东时代取得辉煌成就的那几个领域。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获得宝贵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却似乎与转折后没有半毛关系,反而又一次戳穿了把文化大革命污得一无是处的谎言。

  现在的政府天天在倡导创新创业,假如将屠呦呦的事迹拍成电影,以激励中国人的科学探索精神,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也许已经有人正在筹拍。如果实事求是地反映当时的共产党为了解除人民的疾苦,成立专项科学攻关组,科学家们在毛泽东“奋发图强”“为人民服务”“科学实验”“中医是宝库”等指示的鼓舞下,以屠呦呦为核心,集中全国相关科学力量团结协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宝库里寻找良方,重点突出屠呦呦尝百草,访千家,无数次的实验以及灵感突现,终于找到了“东方神药”青蒿素。并无偿地献给人类,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是,将是一曲以屠呦呦为代表的集体主义颂歌。也尽显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国际主义精神风貌。

  最近看了不少对这件足以引发中国人自豪感事件的评论,一些故意或因为不了解那段历史而被误导了的人,都是把那时的科研环境描述为因知识分子受迫害陷于瘫痪状态来反衬屠呦呦的艰难与坚毅的。显然没有听过屠呦呦的亲口表述。请你想想,很多像这样的大型科研项目必须有大量知识分子的潜心研究与合作,那是一个人偏安一隅就能成功的吗?仅凭这一点你就能想象到当时的科研环境。可见走资派是多么的无耻。因此我担心,有人会按照<转折剧和归来剧>的思路,把屠呦呦的故事编成文革中又一个知识分子受迫害,在逆境中求生存,最后依靠个人奋斗逆袭成功的故事。甚至穿越到“科学的春天”之后。根据惯例,他们是有这个胆量和水平的。

  2015年10月8日星期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