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西方竞争价值观毁灭了我们中国的“家”

火烧 2015-06-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5
文章讲述中国家庭传统因西方竞争价值观而逐渐消失,强调家庭关系与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反思现代生活中的孤独与失去归属感。

  我在一个传统中国的大家庭里长大,家人们虽然并不富裕,但却很“强大”。因为家里人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每个人都为“家”着想,很少计较个人得失。在这样的大家庭里,人们相互关怀,有事一起应对,所以感觉特别温暖、安全、幸福。

  现在,我远离家乡在城市里工作,每天早上起床时,总有一种“孤单无依”的感觉。我特别怀念儿时那种“家的感觉”,渴望那种安定、幸福的生活。然而,我发现再也回不去了。家,没了……

  也许是在大家庭里长大的原因,我从小就不喜欢与人竞争,也从不想追求什么“更高、更快、更强”,我只想有份自己喜爱的工作,有个稳定的住所,平时和周围的人保持一种友善的关系。这种“安心于家”的普通中国化生活,能使我安定下来。因为,我要的是“幸福”,而不是“超越”。

  然而,对于我这样普通老百姓家里长大的80后来说,即使读到了名校的研究生毕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愿望也很难实现。其实,我的很多同学也一样,很多人毕业后远离家乡在城市里奔波,看到他们每天挤四五个小时地铁上下班、在十几平米的水泥盒子里蜗居,连一顿“热乎饭”都吃不上的生活,我的心在流泪。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失去了“家园”,我们已没有了家……

  为了寻找“家”的感觉,我背上书包远赴西藏工作。在这里,经常会看到藏族牧民的家庭里,一大家人一起喝着酥油茶,围在篝火旁边烤火取暖、边根据需要分吃牦牛肉的场景。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时,我总是泪流满面。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家的孩纸……

  转山人有家,登山者没家

  藏族人在家门口转山,世世代代幸福和谐地生活在太子雪山脚下;然而,西方人讲登山,且不远万里来到我们中国的家园里争抢着谁第一个征服太子雪山!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运动方式,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

  本来,东方人注重集体主义,一大家人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友善的氛围里合作共事,过着一种朴素、健康、安定、幸福、和谐的生活;然而,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像一个魔女一样,把我们中国这种平静的生活搅乱了。现在,国家民族、单位社会等集体主义观念,对于我们早已成了一个空泛的名词,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考虑”,另一方面则把身边的人,当做了“竞争”的对象——即使是亲兄弟姐妹,也是“要竞争分家产的”。

  这样,我们中国的人心也就散掉了。其实,“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房子,大家生活在一起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更是一种“关系”、一种“感情”、一种“命运与情感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家”,在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在于和家人、同事、朋友、邻居的和谐关系。

  所以呢,我觉得,用西方人那种以“为私”为根本的价值体系,强硬地贬低、取代东方传统社会中以“为公”为根本的价值体系,是击碎我们民族凝聚力,改变我们现实生活状态,致使中国人“没有了家”的根本原因。

  80后:两种价值观的内心冲突与转变

  说这样的话并不过分。这一点,我们80后是有切实体会的。我们即经历了由“有家”到“无家”的成长过程,又感受到了两种价值观的前后冲突。记得我们上小学时,班主任还会号召大家学雷锋做好事,学校也会组织去看《焦裕禄》、《孔繁森》的电影,赖宁救火、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堵抢眼、张海迪身残志坚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记忆早已模糊,但我们多数人也都不会忘记毛爷爷《纪念张思德》、《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的那几篇文章。那时候,“舍己为人,谦让互助”、“热爱祖国,大义灭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碎的人”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还是夸奖别人的语言。

  但是,现在不是了。现在这种人会被骂做“傻子”、“有病”、“伪君子”、“故意表演”、“有心理疾病”。我们80年代出生、90年代长大、10年代读大学、08后步入社会的人,其实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前后两种价值观的内心冲突。只不过,大多数人在社会大潮的压力下,转变了自己的价值观;而一些没有转变,或选择依旧坚守的人,就会在生活、心理上遭遇很多坎坷和压力。

