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学者的腰包和孕妇的肚子

火烧 2010-11-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学者腰包与孕妇肚子的隐喻,探讨学者利益与道德问题,分析学者收入来源及社会评价,强调自食其力与正当收入的重要性。

学者的腰包和孕妇的肚子

安庆仁

多数孕妇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向别人展示自己日渐隆起的肚子,潜意识中的含义相当明确:我很快就要做母亲了。而另有些孕妇,面对母亲这个伟大称号的时候,却惊恐不安、躲躲闪闪,像做了贼一样。何以如此卑琐而不敢隆誉“伟大”呢?却原来,腹中的胎儿的确是“偷”来的,是故一听见“姘头”这样的词汇,就条件反射,以为那是在辱骂自己。

有些学者也有这种“姘头”心结,一听见“代言”两字,就从心底里打怵以至极度反感,原因自不待言,腰包满满,装的都是“好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好处”这个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讲,所谓“好处”就是不吃亏,但之于学者们,“好处”则别有深意,也许做“破处”讲当更合适,因为得了人家的好处,学者的贞操便没了。

据有关媒体披露,很多大学者们每年都有名目繁多进项,诸如讲课费、咨询费、项目费、特约和特别稿费以及作为企业独董的薪酬等。当然,学者名气和影响决策的能力不同,酬劳的数额也不同,一流的学者年收入大致在一百万至几百万之间,二流的学者年收入大致在60万至百万之间。

很多二流的学者对“独董”头衔莫不垂涎三尺,原因是,企业独董的薪酬是学者诸多收入中最大的块头,“一片顶六片”。国外是否也这样,见诸报端的文字极少,便是有,也不易查到,百度抑或谷歌不是被黑掉,就是被删掉。但从中国的情况看,所谓“独董”,“独”是假,“董”才是真,“董”者,懂也。“懂”些什么呢?答曰:懂得拿人钱财帮人办事。可见,所谓“独董”,假说尔,真名乃“帮办”也。

《广州日报》日前毫不客气地点了几个大学者的名字,谴责他们受雇利益集团腰包鼓鼓。《中青报》则以“郎顾之争”为例,痛斥挺顾派学者,文中说,顾雏军出事后,挺顾派学者集体失语,无论媒体如何追问,这些大牌学者也不愿再就“郎顾之争”发表任何评论。如此“既不说明又不道歉”是什么意思啊,表示忏悔,还是默认自己学术能力不够,抑或是想以沉默的形式告知公众,——学者不需要贞节。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绝没有反对学者们腰包鼓起来的意思,若那钱来的干干净净问心无愧,又何必非追求庄子、列子、李贽等穷酸恶臭的境界。譬如鲁迅,既有大学者的人格水平,也有大学者的收入水平,2005年,有人按购买力计算过鲁迅的月收入,折算成人民币,相当于月入9000——20000元。以2005年的物价和房价水平分析,这样的收入绝对属于中产阶层了。

鲁迅的收入主要有四大块,公务员收入、教学收入、大学院特约撰述人(相当于易中天等)收入、写作、翻译和编辑收入。鲁迅的账本厚达一千多页,各项收入纪录的非常详细,但是没有一笔来路蹊跷的钱。毫无疑问,这样的学者,无论腰包有多么鼓胀,都应该受到普遍尊敬,因为人家是自食其力,干干净净的赚钱,大大方方的存钱,名正言顺的花钱,无论吃馆子、住别墅、开名车,那都是正当的权益。

有人指责鲁迅文风恶劣,不否认,这也是事实,但是人家做人做学问却问心无愧,是故鲁迅一生不怕鬼,不怕电闪雷鸣。反观某些学者,文风也许十分的好,但良心倒也十分的坏,腰包里莫不是藏污纳垢。这些人虽名曰学者,其实是学术姘头,无论是谁,只要钱给的足,就为人家摇唇鼓舌。这哪里是做学问,明明是口交;那手里的笔,哪里是笔,明明是婊子的X!

2010-01-1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