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玥:从文登7.22事件谈起,青年强,则中国强
随着@公安部刑侦局 将“纳吧”定性为“网络黑恶势力”,并直指其本质是“教唆青少年成为西方反华势力颜色革命的马前卒”,相信已经逐渐平息的文登7.22事件的舆情将再次迅速升温。与此同时,@公安部刑侦局 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颠覆活动绝非一般性治安事件”,可见,文登7.22事件绝不是“一起普普通通的治安案件”。
青年侯聚森是7.22事件的焦点人物。因为在网络上宣传正能量并与网络上的违法违宪言论针锋相对,被“纳吧”的暴徒怀恨在心,为此,他不得不忍受长期的谩骂、骚扰、侮辱、威胁和恐吓,直至“被约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7.22事件中,侯聚森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受害者,因此,文登警方在不深究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就将事件定性为“约架”并对“约架”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理决定才会引起舆论的强烈质疑。
但也有人为文登警方的处理决定叫好。比如一贯逢警必反的网络大V公知这一次就坚决的“拥护”文登警方的处理决定,甚至连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先生也不例外。他的《从小兵张嘎说起:批评就是爱护》一文,不加区别的将侯聚森与“纳吧”暴徒混为一谈,表面理性客观,实则暗藏玄机。
深处舆论漩涡的侯聚森,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认可、理解和同情,很多网友自发的站出来声援并维护侯聚森。但侯聚森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强烈质疑,质疑侯聚森的人以侯聚森的年龄为由,认为尚未满18周岁的侯聚森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而不是“爱国”上,比如祝华新先生就认定互联网上的“90后”“虽然视野开阔,生性活泼,但也容易自以为是,易养成信口开河、好勇斗狠的不良习气”,甚至将侯聚森与“纳吧”的暴徒捆绑到一起,给侯聚森贴上“以粗野求痛快、用暴力佐证观点正确”的标签,并借此暗示侯聚森为“当代红卫兵”。
年轻人确实会有很多缺点,如不成熟、易冲动、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但年轻人的优点同样鲜明,有热血、有担当、富有正义感。当然,并非所有年轻人都如此,我们可以看到7.22事件中的侯聚森和纳吧的暴徒,同样是十八岁左右的孩子,前者充满正气,而后者则充满戾气,因此,对年轻人的教育和引导至关重要。纳吧暴徒的存在表明,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并非我们想象中的“一张白纸”,相反,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被玷污,他们的世界观早已扭曲,可见,如果年轻人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小平同志针对中国足球长期积贫积弱的状况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呼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在幼年打下足球基础,指望“后来居上”是不现实的。足球尚且如此,精神家园的建设就更非朝夕之功。侯聚森的父亲是当兵出身,父亲军人的情怀对年幼的侯聚森的影响是巨大的,这让他从小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这注定了他会在面对“纳吧”暴徒的违法违宪言论的时候拍案而起,这是冲动,也是血性,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侯聚森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所以将侯聚森和纳吧的暴徒混为一谈,并强行贴上“以粗野求痛快”的标签是赤裸裸的“棒杀”行为。侯聚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爱国”既是信仰也是义务。可一些人却容不得他“小小年纪”就“爱国”,一再对他冷嘲热讽。这就奇怪了,难道“爱国”需要门槛吗?莫非“爱国”是成年人的特权?国家并非是成年人的国家,而是所有人的国家。年轻人是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但明朝的顾宪成早就说过,读书人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年轻人要关心国家大事”。更何况,今天网络的乱象已经到了一个让人几乎无法容忍的地步,大有“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就算想安静的读书恐怕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因此,年轻人主动的站出来,维护网络环境,传递正能量,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没有哪个年轻人不想安静、快乐的读书、生活,但在真理的感召和良知的驱使下,他们义无反顾的与网络暴徒的违法危险言论作斗争(注意,这是斗争),对此,我们应该鼓励,而不应打着“批评也是爱护”的旗号,以“爱护”之名行打压之实,更不能草率的给他们扣上“好勇斗狠”的帽子。
抗日小英雄海娃的故事家喻户晓,年仅12岁的海娃作为龙门村儿童团的团长,他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他机智、勇敢地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故事曾感动了无数人。曾被国家教委授予“英雄少年”光荣称号的赖宁,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与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他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遇难时也只有十五岁而已。
海娃和赖宁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年轻人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下,一样可以有所作为。特别是在人情冷暖的今天,那些面对摔倒的老人都不敢去扶的成年人,当想到海娃和赖宁的时候,不应该为自己的明哲保身感到面红耳赤、羞愧难当吗?诚然,年轻人思想不够成熟,遇事爱冲动,但他们有激情、有热血、有担当,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没有成年人的瞻前顾后,有的只是一往无前的勇气。一批侯聚森式的热血青年,难道不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吗?可叹,有些人却以教师爷的身份自居,对年轻人颐指气使,说三道四,固执的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爱国青年,甚至恶狠狠的把他们比作“当代红卫兵”。
如果没有更合理的解释,我们只能认为这些人的偏见是立场使然。这些人贼喊捉贼,以“凝聚共识”的名义,将矛头对准意识形态的纠偏工作,主张“让意识形态沉默”,为网络上沉渣泛起的极右思潮鼓吹,为网络暴力向现实暴力转移洗地,欺骗性极大,危害性也极大。诚然,人都是有立场的,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不同构想,出现“左”“右”之争并不奇怪,只要这种争论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即可。然而,今天网络上对“邪路”的呼声甚嚣尘上,大有中国不走“邪路”就只有死路一条之势,这些危言耸听、颠倒黑白的言论迷惑了一大批年轻人,纳吧的暴徒就是被这种言论洗脑的牺牲品。因此,一群有态度、有见地、有理想的年轻人能够主动的站出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的驳斥公知的歪理邪说,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不观望,不骑墙,勇于亮剑,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觉得尊重并鼓励年轻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年轻人的激情和担当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中国梦的实现也无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几代中国人共同的努力,“90”后作为年轻一代,已经用行动证明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小平同志的这段话就是“四有新人”的由来,“有理想”又在“四有”中居于首要位置。习近平同志也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可见,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悲的,一个没有理想的年轻人就更可悲。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是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在莫斯科大学,对着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讲的话。同时,毛泽东还指出“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要很好的爱护、严格要求他们,不但要努力学习专业技术,还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席话时至今日,依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