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次讨论会-1
新心:家乡的村支书
离开家乡在外谋生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每年春节回家和亲人团聚,免不了到庙上烧柱香,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子弟一年四季平安。冬天的黄土高原,没有绿色,站在高处一眼望去,千沟万壑,大地死一般的寂静。自己的村庄和隔壁的村庄不断听到隐隐约约鞭炮声响,打破了年末的寂静。到庙里烧香的人挺多,除了村庄的本姓人外还有附近村庄的外姓人。认识的人互相寒暄问候一下,三爷你也来烧香来了,我父亲递给他一根烟,点着烟抽着看我说,“三明胖了,越长越像你爸了,你什么时候回到家的”,我说,21,“嗯,好着来,你念了个书还干了个啥,公家的饭碗比在私人家打工好”。三爷现在的国有企业不像以前了,我大爸(他儿子)过年没回来吗?“没有,电话上说过年了,卖菜生意好,不来了,我和你三婆(奶奶)两个人,年大着很”。我去神坛下从袋子里抽出黄标(黄纸折的小格子纸)和香跪下叩了头,等我父亲进来点香,我父亲看见我跪下了,他们俩才进来一起烧香,走出庙门。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各从岔路口回自己家。离开的时候我父亲说:“来到我家来喝酒”。回家的路上我父亲给我讲了我没出身之前他的经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他是村上的队长,也不知道什么是支书,后来随着自己的阅历,才知道党在农村的支部,不属于国家的正式行政人员,大队自己选的领导,工资比正式有编制的干部少很多,主要帮助乡干部管理村上的事物。乡干部不住在农村,对村上的情况不了解,而且要管许多个村庄。那家娶媳妇了,哪家生孩子了要上报户口,哪家的妇女要结扎了,到秋季要做梯田地,乡村修路,乡里邻居矛盾的协调,这些琐事都需要这位村支书去忙活。民国的时候他父亲去给国名党当兵了,后来再没回来。他母亲有一双巧手和村子的男人一样会编制竹楼。74,75年大搞梯田,需要许多竹楼挑土,隔壁村子的竹楼不够用,供销社的大商店从我们村庄拿去了许多竹楼给其他村庄卖。大队里的领导弄来些钱,有的人说,村干部看见他们母俩挺可怜给了点。有的说,那个村干部和他母亲有两腿,走后门把村里公家的钱给她了。她用卖下竹楼的钱给他儿子买个本子和笔,在夜校上了几天学,大字识了几个,最拿手的是会打算盘会算账,后来的村支书选了他当队长,支书退休了,他就成了村上的支书。
那是八十年代末,电视机还没有在农村普及,在幼小的记忆中,看电影非常热闹。每到放电影前,村上的哪个大喇叭先放一段秦腔或者流行歌曲,<<潇洒走一回>>,<<水手>>之类的,后面听到那个支书在喇叭上说“今晚放电影,电影场的各家柴垛子看好,不要抽烟点着起火,沟边边上晚上走的时候大人把各自家的娃娃看好”,总之听到喇叭上说“不要抽烟点着起火,沟边边上晚上走的时候大人把各自家的娃娃看好”就知道放电影了。高兴地叫我母亲早点做晚饭,准备好手电筒,看着家里的大钟表说,赶紧天快点黑吧,去看电影。
九十年代末,我们老家的苹果外地客商来收购,许多人家都抢着栽苹果树,卖上万元的,村民们叫万元户。外面出去打工的回来挣上一万块钱,许多人都叫暴发户。村里开始大建房屋,有玻璃窗户的房子就叫新式房,那家修建房屋,每家都要去帮工,一般情况下支书都在,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那几年,母亲水窖开始在我们的乡村大面积建设起来,从而解决了家乡的吃水困难。每来一辆拉水泥的车,都是老支书跟前跟后的给每家分配,安排卸车,整个村庄的干劲非常积极,大伙叫他水泥大队长。老支书开玩笑地说“把你家的水窖打的结结实实,把我不要陷下去就好了”,大伙说,“你给我家多安排卸几车水泥,把你的肥肉磨的降上几斤肉,轻飘飘地走上去能掉下去吗”。支书却说,“你晚上3,4点钟不偷着沟里抢水去,就把你高兴死了,还多卸两车水泥,打算留几辈子用,别想着那么美,水泥凝固了是石头,老了你想搬都搬不动”惹的大伙都笑。
有一天,我在写作业,听见外面有人叫,开了门一看是村支书。给我母亲说,收农业税,我看农业税单子上写着什么,屠宰费,粮税,土地税什么的,总共加起来100块钱,那时相对来说也不少也不多,他走的时候说,我一年就挣人家的这三张,那时的我就感到惊讶,我父亲煤矿工人一个月也要八百多块钱。
村上许多人富起来了,也有几个青年人,到外面打工挣了点钱,摩托车买上了,开始嘴上很油滑地说些大脏话,力气壮,没人敢惹他们。而且经常一伙,赌博,喝酒,闹事,不把支书当干部。支书有点胖,叫人家水缸,熊猫。村上维修道路,不像以前一样集体上工,一般情况下,大家把自家的活放一下,帮队里去维修道路,他们几个不去。看见大家把水沟重新抛开,他们几个用土填上。反正大家的事,其他人不理会他们几个,只有村支书喊他们一下,不要捣乱,反而他们骂得更凶,老子祖宗一起骂。后来支书把公安局的叫来,他们一看警车来了,态度软了下来,警察叫他们给支书赔礼道歉并罚款给支书五百,支书却说,我给你少两百给三百就行了,惹的村民都笑。
每年回家,看见乡村慢慢地发生变化,乡村的道路开始用水泥硬化了,条件好的人在城里买下了楼房,小汽车慢慢地也有了。漂泊的我也在城里有了新房,我们过上小康的日子了,时间过的飞快,我们回想幼年的琐事时时过境迁,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5年6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