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规划”有重大问题

火烧 2009-12-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规划存在重大问题,过度依赖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忽视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未能真正解决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

  

中国一直希望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但是,“负责任”所需要并不只是勇气,更需要知识和智慧。  

  

在“节能减排”的问题上,中国政府比美国政府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日前出台了我国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规划行动目标”。这一举措的本身值得赞赏,但是细看其内容,却令人大失所望。因为,我们制定的这一规划存在着重大问题。  

  

从规划的内容上看,可以明确感受我们的政府对于减少温室气体的关键问题之所在尚不明确。因此,在规划中,看重的是开源而非节流,是技术创新而非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人欲望的满足而非欲望的节制,是对现代化的追求而非警觉和反思,是政策层面上的调控而非哲学高度上的认识。  

  

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定要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进而才能有正确有效的政策调控。关于节能减排的问题,如果不能彻底认识到是现今人类文明形态的问题,那么一切政策和技术上的努力,最终只能是转移最多迁延问题,甚至可能造成更多新的问题。  

  

规划中有以下一段内容:  

  

“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不是好事呢?乍一听似乎是好事,但是仔细品味却颇为担心。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呢?不仅仅是因为传统的化石能源导致气候变化,这里面隐含的更主要的潜台词是,我们虽然决定致力于改善气候问题,但是却不愿意真正为此承担责任,不愿意为此更多的自律,过一种更节约更简朴的生活。所以,对于能源,今后的政策依旧是大力发展,鼓励国民放手使用随意浪费。为了能有的可用有的可供浪费,所以当然要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了。  

  

我们是否正视过我们生产生活中对于能源的错误态度呢?一方面整天高喊能源紧张,一方面各个大中城市乃至小小县城都要搞城市照明工程,浪费宝贵能源的同时,制造光污染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  

  

至于核能,欧洲很多国家正在逐渐淘汰,因为核能的后患无穷。核聚变目前还在实验室阶段,30年之内无法成为现实。核裂变不能完全彻底地使用完全部核燃料,必定要产生核废料。这些核废料,目前还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做无害化处理。科学界有比较悲观的说法甚至认为,以人类目前的科技进步速度,几百年之内是无法处理核废料的。还有,在核能的源头,对铀矿的提取和浓缩,都是对环境巨大的破坏。在核电站,人们看到的似乎是不冒黑烟的清洁能源工厂,但是,在核能的整个链条中(包括开矿和最后的核废料处理),核能对环境的综合破坏远远超过了目前任何一种能源获取方式,它所造成的核污染的时间是以百万年计的。  

  

温室气体的问题是人类错误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的,就应该通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找到真正可持续的低熵文明形态。唯一的出路应该是节流,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开源。发掘新的能源,只会将温室气体问题转换成新的环境问题呈现出来,根本问题不会得以改善。  

  

在规划中,关于森林问题的叙述同样令人担心。将植树造林放在加强森林管理的前面,说明时至今日我们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还对人工林一往情深,对于天然林保护的热情不高。须知,天然林的诸多生态效应都是人工林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多样性还是消减碳排放的功能,十亩人工林也不如一亩天然林。至于后面提到的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林木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说法更是荒唐。森林是抽水机,在降水不足的地区大面积种植树木,其生态效果适得其反,这一点许多专家都早就指出了。以我们国家如今的城市化进程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国策来看,我国现有的宜林面积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硬要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的话,就只能在草原和半干旱地区植树了。三十年三北防护林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这么做只是花大钱做错事。所以,目前我们的森林政策应该以保护现有森林为主,适当在宜林地区尝试人工恢复林地,但前提是不违背当地的生态基础,不改变原有的生态景观。至于所谓增加13亿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简直是倒行逆施!森林不等于木材。用简单的林木蓄积量来评价森林水平,是过去几十年林业部门落后原始的指导思想的体现。森林的价值是综合生态效应。如果一定要用一个量化的指标评价的话,也应该是生物量而非林木蓄积量。在21世纪仍然念念不忘林木蓄积量,说明我们的林业部门还在捧着过时饭碗吃着木头财政的馊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