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史观评价《论持久战》
现在很多人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涉嫌抄袭,还有很多人就《论持久战》的发明权究竟属于谁争执的很厉害。我觉得这些问题原本就不成其为问题的。
在自然科学领域,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一个科学家,若想要被大家认可具备一个科学理论的发明权,则不但需要提出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还需要提出详细的论证,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否则,这个理论只能是一个具有思辨性质的“假说”。
举个例子,在科学史上,有一个基本的理论叫做“原子论”。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原子论,但是遍观所有的科学史,都只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视为“假说”,而将原子论的真正科学的发现归功于一个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为何?因为道尔顿的原子论不但采纳了古希腊先哲们“万物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假说,而且将其发展和细化为所有的化学元素由“原子”构成的理论,提出了原子量的概念,并根据原子量的概念,推导出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质量的定比关系,而这种定比关系是很容易被科学实验所证明的。当时,道尔顿本人以及其他的很多科学家就设计了很多这样的实验,并无可辩驳地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正因为如此,科学史家们都将原子论的科学建树归功于道尔顿,而不是前面的那些希腊哲学家。
咱们再看一下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毛泽东之前,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提出过持久战争的概念;或者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是应该是持久战,比如蒋百里、白崇禧等人(毛泽东本人也早在1936年和斯诺的会谈中就指出在某种条件下中国的抗战将是持久战,只不过到了1938年5月这种条件看起来更加符合抗战的历史发展趋势)。其实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原文的一开始就明确地、毫不避讳地指出了这一点。所以,如果单就“持久战”概念而言,其发明权不属于毛泽东,也不属于蒋、白诸辈(但是我不否认白崇禧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蒋百里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但是,我认为,若从前面所说的科学史观的角度来看,在毛泽东的发表《论持久战》前的诸多持久战的观点,却只能如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一样,被视为“假说”。
因为,第一,其他人的持久战论述,都没有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论著对于中国的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具体如何进行持久抗战,以及如何争取抗战胜利等问题进行详细的科学的分析论证。而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从日本方面、中国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民众的力量和道义等多种角度科学地分析,并得出中国抗战是必然是持久战的结论。第二,其他人没有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那样讲持久抗战的阶段划分,为什么会存在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战术,会出现什么问题和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科学论述。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他人没有如同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以及依靠何种理论和方法发动广大兵民以获得和保有这种胜利的根本。要知道,假说、推理、论证,提出验证的办法是任何一篇科学理论必不可少的内容。
然后,最关键的一点,其他人的持久抗战的理论几乎没有任何“实验数据”的支持;或者说,虽然有些“实验数据”,但却基本上都是些采用了错误的实验方法所得到的错误结果,自然也就无法支撑理论。比如,在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本应该采用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为主的战术,但是国民党军队却恰恰采用了“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为主的战术,所以,虽然有着英勇无畏的前线将士的可歌可泣的流血牺牲,换来的却是军队的重大损失,国土的大面积沦陷(到了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时则演变成了大规模溃逃)。反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则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广大指战员和敌后人民群众一起,进行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基本上可以重复的实验,从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后来,八年抗战的实际进程,则作为一个大的实验过程,提供了宏观的、长期的而又精确无误的总体数据,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所以,如果将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一个科学领域;推而广之,将任何与当年的中国有相似特点的国家对抗和日本具有相似特点的国家的侵略的战争作为一个科学领域的话,那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具有这个领域正确的科学理论无可辩驳的首创权。也就是说,如果以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为题发表“科技论文”的话,毛泽东应该作为理论的首创列为第一作者,八路军和新四军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应作为一个整体,以实验科学家的身份列为第二作者,而这篇论文将足以树立毛泽东在这个领域的绝对权威。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