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事故背后的并校之祸
校车事故背后的并校之祸
甘肃庆阳“11·16”校车事故事发第三天,传来最新消息,小博士幼儿园被办学资质,将在该园原址重新组建公办幼儿园,新的幼儿园名为正宁县榆林子幼儿园;每一名遇难幼儿获赔43.6万元。庆阳将投入近7亿元,新建155所公办幼儿园,每所学校配备标准化校车一部。(据11月19日《新京报》)
亡羊补牢之举应该肯定。但是,每所学校配备标准化校车一部固然不是难事,可这是治本之道么?照此思路,等着吧,汽车生产商将进入一个生产校车的高潮,校车紧俏之后,学生就安全了么?
缺乏冷思考一直是不少人的痼疾。校车80码的速度逆行,和大卡车相撞,车祸惨烈。校车有多结实才不会车祸惨烈呢?其实,从一开始笔者就指出,校车事故的深层原因不在校车,而在于“一刀切”的并校之政。终于,19日南方网载有杂文家鄢烈山文章《“并校”一刀切之祸》,文起于“发生在甘肃正宁的校车交通事故,继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后,又一次触痛了国人的心”。
鄢烈山先生指出:“并校”,是有限教育资源层层向上一级权力中心集中,宁肯花大钱办几所不叫重点的重点学校:一来是形象工程,标榜多么现代化,二是寻租工程,凭权和钱可取得入校资格。为什么要一刀切搞“并校”呢?为什么那么在意“正规化”呢?该纠正了,一来不少僻远地区特别是山区,仍然需要办教学点,方便适龄儿童入学;只要待遇合适,正规学校毕业的青年肯去教几年的肯定有人。二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数十年来我们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反“一刀切”,成效甚微,难道不需要继续反下去吗?
我上小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村里学校热闹红火,教师虽有公办民办之分,但大家都很敬业,自带煤油灯上夜自习,很好玩的。但是后来,应该是九十年代以来,坏了,老师不愿呆在农村了,年轻人在城里买了房,千方百计要调回城里,新任职的老师更是打死不愿下乡。乡村的确在沦陷,知识分子逃向城市。这幅图景是惊心动魄的。然而,不幸的是,以校车事故的方式已经夺取并正在夺取那些含苞待放的生命。
鄢烈山先生说得好,不少僻远地区特别是山区,仍然需要办教学点,方便适龄儿童入学;只要待遇合适,正规学校毕业的青年肯去教几年的肯定有人。笔者还是那句话,村里不能没有学校,就像家里不能没有孩子。哪怕是个教学点,也能不断播下希望的种子,让乡村变得温暖可爱。
层出不穷的校车事故再三警示我们,不能让那些可怜的孩子再长途奔波去求学了,尤其是那些幼儿,竟然要集中在乡镇才能就受教育,难道这不滑稽么?不残酷么?
作者:朱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