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主输出”战略在世界到处碰壁的深层次原因
文章分析美国民主输出战略在全球遭遇挫折的深层原因,包括战略动机、国际法冲突、大国博弈及文化差异等,揭示其失败本质及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在世界到处碰壁的深层次原因
美国的“民主输出”战略,是指美国依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威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影响和改造其他国家的政治发展,在全世界实现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最终实现其称霸世界的图谋。布什在2005年总统演说和随后的国情咨文中,不厌其烦地大谈“民主”、“自由”,宣称要在全球推进民主。但是,美国民主虚伪的本质正在为世人认清,美国到处兜售民主的做法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到严重挫折。正确认识和把握美国民主战略的实质和特征,探析其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我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对外战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主战略”在全球遭受的困境和挫折
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利益出发,把中东和中亚地区当作推行民主的战略重点加以经营,把向社会主义国家、拉美国家和“失败国家”输出民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由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动机险恶,态度蛮横,单边主义严重,因而不得人心,到处碰壁。
(一)“大中东计划”步履维艰
2004年2月,“大中东计划”正式出台。布什政府提出“大中东计划”是为了促使包括阿拉伯联盟22个成员国以及以色列、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在内的所谓“大中东”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其实质是按照美国模式改造中东国家,将其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但是,美国提出中东民主化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难以实现。
1、伊拉克政局持续动荡,发展前景不明朗。战后伊拉克举行首次大选曾被美国当作样板来吹嘘,但大选结果却令美国大失所望,与伊朗有着密切联系的什叶派获得议会的多数,将在伊拉克未来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什叶派的崛起将进一步增强伊朗对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这有修于美国围堵伊朗的战略,也预示着美国在中东地区将长期陷入战略困境。在伊拉克安全问题上,针对美军的袭击事件不断,截至2006年1月5日,美军死亡人数已达2186人。美国通过军事手段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也激化了伊拉克内部民族矛盾和教派矛盾,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人心浮动,各种政治势力间的冲突一触即发,处于内战边缘。
2、伊朗核问题陷入僵局,发展前途扑朔迷离。从表面上看,伊朗核危机或核问题似乎是一个防扩散问题;但实质上是美国推行的中东战略受到伊朗强烈抵制。如今,美伊之间没有互信的基础,双方有可能因误判而发生冲突。当然,从短期看,由于美国难以从伊拉克脱身,寻求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仍将是美国的首选方案。现在,美国已经把伊朗核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美国企图迫使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的决议案,为政治或军事解决伊朗核问题铺平道路。面对美国的压力,伊朗没有丝毫屈服之意,不久前,连续进行军事演习,试射最先进的武器,和美国打起了“心理战”。
3、哈马斯胜选出乎意料,美国民主遭遇尴尬。2006年1月26日举行的巴勒斯坦选举中,哈马斯赢得了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这一结果将重塑巴勒斯坦国内的政治格局,为巴以和平进程带来变数,也在某种意义上打乱美国大中东民主进程。巴勒斯坦的大选令美国颇为尴尬:一个被美国极力排斥的、诋毁的“恐怖组织”竟获得了三分之二的席位,而且是以民选的方式上台。促使哈马斯“意外”地当选的有两个原因,一是以色列对巴强硬的路线,而美国一直偏袒以色列;另一个是美国对民主选举过于自信,结果是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颜色革命”的光环逐渐消退
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发生“颜色革命”两年后,人们的心理也经历由狂热到希望,从希望到等待,从等待到忍耐,从忍耐到失望的过程。“颜色革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民众弥漫着失望、不满的情绪,显然,“民主化”只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能改善民众的生活,也不能促使政府更加清廉。
在乌克兰,“颜色革命”胜利不久,各政治派别就为权力分配发生争吵,直至暂时的联盟破裂。在格鲁吉亚,人们同样感到失望和泄气。据200今年1月的民意调查显示,萨卡什维利刚当选总统时的支持率超过90%,到2005年5月初,其支持率就降至30%以下。
最近,白俄罗斯举行大选,卢卡申科再次以高票胜出,实现连任。刚刚举行的乌克兰大选,既自由又公正,所谓“民主派”的势力进一步削弱,表明人民对“颜色革命”的失望。这两次大选的胜利,成功阻止了“颜色革命”的蔓延。
(三)拉美一些国家与美国渐行渐远
2006年是拉美国家的大选年,不管是总统候选人还是新上任的领导人,都积极地与美国“划清界限”,批评伊拉克战争,斥责新自由主义,反对美国对拉美资源的掠夺、推出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但美国难以阻止拉美国家向左转的趋势。玻利维亚选举在美国的百般阻挠下,左翼的莫拉雷斯仍顺利当选。莫拉雷斯上台后,积极加强与古巴。委内瑞拉的关系,迫使美国将古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三国视为新的“‘邪恶轴心”。
由于拉美国家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加大,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力下降。在美洲国家组织秘书长选举中,美国支持的候选人第一次没有选上。在制裁古巴、孤立委内瑞拉的问题上,美国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美国扶植的海地傀儡政府至今得不到加勒比国家的承认。美国与南方共同市场(由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等成员国以及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墨西哥、委内瑞拉等联系伙伴国组成的拉美地区区域贸易集团)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处于停滞状态。
二、“民主输出”战略在世界到处碰壁的深层次原因
美国民主战略虽然目标宏大,但并不切合实际,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在世界许多地方遭到抵制。美国很难完全实现民主战略所设定的目标,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美国借助“民主输出”战略来谋取霸权,丧失合法性
“民主”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从目的讲,美国鼓吹美国的价值观不仅具有优越性,而且有普世意义,极力在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美国打着“新干涉主义”或“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号,对南联盟科索沃地区狂轰滥炸;以打击恐怖主义、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为借口,相继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通过这几次重大的军事行动,美国逐渐渗入或占据了全球重大的战略要地。在过去的几次战争中,美军都使用了贫铀弹、集束炸弹等违反战争法原则的武器,造成了平民百姓巨大的伤亡。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平民死亡2000多人,伊拉克战争,平民直接死亡2278人,间接死亡10多万人。战争还造成经济倒退、社会秩序混乱、难民流离失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二)“先发制人”战略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先发制人”战略是对美国传统的“威慑”与“遏制’”战略的根本性调整,大大超越了预先防卫的范畴,走向了预防性行为或预防性战争,美国的军事战略因而更具有进攻性、扩张性、侵略性和冒险性。“先发制人”战略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单边主义倾向,削弱了多边机制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从而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
