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1中高考预测“密卷”的质疑
这是新华网发布的隆重推销《2011年中高考预测密卷》广告专栏的刊头。这个专栏用多幅版面,详尽地介绍了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这本考备考资料“精确”的针对性、“神奇”的功能性和“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并配以往年中高考多名受益考生的资料作为佐证。我们不难发现,这本备考资料最引人注目和最具诱惑力的卖点,就是书名中的“密卷”二字,以及充斥广告版面的那些说得神乎其神,让人怦然心动的广告语。说什么,“50位命题名师首次齐聚一堂,权威解析2011年中高考备战”;“预测试卷内容,是学生在普通学校根本学不到的内容,可以说拿到8套密卷,就等于把握考点,提前锁定了高分。如果用得早,达到甚至超过高分,考上理想的名校或重点学校绝对没有问题”;“让尖子生冲名校,中学生上重点,差生也敢报‘一本’”;“名师集体圈重点,考什么复习什么,不考的不用复习”;“家长早一天购买,孩子早一天收益”;“别让孩子前程输在中高考上”;“限量发行,全国仅限8000套,售完为止,不再加印”;“抢购热线,立即订购,团购打折优惠”云云。
广告为了说明这套备考资料的绝对“权威性”,还特地援引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评价组一位官员的表示,说:“‘8套密卷’不是猜、押高考题,更不是简单的模拟题,而是根据命题规律以及2011年的命题趋势和特点,由与真正高考命题组同等重量级的专家组精心命制的原创题、典型题、类型题,是与高考卷从形式到内容都平行的贴合题”。此外,为了说明它无可替代的神奇功能,广告还援引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针对《2011年中高考预测8套密卷》的郑重声明,说:“这套密卷的命中率和含金量极高”。
常言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对一本备考资料无以复加的过度宣传和肯定,必然会适得其反地使人们对它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这等虚实真假相杂的广告,怎么看都像一个江湖郎中在兜售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相信,各位读者都能从以上广告刊头的文字信息和一大堆不靠谱的广告语中,明察它言过其实的虚假性和急功近利的商业性特点。为此,无须笔者再详加评析。本文主要针对这套备考资料最为夺人眼球的“密卷”和“考点”之说,谈一些个人看法。
所谓“密卷”、“考点”之说,纯粹是故弄玄虚、瞒天过海,忽悠误导消费者的字谜游戏。殊不知,《2011年中高考预测8套密卷》的书名,已经清清楚楚地表明,是对中高考试题内容和考察重点进行预测的“测试卷”,然而,编制者却偷梁换柱地将它说成是什么“密卷”,其目的无非是借助于一个“密”字来强化卖点,从而获取全套“密卷”价格高达470元的可观“经济效益”。我们不敢也不愿意相信,这本备考资料中的8套“密卷”的内容,真的会是参与今年中高考命题的专家名师违规泄露的试题。要不,这8套“密卷”又怎么会有那么令人震惊的“神奇功效”呢?我想,作为“密卷”编制者的专家名师不会不知道,中高考“考什么”的试题内容,按有关法律规定,当属国家机密,开考前是绝对禁止泄露的。违者应按泄露国家机密罪论处,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如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所谓的“密卷”之“密”则何从谈起?
至于广告中说,这8套“密卷” 可以让考生把握各门学科的全部“考点”。此言也是一个让人错将“考点”当“考题”的误导。广大师生都知道,所谓“考点”,即学科的知识重点,并不等于考题。考察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形式的考题进行考察。而学科的知识重点在完全公开的各门学科的《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提示,没什么可保密的。其实,广告中把它作为8套“密卷”的卖点而极力吹嘘的“考点”乃至神秘兮兮的“命题大纲”,其内容说到底都源于《教学大纲》,都是遵循“学什么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复习什么”的原则制定的,根本不存在什么保密的问题。
最后,笔者还想提及的是,广告鼓吹“只要拿到8套密卷,就等于把握考点,提前锁定了高分,准能达到甚至超过高分,考上理想的名校或重点学校绝对没有问题”,这令人不可思议的毕其功于一役的“神奇功效”,从根本上违背了任何知识只有在勤奋学习、日积月累的基础上,才能在考试时得以厚积薄发的教学规律。此外,《8套密卷》的问世对于为备考不堪课业重负的初高中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作为国家门户网站,竟然还网开一面地为发布《8套密卷》这类有虚假之嫌的广告助一臂之力,也是断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