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如何自由?
文章通过网络调查数据反映舆论自由与大众声音的现状,探讨媒体与公众意见之间的差异,强调舆论作为社会公器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其可能被商业力量操控的风险。
打开新浪网萨达姆专题,有投票一栏,共有五个问题要求网友投票,其中有三个问题很值得注意。一是对萨达姆被抓的感受,15%的人感到大快人心,65%的人感到于心不忍有点同情;二是美军遭袭事件是否会因此减少,15%认为会,77%认为不会;三是萨达姆是否应该被判死刑,75%认为不应该,14%的认为应该。(2003年12月27日下午3:00的数据,取近似值。投票总人数为54000多人)
这组数字很值得注意。萨达姆被捕以来,中国的媒体几乎一边倒地欢呼,所选的镜头也都是伊拉克民众如何鸣枪庆祝的镜头。12月24日,颇为大气的《新京报》刊出了一组题为《今年圣诞不回家》的照片,讲的是美军士兵在流泪想家,在弹唱排遣乡愁,在听牧师祈祷,等等,几乎是用春节晚会上宣传边防战士的手法在宣传美国士兵,似乎他们正在执行什么正义的任务。就在这时候,互联网上的调查倔强地表现出普通大众的鲜明倾向——拒绝媒体的煽情,保留自己的立场。
我注意过多个相关网上调查,每次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的大概就占15%,或者宽容一点,占1/6,说不清的也占1/6,2/3的网民则坚定地反对美国。大体来说,能够上网的人还不到1亿,是中国先富起来的群体。按照美国的愿望,这1亿人应该有亲美倾向。如果把网下的12亿人统计进来,恐怕中国将只有不到1/20的亲美人士。但是,这1/20的能量很大,身穿西装革履,出入高楼大厦,来去飞机轿车,掌握印把子,腰挂钱袋子,嘴对麦克风,手写美文字,神州大地似乎都是他们的意见,他们的看法,他们的舆论。而那些进城农民工或者下岗职工,只有在拿不到工资准备跳楼,或者在被天然气井喷熏死,被大火烧死,被矿难压死时,才能出现在大众传媒上。为什么不调查一下他们对萨达姆的看法?他们对本拉登的看法?为什么不发表他们虽然可能含混不清,但绝对有力量的意见?
舆论是社会的公器,这话不仅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反复体会,即使是普通的编辑、记者也需要反复体会。必须切记,舆论权从政府转移到广告商、名记者和意见领袖手里,并不等于就成了公器了,甚至有可能成了更加专断的、反大众的私器。君不见,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集团,不就是靠娱乐色情发家,实行商业时代的新愚民政策么?
这组数字很值得注意。萨达姆被捕以来,中国的媒体几乎一边倒地欢呼,所选的镜头也都是伊拉克民众如何鸣枪庆祝的镜头。12月24日,颇为大气的《新京报》刊出了一组题为《今年圣诞不回家》的照片,讲的是美军士兵在流泪想家,在弹唱排遣乡愁,在听牧师祈祷,等等,几乎是用春节晚会上宣传边防战士的手法在宣传美国士兵,似乎他们正在执行什么正义的任务。就在这时候,互联网上的调查倔强地表现出普通大众的鲜明倾向——拒绝媒体的煽情,保留自己的立场。
我注意过多个相关网上调查,每次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的大概就占15%,或者宽容一点,占1/6,说不清的也占1/6,2/3的网民则坚定地反对美国。大体来说,能够上网的人还不到1亿,是中国先富起来的群体。按照美国的愿望,这1亿人应该有亲美倾向。如果把网下的12亿人统计进来,恐怕中国将只有不到1/20的亲美人士。但是,这1/20的能量很大,身穿西装革履,出入高楼大厦,来去飞机轿车,掌握印把子,腰挂钱袋子,嘴对麦克风,手写美文字,神州大地似乎都是他们的意见,他们的看法,他们的舆论。而那些进城农民工或者下岗职工,只有在拿不到工资准备跳楼,或者在被天然气井喷熏死,被大火烧死,被矿难压死时,才能出现在大众传媒上。为什么不调查一下他们对萨达姆的看法?他们对本拉登的看法?为什么不发表他们虽然可能含混不清,但绝对有力量的意见?
舆论是社会的公器,这话不仅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反复体会,即使是普通的编辑、记者也需要反复体会。必须切记,舆论权从政府转移到广告商、名记者和意见领袖手里,并不等于就成了公器了,甚至有可能成了更加专断的、反大众的私器。君不见,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集团,不就是靠娱乐色情发家,实行商业时代的新愚民政策么?
相关文章
- 时代尖兵点评最新资讯(20121120)
- 马也:9月国际纪事
- 写给诋毁毛泽东的人们
- 猴王:每日最新国际国内资讯解读(3月30日)
- 让人迷乱的某些社会现象
- 诗两首
- 看中国国内这部分内奸的伎俩
- 财经资讯:奥巴马抛弃凯恩斯主义
- 猴王:本周国内国际局势分析(2月5日)
- 庄大明白和小糊涂等对侃录 (1)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