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承载的历史智慧
中国有这么长的文明史,并且在长时段内拥有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其中的谋略和智慧不可胜数,可供后人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宋以后中国的逐渐落寞,和中国的战略管理能力低下不无关系。北方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清朝时东西边疆的协调关系也没处理好,等到后来则有“攘外必先安内” 和“韬光养晦”作为回避问题的办法,令人无奈。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活学活用的应该就是毛泽东那一代领导集体了吧,好的东西是需要继承的。
北进还是南下
历史是有偶然性的,但偶然中蕴含着必然。从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中,我们知道四川并不是天命之地。当年刘邦能够成功,实在有赖于项羽的无能。作为西楚霸王,项羽没有把势力绵延到当时中国的中心——三秦大地,反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是自寻死路。当统治者亲自守边后单纯的据守四川,最后的结局是困兽犹斗。
毛泽东说刘备误于诸葛亮是正确的,三向分兵确实是兵家大忌。在战略上诸葛亮也是固执的,缺乏灵活性,这就使得他坚定贯彻联吴抗曹方针,却对孙权的进攻采取姑息态度。刘备是有眼光的,但多谋少断,最后功败垂成。刘备如果能够正确分析自身实力,确定势力边界。在蜀地采取守势,在永安、荆州一线采取机动进攻方针,那么大业还是有希望的。但正由于刘备战略方针选择错误,使得他在事业顶峰之时迅速滑向事业低谷。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的做法就有吸取三国旧事的痕迹。在山东、陕西采取守势,消耗蒋介石的有生力量,在东北和国民党进行短兵相接,争取战略主动。但意外的是粟裕异军突起,使得解放进程大大加速,但这一切是建立在正确的战略谋划下的。
林彪是中共第一名将
解放战争中,战绩最辉煌的两位将军,就是林彪和粟裕。但再比较一番,我还是认为林彪的作用更大。林彪初进东北,并不顺利,反而吃了败仗,但这和他担负的任务是直接相关的。东北,是中共和国民党集团率先进行决战之地,打的都是阵地战,对手则是经过缅北反攻的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说实话在当时情况下,无论是谁都玩不转。粟裕当时之所以能围歼张灵甫的整编74师,还是因为粟裕将其引诱至孟良崮,否则在平原上粟裕也是无能为力的。
依后来故事,有人将林彪比作司马懿,但若单论军事,林彪和韩信还是可以一比的。韩信有句自信的话,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的统兵练兵能力都是一流的。历史画面是韩信刚练好一批兵,不大会功夫就被刘邦骗走了。即使如此,韩信依然可以不断扩充兵员,战斗力依然强悍。在兵败之后,林彪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将部队扩充数倍,并且兵员素质都属一流,他的简易的“一、二、三、四”用兵原则更是出神入化,在野战攻坚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点是粟裕没法比的。林彪就是这样,训练出了强悍的士兵,按部就班的进行战争,不出意外,胜利总是林彪一方,这是林彪的法宝。所以,他是我心中的中共第一名将。
抗美援朝战争的辩证法
现在一些史论家认为明亡于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但在我看来根本的衰落在于土木堡之变中明王朝中央军的重大损失,从此中央和地方攻守之势相异。这才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文官大臣当堂打死锦衣卫指挥官的奇事。这时候王朝的根基系于地方军。明朝后期关宁铁骑的异军突起,让明朝命脉得以延续,但也由于地方势力的尾大不掉,造成了满洲崛起的情势。但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中央军的覆灭。
秦朝时,传位之祸使得北方边防军和出征岭南的军队逐渐脱离中央政府,使得征讨起义军的主力变成了章邯征发的狱卒。王莽改制造成起义,虽然有刘秀中兴,但此后外戚专权、宦官专政的局面一直无法改变,直到东汉灭亡。西晋八王之乱彻底葬送了皇家势力,导演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局面。东晋时期独撑危局的刘裕,最终取而代之。隋炀帝李广征服高丽行动失败,也使得隋朝根基动摇,李渊家族顺势而已。唐朝安史之乱,让唐朝一蹶不振,坐等灭亡。宋朝时,宋太宗北伐失败,也让宋朝的统一大业彻底搁置,其后只能靠岳家军这样的敌方部队保全性命。明朝有土木堡之变,清朝有太平天国起义,最后挑起大梁的地方军都在外战中失败,王朝也就死消亡。
封建王朝出现这些重大危机之后,往往都有相应的重大改革,但改革往往造成王朝速亡。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莫不如此。单从法条上看,每一次变法都是光鲜无比,是济世救民的良方。但这些变法都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那就是中央无力控制地方,越彻底的改革,就越会使这种趋势变为现实。王朝不由此生,反而由此而亡,令人唏嘘。
抗美援朝的国际形势就如历史上的北方少数民族问题。中央政府得过且过,只能后患无穷。宋朝宋太祖、宋太宗无力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子孙更是鞭长莫及。朱元璋、朱棣没有解决蒙古问题,这个问题贯穿明朝始终,直至明朝灭亡。当时美国侵略朝鲜,如果毛泽东按兵不动,我想以后中国人就要活在梦魇中了,始终不得安宁。
现在同样的情势是台湾问题,我们已经失去多次机会了,或许习书记任上是最后的机会了。能否实现中国梦,是否收回台湾是关键。收回了台湾,中国的安全形势将大大改观,中国将腾空而起,势不可挡。但台湾如果落入敌手,中国可能还要重复往年故事,承受战争灾难。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