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理工思维”说“社会”

火烧 2010-07-04 00:00:00 思潮碰撞 1034
文章用理工思维解析社会与工业革命,从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机到瓦特改进蒸汽机,展现科技如何推动社会变革,强调度量与创新在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

“理工思维”说“社会”

《“理工思维”说“国学”》与《“理工思维”说“文化”》是笔者前些日子写的。这回用“理工思维”说说“社会”,这个问题不好说,具体的更难说,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所以只能笼统地说。怎么笼统地说?理工思维离不开度量,“万物皆是数”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信条,也是“理工思维”的最高形式了。

社会几乎是混沌的,那么混沌的怎么能说清楚呢?理工思维是怎样对待自然界中混沌的呢?

话说,1764年的英国发生两件很平常的事……

第一件事是,一位叫做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一天晚上回家,微弱光线看不清楚,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太太正在纺纱的纺纱机,倒了那就马上把纺纱机扶起来吧?当他想扶时他却没有扶,太太急了,怎么不扶起来,愣在哪里干嘛?我的纺线要断了!他惊奇对太太说,嘿,这纱锭横着能纺线,现在竖着也能纺线的,奇怪?!哈格里夫斯想既然纱锭竖着也能纺,那么不就可以多方几个纱锭了?这样不就改变了原来一个纺轮只带一个纱锭的局面?聪明能干的哈格里夫斯就制造了一台一个纺轮带8个纱锭的纺纱机,纱锭多了,可一个人只有两个手,原来是一个手摇,一个手喂料且向后拉,这回人的手是不够用了,那就干脆不用,用“机械手”来完成棉线的喂给,牵伸的作用,他把这种“机械手”叫做“罗拉”。朋友们说给这台纺纱机起个名吧,哈格里夫斯夫妇俩喜欢自己女儿“珍妮”,那么就把纺纱机叫“珍妮纺机”吧。有人夸张说:“一脚踢出个工业革命”!

第二件事是,有人运来一台名叫“纽可门”的蒸汽机,要瓦特修理。瓦特初中毕业就当上了“钟表修理学徒”了,由于心灵手巧,21岁那年大学里就聘用了,他在大学实验室已经干了七年了。可是修这么个五大三粗的家伙可是第一次,可这台“纽可门”可是六十岁了,它能干啥,就是用于矿井抽水的,道理如同农村里“机井”,上下抬压运动水管里就流出井水了;也如同工地上的打桩机。瓦特是干精密仪器修理的,一看这“纽可门”那儿都是缺点。所以瓦特准备改造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把炉子燃烧从开放式改为封闭式,二是把烧水的罐子用绝热材料包起来,三是功力输出的“头”太烫需要配上水冷凝器。改造以后的“纽可门”的蒸汽机比它的同类效率提高4倍。但也个大毛病,炉膛除了炉口是封闭的,但有时突然炉口爆发烟与火,吓得人家不敢挨近,起了绰号叫“魔鬼”。有人又说:“瓦特是工业革命的起点”!

“珍妮纺机”从8个纱锭,发展为几十个纱锭,手摇纺轮是不行了。如同人工饮用水可以用机压井应对,但对矿山抽水那也是不行的,所以“纽可门”蒸汽机还是启发了“手摇纺轮”,这个人叫司蒂德,他发明的蒸汽机把“纽可门”蒸汽机直线运动改为了圆周运动,这个装置叫“曲轴连杆”。但也有问题,圆周运动不匀速的。到了瓦特手里,问题很快解决了,给这个“曲轴连杆”配上一个大质量的飞轮,利用其惯性来达到匀速。瓦特不仅让它匀速,而且还加上一个“离心”调节器,不但匀速而且速度可控调节。有人把这种改进后的“司蒂德蒸汽机”就叫“瓦特蒸汽机”。

要问什么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哈哈,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珍妮纺机”与“瓦特蒸汽机”的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从手工业走上了机械工业的道路,然而原料、能源与设备就成了工业革命的标签。理工思维在工业革命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理工思维的研究对象也推动理工思维进一步发展。热力学就诞生于那个时候,揭示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宏观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首次提出熵这个概念,在他看来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他将其定义“熵”等于热能除以温度。他还发现了熵增加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它表明随着孤立系统由非平衡态趋于平衡态,其熵单调增大,当系统达到平衡态时,熵达到最大值。

到了100年前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尔斯曼用分子运动定义“熵”,即波尔斯曼常数k乘以微观态数w的对数(k*lnw),那么“熵”就是系统的不确定度的量度。而到60年前美国的香农将“熵”定义到信息论中去称为“信息熵”。他指出:“信息熵大,意味着不确定性也大。”

