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你该勇敢地站出来替人辩护
与其说社会大众一头雾水的莫名其妙,不如说《人民日报》在替人网开一面的疲惫游说。倘若《人民日报》真能把国本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调头向下的话,那真可谓是善莫大焉的载入史册了。
其实,大名鼎鼎的《人民日报》被载入史册的辉煌我们可以用如数家珍予以赞美,最脍炙人口就【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而莫属,如今念起这朗朗上口的语句,尚还有些当年在横空出世时,所散发出嚼嚼橄榄时与品饮陈年小窖酒那甘醇的浑香和回味。保持敢为人先的风格是《人民日报》的一大亮点,敢于创新勇于颠覆也是《人民日报》这一常青藤的魔力所在。 五月二十五日 《人民日报》又发表一篇署名为袁明杰的文章,一看文章标题就能嗅出《人民日报》这一大家闺秀溢出的芳香来——【能否包容不同意见检验社会的开明与自信】。这标题,一看就没回旋的余地,神来之笔直接就给定性了——是就是不是也是。不但在用词出手上的大气阔绰,还投射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豁达与斯文。此文开宗明义的大意就是:彼此相左的世界观见解与意识形态上的见地,各自使出封杀、攻讦为能是手段为快。这大概意思是在阐明:和为贵。【和】字的确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人民日报》把【和】字凸显出来的这一初衷,就不知《人民日报》是否也认同袁腾飞的一些言论。我们暂且不论这回《人民日报》发表这样的文章,是否想与袁腾飞的一些言论来保持步调一致,还是想助袁腾飞一臂之力,总之《人民日报》这回是把调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砝码精度级别了。
此次《人民日报》如何来展现自己深明大义情节与豪情的肌肉,这不主要,主要是要来剖析,这《人民日报》为何会在坐立不安下,所呈献给我们读者一个前后自相矛盾的文章,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结。
此文是这样来开启民智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言论表达自由,也是提供一条释放情绪的渠道。思想、精神、情绪,有如河流,要让它顺畅地流动,这就得有“河床”,必要时还得“泄洪”,疏导、疏通,而绝不能封堵。否则,泛滥起来,便可能成为灾难。”这样的语句与字眼有无问题?很显然是很具人性化的,是在体现一个人文精神与中华美德。此作者有这样的愿望值得敬仰,但,遗憾的是作者却把一个前提给抛之脑后了。假如我们社会大众没有理解或解读错此文的话,作者此番用心的流露,是不是也可以把袁腾飞所言:【1989年达赖佛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因为他反抗中共对西藏的武装侵略】此番言论,理解为是——他的微言大义的一个壮举呐?这显然连作者自己也不敢评说一二的言论怎能可能让袁腾飞自由的——泄洪呐?作者可曾料到自己在替他人深明大义的同时,是不是也站到了赞许、同情袁腾飞上述分裂言论的队伍中来了呢?这样理性的逻辑推理,作者不会反戈一击呵斥道:你这是在上纲上线。假如是这样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作者以上所言是不是又很自相矛盾了呢?
纵观此文作者的洋洋洒洒,把攸关国家与民族在大是大非上的国本原则问题给扔到了太平洋,还不说还要极力地来为分裂国家的言论网开一面为——开明与自信。是啊,如今中国社会确实是一个多样化社会,连国家主权民族团结问题,也可以多元化地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番了。这就不知究竟是《人民日报》走在时代前列,还是国本的原则不在与时俱进。从作者的用心教诲来看,袁腾飞的分裂国家言论也没什么,我们社会大众为什么就不能加以来包容呢?显然,绝大多数的社会大众也落伍了是该灌输点能宽容分裂国家言论的文化与思想了。土壤与适宜气候,我们也无法能领悟到究竟什么叫法制型社会内涵与外延了。
让人有所惊讶的是,作者竟然也能把那些个使尽丧心病狂来恶意辱骂与肆意歪曲和公然散步分裂言论,当做是一种必要的泄洪减压手段来予以宽大和理解,有此境界,着实是一种思想的升华,也体现出了我们中华美德之所在,不佩服都不行。
作者笔锋一转地写道:“当然,这种表达的自由和权利,不可以用来造谣、诽谤,不可以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不可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不可以散布虚假信息。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应该受法律的约束。”我们再来对照袁腾飞的言论,已很明显是超出了言论自由的法律范畴与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令我们跌破眼镜的是:作者在文中只字不提袁腾飞的字眼,却用【散布虚假信息】一带而过,难道袁腾飞的分裂国家言论属【散布虚假信息】?由此看来,作者压根就没把中国的法制放在眼里,只不过没说出自己体内流淌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血液罢而已。
总之,大言不惭的文字堆砌,貌似正义凛然,其不然是在掏空我们的国本,是在腐蚀敲打我们的根基。文中的画龙点睛部分写道:“包容不同意见,是一种高度,境界的高度,思想的高度,精神的高度;是一种宽度,是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海阔天空的容人雅量;是一种深度,需要有深厚的底蕴,深邃的精神,深刻的见识,深远的思想。能否包容不同意见,检验一个人的胸襟与气度,检验一个社会的开明与自信。”这一读来受益匪浅胜读十年书啊。
最后要说一句的是:《人民日报》你该勇敢地站出来,来为袁腾飞的分裂国家言论而作辩护。
以下附:
《人民日报》——能否包容不同意见检验社会的开明与自信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5-25/2301747.shtml
当下,不时有此类新闻:一些地方对不同声音、批评意见乃至揭露问题的声音进行封堵。网络上则充斥着这般风景:一些观点相左的网友相互对骂、攻讦。这种现象不太正常。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言论表达自由,也是提供一条释放情绪的渠道。思想、精神、情绪,有如河流,要让它顺畅地流动,这就得有“河床”,必要时还得“泄洪”,疏导、疏通,而绝不能封堵。否则,泛滥起来,便可能成为灾难。当然,这种表达的自由和权利,不可以用来造谣、诽谤,不可以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不可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不可以散布虚假信息。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应该受法律的约束。
兼听则明,各级领导尤其需要包容不同意见。只有允许各种不同声音的存在,只有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情况,才有利于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如果不能包容不同意见,听不得不同声音,甚至只习惯听顺耳话、赞美话、奉承话,只喜欢拍马屁的人,那么便很可能被甜腻的蜜语所黏,被势利小人所包围,这实在是很危险的。现在一些地方,见不得、听不得、容不得不同声音、不同意见,更容不得批评,甚至对一些合法表达不同意见的人罗织罪名,动用国家机器封堵、抓捕、判刑,这是非常错误的。这违背了国家法律,侵害了公民权利,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不仅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社会公众也需要包容不同意见。这体现在家庭、单位、企业、团体,也体现在社会人际交往之间。你可以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但你应该尊重他人表达的权利和自由。缺乏这种胸襟和气度,只能“顺毛摸”,不能触“逆鳞”,这实际上是狭隘、虚弱的表现。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自己也不会被别人尊重。包容不同意见,是一个集体中人际之间和谐、和睦、和平、和气的重要因素。如果人们都能够包容不同意见,和睦相处,那么,社会便会更加和顺融洽。
|
包容不同意见,是一种高度,境界的高度,思想的高度,精神的高度;是一种宽度,是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海阔天空的容人雅量;是一种深度,需要有深厚的底蕴,深邃的精神,深刻的见识,深远的思想。能否包容不同意见,检验一个人的胸襟与气度,检验一个社会的开明与自信。 袁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