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原来"三起三落"是蒋介石开创了

火烧 2015-09-09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解析蒋介石三起三落的历史背景,包括1927年、1931年和1949年三次下野事件,分析其政治手腕与权力斗争,揭示蒋介石如何以退为进,掌握权力核心。

  笔者原以为,"三起三落"这个新词只有在社会主义时期,一些人经受不起考验,利令智昏被资本主义"糖衣炮弹"冲昏了头脑而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屡改屡犯将"三起三落"增添新成语。可事实并非如此,历史有时候总是相似的令人难以捉摸,蒋介石也不例外。从近代史看蒋做为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是创造了三起三落的先河其中包括1927年8月13日、1931年12月15日、1949年1月21日这三个日子。蒋虽然戎马一生,权倾天下,但在他丧失政权生命的时候他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不得不通电宣布下野,不得不依依不舍,离开他那总统宝座。只是对于政治手腕高超的蒋来说,每一次下野都不是他权力生涯的终点,只是一个逗点而已。

  一:以退为进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背叛三民主义,在上海发动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杀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广大革命群众,蒋介石通过这种卑鄙手段掌握了国民党的控制权,此举打乱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格局,各派系之间的斗争旋即硝烟四起。宁、汉两个国民党中央都以“正统”自居,并为掌握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展开激烈角逐。武汉方面欲以国民党“正统”去统一南京,而南京方面则不承认“汪记”中央的正统性。相持不下,汪精卫方面唐生智部兵分三路进逼南京。唐生智还以“东征军总指挥”名义,连续通电要蒋下野。在武汉方面掀起反蒋浪潮的同时,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也开始向蒋发难。桂系与蒋素有罅隙,加之蒋曾密令何应钦剿灭桂系,在宁汉两方面的争夺中,桂系自然倒向汪精卫方面。雪上加霜的是,在与孙传芳部的数次交战中,蒋方屡屡失利,处境更加艰难。此时,蒋的得力干将何应钦面对李宗仁称蒋“不宜因个人地位而牺牲党国大计”的“逼宫”默不作声。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于8月12日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次日在沪发表下野宣言。

  二次下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时机待花明。

  1931年12月15日之前的蒋介石已达到其个人生涯的权力顶峰,鲜有人预料到他会在这时候被迫下野,甚至包括他本人在内。事起于蒋与胡汉民的冲突。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立法院院长,一直反对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独断专行,为国民政府实际上沦为个人手中的工具而愤愤不平。1931年2月底,蒋准备召开国民会议制定宪法选举总统而遭到时任立法院长胡汉民的反对,蒋竟将胡软禁于南京汤山。此举立即引起国民党内部的又一次反蒋高潮,改组派、西山会议派、胡汉民派、林森和孙科派,以及两广实力派人物陈济棠、李宗仁等在广州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形成宁粤分裂的局面。“九·一八”事变后,从民族大局出发,宁粤双方达成妥协,但粤方以蒋介石对日本的不抵抗为由,坚决要求蒋介石先下野再商谈抗日事宜。在各方反蒋力量的强大压力下,蒋不得不于12月15日通电下野,再次回到原籍奉化。

  第三次下野:幕后操纵

  相较前两次,蒋的第三次下野前面临的局势要严峻的多。1948年底,蒋介石可谓大势已去,东北、华北全境以及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均为人民解放军所解放。蒋在战场上的失败,使美国人失去信心,1948年10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国务卿马歇尔建议:“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蒋介石要求美国增加军事援助,被杜鲁门总

  统婉言拒绝。宋美龄赴美国求援,亦一无所获。国民党方面要求蒋下野的声浪再度高涨:拥有重兵的白崇禧在武汉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李宗仁提出的与中共的和议也将蒋下野作为第一项主张;豫、湘、鄂、桂四省也相继通电主和并要求蒋下野;中央执行委员除谷正纲等少数人外也一致认为蒋是和谈的主要障碍。1949年1月21日,在走投无路的形势下,蒋以“因故不能视事”为名宣布下野。

  蒋介石下野前多次向李宗仁保证“五年内不干政”,实际上仍在幕后发号施令:军事上,参谋总长顾祝同只听从蒋介石命令;政治上,指使孙科将行政院迁往广州,造成府院分离,还处处掣肘李宗仁;经济上,抢运国库金银,大量黄金白银被运往台湾。由此可见,代总统李宗仁不过是个掌印官而已。1950年初,蒋介石在台湾自行宣布复任“总统”,名义上的下野亦宣告结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