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普遍的忧虑和不满,中、俄、法、德等国的政府或首脑以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欧盟等一些国际组织相继提出要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联合国权威,遵循国际法基本准则。这些正义的呼声有利于形成维护联合国权威强大的舆论氛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美国为所欲为的冲动。
(三)美国的“民主输出”战略触及其他大国战略利益,引起其他大国的不满和抵制
“颜色革命”直接危害了俄国的战略利益。独联体关系到俄重大战略利益,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紧逼下,俄罗斯被迫进行反击。在经济上,俄罗斯不再以优惠的价格向倒向西方的国家提供能源及其他商品,同时加大对与俄关系密切独联体国家的经济支持;在政治上。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特地成立了一个特殊机构,专门负责同独联体内的“颜色革命”开展斗争;在军事上,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在演习方案中增加了武力对抗“颜色革命”的内容。“颜色革命”还给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如20 05年5月,美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策划了安集延骚乱事件(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安集延市2005年5月12 日夜间发生严重的武装骚乱,一群武装分子袭击了政府机关,冲击安集延市监狱后放出一批在押犯,13日平息了骚乱),使美乌战略伙伴关系发生逆转,美军被迫撤出驻乌兹别克斯坦军事基地。
美国的“大中东计划”加深了美欧矛盾。欧美在中东问题上的矛盾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伊拉克问题上,双方在关于拉克战争性质问题上的分歧如故;在伊朗核问题上,欧洲强调伊朗有权和平利用核能,应通过外交和政治途径解决;美国则对伊朗态度强硬,拒绝直接介入法、德、英同伊朗的谈判,多次威胁要对伊朗进行制裁。在巴以和平进程问题上,欧盟认为巴以冲突是中东地区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应将其放在中东战略的首要位置;美国则认为打赢反恐战争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推动中东地区实现“民主化”。在中东改革问题上,欧盟优先考虑经济改革,而美国则企图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尽快完成对中东的改造。
各大国围绕着中东、中亚等问题上的分歧和博弈,是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一个表现,其实质是单极与多极,一超与多强、控制与反控制的继续和发展。这种矛盾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的“民主输出”战略形成牵制,并且这种牵制作用在今后的国际局势中将继续得到强化。
(四)美国“民主输出”战略无视当地的历史传统,引发不同文明间冲突
美国的一些右翼决策者想当然地认为在中东进行民主化改造是为了彻底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但是,由于中东的政治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与西方所谓的民主价值观相差甚远,美国要想在这个地区推行西方民主绝非易事。中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发展滞后,宗教影响深远,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有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和路径,决不能单一地用西方化的模式加以改造。在许多阿拉伯人看来,美国推行民主化战略不是维护当地人的福祉,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美国的真实意图是分裂阿拉伯——伊斯兰世界。
(五)美国“民主输出”战略与美国实力间存在着差距
美国的民主战略目标雄心勃勃,但却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其中之一是美军看似强大,但很难完全依靠武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民主。美军肆意动用武力,在许多地方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针对美国士兵及公民的恐怖袭击活动有增无减。美国的敌人不是越打越少,而是越打越多。同时,美国的军事基地分散在全世界,兵力也相对分散,兵源也捉襟见肘,特别是美军深陷伊拉克,遭受袭击防不胜防,伤亡人数不断上升,部队士气低落,一些官兵开始对伊战的正义性表示怀疑,给美军今后展开全球行动蒙上了阴影。
三、应对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策略与方针
美国推行的民主战略及其战略布局在相当程度上是针对中国,美国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如美国中央情报局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草拟了一套内部代号称为《十条诫令》的行动计划,企图以渐进的方式推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近年来,美国又在我国周边地区发动“颜色革命”,对我国形成包围之势。对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的原则,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第二,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亲民爱民的重大战略举措落实好,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惠,亲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自内心地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要按照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
第四,要组织力量,加强对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的研究,用具体生动的事实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美国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使人民群众澄清模糊认识,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要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尊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节奏和时机,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五,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和完善对国内一些社会团体和国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依法对少数充当西方反华工具、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侵蚀的非政府组织进行严厉打击,同时进一步完善由相关部委组成的综合协管机制,加强地方党政管理职责,全面、及时地掌握国外非政府组织(包括各类基金会、研究机构)在华活动情况。
第六,继续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对外战略,切实维护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要继续加大与美国在人权领域的斗争,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和国际舞台,戳穿美国在人权问题上所奉行的双重标准和虚伪本质,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特色的人权观,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权事业上所取得的进步。
(《环球视野》刊摘)
很赞哦! (1027)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