在热力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是守恒的(即流转不息、不会湮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则认为(在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立系统内)能量只能朝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秩序到无秩序)。

问题在于如何看待系统是孤立还是不孤立的?对于太阳系来说“太阳系”是一个系统,对于地球来说,太阳系有多个系统,比如地球与太阳可以看成两个相互关联的系统,那么对于“熵”,太阳应该是熵增(减少能转化做功的能量),而地球应该是熵减(增加能转化做功的能量)。当然,地球自身同时也在熵增,最终看熵减与熵增孰大孰小了。

好了,有这点“理工思维”再转向社会学,也就好说了。好在地球人都头顶一片“艳阳天”,而地球人却疯狂进行着征服熵的活动。社会如同蒸汽机,从“纽可门”走向“司蒂德”,又走向了“瓦特”。用“熵”来描述,就是从“熵增”走向“熵减”,混沌减少而序性增加。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从奴隶制度走向封建制度,又从封建制度走向资本制度,人类社会有序性最好与熵减最多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哈哈,马克思基本不错,因为他是社会科学家,也没有将自己的熵增熵减放在其中,而使得结论偏离其科学性。自然科学的结论为何准确性越来越高呢?因为没有利益与感情色彩。如果结论与个体的利益挂钩,科学性也就没有了。

转基因种子就是一例,科学成果是属于全人类的,如同热力学三定律。种子是第一产业的命根,垄断了种子就垄断了第一产业。垄断是资本主义高级阶段。从奴隶制度走向封建制度走了好几百年,在中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后由秦始皇给搞定了,奴隶主及其附庸的文化精英肯定不舒服。从封建制度走向资本制度,在西方也走了几百年,复辟反复辟拉锯战此起彼伏,死了多少人?

国家与国家不一样,有的“熵减”,有的“熵增”,即殖民与被殖民;人群与人群也不一样,有的“熵减”,有的“熵增”,即剥削与被剥削,或者叫统治与被统治。人的社会活动,从“熵”来论,就是对“熵”的活动,俗话说,人是功利的。儒家不有那么一句话,“学而优则仕”,有人作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哈哈,是争夺“熵流”的“有利地形”呢!英国的汉学家和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觉得中国人太聪明了,但就是搞不懂。所以就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李约瑟难题”,即“中国的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哈哈,做科技工作哪有当官好呢?现在官员群不缺高学历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国家也是这样,英国自工业后,凭借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对世界弱国进行疯狂掠夺,建立几十个殖民地国家与殖民领地,一个“日不落帝国”诞生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代替了英国的世界最大强国的位置。美国的国歌是《星条旗永不落》,国旗有50颗星代表着美国50个州,这点似乎都知道,那么那个红白条呢?知道的人少了许多,多少条?13条!啥意思?代表着美国有13个殖民地! 美国有得天独厚地理条件,有两个大洋的保护,有美国立国的战略高度。英、法、德、意等国就不同了,几度站立在战争的废墟之上,自然是为了利益而战。而像印度、埃及和中国这些古代文明国度在近代都被列强洗劫了。

知识的力量在于清醒,在于有序,在于熵减。美国有良知的学者提出,“熵”应该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既然是世界观,其标准应该是相同的,这就是国家之间公平性原则。看看美国的种种表现,核武器美国最先有,也是唯一使用的国家,但它不允许别国有;京都协议它带头不签,别人要有序,它可以不要有序;美国人可以极度消耗世界资源,别人就不行,奥巴马不是反对十多亿中国人像美国人那样生活吗?美国人只希望自己是“熵减”,而别国应该是“熵增”。

以中、美为例,中国是“熵增”,美国是“熵减”,这如同“穷人”与“富人”(“劳方”与“资方”)。这从热力学角度看是很清楚的,中国不断输出有效功,给自己留下“熵”(不仅仅以人力物力资源为代价,而且还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的),然有效功越来越少,而“熵”不断在增加;中国也有所得,那就是美元。别以为美国是心平的,美国不断地增加美元的“熵”含量,而减少美元的“金”含量。中国现持美元是最多的国家,除了买美国国债能派什么用?然而,美国的国债还是“熵增”。三道绳索勒紧,再加关键一道绳索,将下一场战争(最大熵增)摆在美国对中国的月牙形包围圈上。

中国的能耐是增加“基尼系数”,这“基尼系数”就是“熵”,是中国社会系统的“熵”,是内“熵”!中日甲午战争,大中国怎么惨败于小日本?中国内“熵”太大,有效功太小,哪有不败之理呢?各种危机也总是从高处释放到低处,这也是热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真正的智商是“知熵”!据说,美国西点军校传过这么一句话“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毛泽东化”就是有序的与凝聚的,是有效能量集结最有号召性的旗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