  “80后”价值观的转变过程

  我觉得,这种变化是从我上初中时开始的,大约是1996年吧。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社会上开始强调“竞争”,煽动人们去追求什么“更高、更快、更强”。记得那时候,报纸上开始报道一个个炫眼的“海归”、电视上开始做“高端人士”的访谈节目,各种娱乐明星、歌手演员的奢靡生活、桃色新闻也被电视报刊大篇幅报道。对于十七八九岁的孩子来说,电视电影里赞美赖宁、雷锋,宣传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就会以他们为榜样、安心过普通的日子;而歌星、演员、商务精英、老板大碗的那种贵族化的都市生活、个人成功被过份宣扬后,青春期的欲望不可能不被激起。我们,也便变得不再安份。所以,高学历、高地位、高收入、出名发财成了我们的“梦想”。

  电视网络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理幻变出了一个充满诱惑的“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年轻人都想去过那种“舒服”、“潇洒”、“放光”的生活。对于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孩子来说,出路只有一条——考大学,考名牌大学!于是,我们痴迷于世界杯、NBA、奥运会,一边哼唱着“噢嘞、哦嘞、哦嘞”,一边以“更高、更快、更强”鼓励自己,憋足了气去拼搏去竞争,好好学习、超过别人、考上好大学。

  ——小时候,我们好好学习是因为“美德”。此后的学习,是为了“出人头地”。

  放弃“为大家”,追求个人成功的惨痛代价

  记得初中后,一切都以高考为中心。那时学校取消了音体美等所有与中考、高考无关的课程,同学们想在课余踢一场足球就会被班主任痛骂!其实,班主任是心疼我们的,因为他希望我们“好”、希望我们“出人头地”。但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能够自己把握的仿佛只有一条路——考大学!超过别人,考名牌、最好的大学。

  但是,很多通过个人奋斗、竞争上了名牌大学的年轻人,毕业后并没有升到那种“西方极乐世界”的天上,而是感受到了残酷的现实。甚至,很多人发现,自己不如那些“当年没念大学”、“没念研究生”的同学们。其中,很多人想回到家乡,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回到原来的那种幸福生活,也都回不去了。现在,我们已没有退路,不得不像孤魂野鬼一样在城市里游荡,靠拼命地工作去买饭吃、付房租,靠永无止境地拼搏、竞争去多赚钱、升职位。这样,也好买些“国际品牌”放放光、也好有些小鬼用来欺负一下找点心理平衡。

  其实,谁也不愿过这种扭曲的日子,谁也不愿意和周围的人处于一种对立、警戒的关系。谁不想去保持一种友善、和谐的关系,谁不想重新找回那种“家一样的感觉”呢?!

  想家了,让我们一起回家吧

  西方人在中国煽动“竞争”,给中国人注入“利益”、“虚荣”的兴奋剂,使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停地奔跑——只为了“更高、更快、更强”。但在我们出发的那一天,我们已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也注定了踏上一条永无停歇的不归路。在这条以西方价值体系为牵引力量的跑道上,中国人开始相互竞争、搏杀、撕咬,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小家、也快搞散了中国的“大家”。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每个中国人都感觉不安全、不安定、不幸福。

  我们中国人要回家、中国要回家,必要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就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具体而言,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在于我们的价值观、在于我们所走的路。

  我们不要竞争,要团结;我们不要更高,我们要平安;我们不要更快,我们要安宁;我们不要更强,我们要健康、舒服。总之一句话,我们不要什么精英化的个人成功,只想过普通平实的幸福生活。

  ——“家”是一种“关系”、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命运与情感共同体”。我们中国,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的单位、邻里、集体、朋友圈,亲人圈,也都是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家”。

  西方那种“为私”、“竞争”、“攀比”的价值观搅乱了我们的小家,破坏了我们的大家,使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心灵家园。现在,我们要找回自己的家,就要复归我们东方传统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就要走我们自己的中国道路。具体而言,我们要有中国独立自主的思想理论、要有中国独立自主的科学知识、要有中国人自己说了算的文化评价权力,要有中国所需的文艺、时尚,要有中国自己的教育体系!

  朋友们、兄弟们,让我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打破西方思维与价值观的“障眼迷雾”,积淀形成中国自己的理论、播撒中国自己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一点点地耕耘培植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吧!

  赵金·昆明

  2015年4月30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