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希腊噩梦或扩散 欧债危机何时了
希腊债务危机持续扩散,欧元区面临严重挑战。文章分析欧债危机根源,探讨债务重组与救助方案的困境,强调欧洲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未来风险。
中新网6月21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21日刊文说,希腊债务危机已经成为欧洲领导人的噩梦。因为正如欧元集团主席容克所言,希腊危机很可能扩散,对欧元以及欧洲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文章摘编如下:
希腊债务危机已经成为欧洲领导人的噩梦。在经历了最初的风暴之后,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去年5月定下了11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但不久即意识到这一计划只是解了燃眉之急。如果不尽快拿出现实可行的方案,到今年7月希腊便将再次面临因无力还债而违约的境地。但6月19日和20日的欧元区财长会议与此前的无数次急救会议一样,仍以条件式协议而告终,虽不能说令人绝望,但一再的拖延确实让人难以乐观。因为正如欧元集团主席容克所言,希腊危机很可能扩散,对欧元以及欧洲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对于是否该救希腊,欧元区国家目前似乎已有肯定共识,但这一共识是以延误良机的沉重代价得来的。应该说,2001年希腊通过造假加入欧元是欧元带有“先天性缺陷”的一个主要原因。希腊左派2009年10月上台后即宣布前任政府的财政预算有严重作弊问题,新政府面临债台高筑的局面。对此,不论是德国还是法国或是欧元区其它成员国以及欧盟委员会,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两个月后,德国媒体提出了“希腊债务定时炸弹”的说法,但即使如此也未能迫使欧洲领导人面对现实。在经历了无休止的指责和争吵之后,总算达成了初步协议,而此时希腊的主权信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借贷利率一路飙升,希腊经济在高利贷重压之下濒临崩溃,不论是救助方还是被救方都为延误时机而付出、并将继续付出沉重的代价。
简单回顾这段事实对目前的现实很有必要,因为欧洲国家至今仍处于举棋不定的彷徨之中。虽然欧元国家达成救助共识,但在如何救助问题上,妥协方案始终难产。此前的主要分歧是欧元区大户德国坚持要债务重组,这等于取消希腊部分债务,由银行和保险业来承担部分损失。这一立场遭到欧洲央行和法国的反对,认为迫使私营机构参与救助希腊将使欧元信用受到严重打击。在这一问题上,德国的道德立场本来无可厚非,因为金融业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责任方,各国在救助金融业时又加重了债务负担,而部分银行事先帮助希腊做假账,事后趁火打劫,大发希腊国难财,难道不该让金融业为此付出代价吗?何况,如果拒绝债务重组,按照希腊的债务及经济社会现状,最乐观的估计可能也要等到2040年希腊才有可能将债务比例降到生产总值的60%以下,这显然并不现实。而反对方的理由似乎更加现实:违约将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其后果可能比2008年莱赫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引发的金融风暴更为可怕。如此可怕的论据令人不寒而栗,加上国际评级机构不失时机地将部分欧洲银行列入“高风险”黑名单,等于向债务重组派发出警告,德国只好屈服,找了一个“私营业自愿参与救助希腊”的台阶退下阵来。
从理论上说,反对债务重组派是从长远出发,认为一旦允许希腊“赖账”,其它一些债台高筑的国家如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甚至意大利或比利时都可能跟进,那么欧元的信用必定荡然无存,并将直接威胁欧洲建设。问题是,接受这样的论据等于让欧元区的纳税人承担救助重担,长期为希腊及其它债务国作出贡献,因为让希腊议会通过紧缩节约计划而没有希腊人民的支持,这样的计划注定会失败。这一年来,希腊因连续不断的风潮而无法达到曾经向债主许诺的紧缩目标就是证明,指望今后形势会有根本改观显然并不符合现实。
至于让希腊退出欧元这样别无选择的选择,其后果也令人不敢想象:一旦决堤,随着希腊一起被卷走的将是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
事实上,德国可能试图避免按经济总量和人口比例在救助中出最大份额,而法国、卢森堡等则尽可能保护本国的金融业,这都不难理解。问题是,在债务重组及其反对派之间是否还有其它可能性?比如由国家部分承担金融业因债务重组而遭受的损失?当然,欧洲债务危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应在考虑绝大多数欧洲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快推出现实解决方案。
欧洲国家在应对金融风暴时,因被迫援救金融业而加剧了自身的债务危机,在试图救助希腊、摆脱主权信用危机时,又对金融业无可奈何,明知极端自由资本主义是症结所在,却无从下手,要监控金融市场的豪言壮语至今仍是一纸空文。与此同时,大部分受到经济危机冲击的欧洲国家仍在困境中挣扎,从雅典到马德里、里斯本,“愤怒的人”越来越多,让“失业者再收紧腰带的改革”不仅毫无意义,甚至是非常危险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仍然只关注还债的技术要素,并将金融市场的原有秩序视为高于一切的准则,不能以政治勇气和智慧去面对现实作出决断,甚至重犯拖延的错误,那就无异于玩火,欧洲债务危机难免持续并且日趋严重,政治家的噩梦恐怕也难见消除之日。
