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像从国博北门“落成”到“转进”(某方军事术语)雕塑园过程中一些戏剧性奇谈
看孔像从国博北门“落成”到“转进”(某方军事术语)雕塑园过程中一些戏剧性奇谈
★2011年1月11日,在首都,在神圣的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身旁,在曾经矗立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孙中山肖像的附近,在悬挂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画像的天安门斜对面,冷不丁地竖立起一座总高度达9米5的孔子青铜塑像。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立即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关注。
现将此后媒体舆论戏剧性变化情况罗列如下:
★“文化部党建在线”网站发出的这则新闻《“孔子”青铜塑像国博北门落成》:
“为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月11日上午10时30分,“孔子”塑像落成仪式在我馆北门广场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树声,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全国政协常委刘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覃志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塑像落成仪式。仪式由我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主持。
在孔子雕像落成仪式上,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高度赞扬孔子及其思想。他说:“孔子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被尊为圣人,历来受世人景仰。”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国际社会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今孔子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符号,也是中国面对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牌。”吕章申还特别强调:“该铜像临近长安街和故宫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展示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国博馆长吕章申先生是这座孔像的直接推手。这位吕馆长在孔像落成典礼上还有如是致辞:“国家博物馆北广场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博作为积累与承传中国历史文化的国家最高殿堂,理应为这一重要区域增添光彩,增加与这一宏伟而庄严的建筑相应的文化含量”,而这座孔子站姿造像,“与庄严的国家博物馆建筑交相辉映,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与正大气象”;“塑造了孔子儒雅、宽厚、仁慈的形象,思接千载,面对他,人们会为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生发出许多感慨”。
孔子雕像的作者吴为山对记者说:“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文化丰碑,传承以孔子为核心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新华网2011-1-12在报道这则消息时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文革’期间,儒家思想被视为落后和倒退的封建文化,当时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被社会贬弃,他们的庙堂被拆毁”,“改革开放后,儒家思想获得新生。”
报道称:“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和’,落成这样的雕像代表了中国政府在为建设‘和谐社会’所做的努力。”
★香港《南华早报》2011-1-12日刊文指出:“在内地没有什么比铜像更能体现出重要性。”“孔子像的落成,标志着这名伟大的圣贤获得了与毛泽东、其他几位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比如卡尔-马克思——以及孙中山同样的地位。”又说:“近几年来出现了一波被官方批准的孔子热潮,有关部门把孔子学说推向国际社会,用来加强中国的‘软实力’”。
★法新社2011-1-13在报道这一消息时认为:“中国在天安门广场为一尊孔子青铜像揭幕,这是这位古代思想家被压制数十年后恢复影响力的最新迹象。”
★2011-3-16羊城晚报访吕章申:
羊城晚报:思考国博是否代表国家形象和文化战略,很多人往往和国博门口的孔子像联系起来。是这样的吗?
吕章申:不要像很多人一样,把孔子像和政治连在一块。和政治没有关系。国家博物馆历史、艺术并重,得有厚重感,你没有一个文化巨人,那你就显得没有文化,也没有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化巨人: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和孔子。今天我们应该多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孔子像。还有,我们建好了,可以和西方大馆比肩了,而西方大馆门口都有自己的雕塑。去年“两会”的时候,有一些政协委员就给我提议说你们应该有个雕塑。我觉得有道理。不要什么都联想到政治上去,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
羊城晚报:对孔子像的艺术造型有何评价?有人说有点抽象。
吕章申:我觉得不抽象。作者是著名的雕塑家。它一点都不抽象,它该提神的地方,如脸部,绝对是具象的,下面的身体,如果雕成古代人穿的衣服,你觉得有意思吗?它的立意,是一座文化山峰,所以它的身体像一座山峰一样。有人错误地报道,说孔子左边佩着个剑,你看着有吗?孔子就是这么一个手势。
★2011-4-20北京晚报的报道《孔子塑像迁入国博雕塑园》:
“孔子塑像迁入国博雕塑园; 来源:北京晚报 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整体设计,在馆内西侧南北庭院设立雕塑园,陆续为中华文化名人塑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因庭院建设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暂安放在国博北门外小广场。目前,庭院建设已竣工,按设计方案,将孔子塑像移至国博西侧北庭院内。”
(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