文章摘编如下:
希腊债务危机已经成为欧洲领导人的噩梦。在经历了最初的风暴之后,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去年5月定下了11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但不久即意识到这一计划只是解了燃眉之急。如果不尽快拿出现实可行的方案,到今年7月希腊便将再次面临因无力还债而违约的境地。但6月19日和20日的欧元区财长会议与此前的无数次急救会议一样,仍以条件式协议而告终,虽不能说令人绝望,但一再的拖延确实让人难以乐观。因为正如欧元集团主席容克所言,希腊危机很可能扩散,对欧元以及欧洲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对于是否该救希腊,欧元区国家目前似乎已有肯定共识,但这一共识是以延误良机的沉重代价得来的。应该说,2001年希腊通过造假加入欧元是欧元带有“先天性缺陷”的一个主要原因。希腊左派2009年10月上台后即宣布前任政府的财政预算有严重作弊问题,新政府面临债台高筑的局面。对此,不论是德国还是法国或是欧元区其它成员国以及欧盟委员会,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两个月后,德国媒体提出了“希腊债务定时炸弹”的说法,但即使如此也未能迫使欧洲领导人面对现实。在经历了无休止的指责和争吵之后,总算达成了初步协议,而此时希腊的主权信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借贷利率一路飙升,希腊经济在高利贷重压之下濒临崩溃,不论是救助方还是被救方都为延误时机而付出、并将继续付出沉重的代价。
简单回顾这段事实对目前的现实很有必要,因为欧洲国家至今仍处于举棋不定的彷徨之中。虽然欧元国家达成救助共识,但在如何救助问题上,妥协方案始终难产。此前的主要分歧是欧元区大户德国坚持要债务重组,这等于取消希腊部分债务,由银行和保险业来承担部分损失。这一立场遭到欧洲央行和法国的反对,认为迫使私营机构参与救助希腊将使欧元信用受到严重打击。在这一问题上,德国的道德立场本来无可厚非,因为金融业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责任方,各国在救助金融业时又加重了债务负担,而部分银行事先帮助希腊做假账,事后趁火打劫,大发希腊国难财,难道不该让金融业为此付出代价吗?何况,如果拒绝债务重组,按照希腊的债务及经济社会现状,最乐观的估计可能也要等到2040年希腊才有可能将债务比例降到生产总值的60%以下,这显然并不现实。而反对方的理由似乎更加现实:违约将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其后果可能比2008年莱赫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引发的金融风暴更为可怕。如此可怕的论据令人不寒而栗,加上国际评级机构不失时机地将部分欧洲银行列入“高风险”黑名单,等于向债务重组派发出警告,德国只好屈服,找了一个“私营业自愿参与救助希腊”的台阶退下阵来。
从理论上说,反对债务重组派是从长远出发,认为一旦允许希腊“赖账”,其它一些债台高筑的国家如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甚至意大利或比利时都可能跟进,那么欧元的信用必定荡然无存,并将直接威胁欧洲建设。问题是,接受这样的论据等于让欧元区的纳税人承担救助重担,长期为希腊及其它债务国作出贡献,因为让希腊议会通过紧缩节约计划而没有希腊人民的支持,这样的计划注定会失败。这一年来,希腊因连续不断的风潮而无法达到曾经向债主许诺的紧缩目标就是证明,指望今后形势会有根本改观显然并不符合现实。
至于让希腊退出欧元这样别无选择的选择,其后果也令人不敢想象:一旦决堤,随着希腊一起被卷走的将是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
事实上,德国可能试图避免按经济总量和人口比例在救助中出最大份额,而法国、卢森堡等则尽可能保护本国的金融业,这都不难理解。问题是,在债务重组及其反对派之间是否还有其它可能性?比如由国家部分承担金融业因债务重组而遭受的损失?当然,欧洲债务危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应在考虑绝大多数欧洲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快推出现实解决方案。
欧洲国家在应对金融风暴时,因被迫援救金融业而加剧了自身的债务危机,在试图救助希腊、摆脱主权信用危机时,又对金融业无可奈何,明知极端自由资本主义是症结所在,却无从下手,要监控金融市场的豪言壮语至今仍是一纸空文。与此同时,大部分受到经济危机冲击的欧洲国家仍在困境中挣扎,从雅典到马德里、里斯本,“愤怒的人”越来越多,让“失业者再收紧腰带的改革”不仅毫无意义,甚至是非常危险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仍然只关注还债的技术要素,并将金融市场的原有秩序视为高于一切的准则,不能以政治勇气和智慧去面对现实作出决断,甚至重犯拖延的错误,那就无异于玩火,欧洲债务危机难免持续并且日趋严重,政治家的噩梦恐怕也难见消除之日。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