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郭建波八年呼吁中国住宅保障法

火烧 2007-02-13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郭建波八年呼吁中国住宅保障法,指出高房价与市场供需矛盾,强调政府需制定住房保障法规,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郭建波八年呼吁中国住宅保障法
 
2007-02-11 10:14:36

  中国在6年前初步启动了住宅市场化建设,随着福利房的取消,房产私有化和商品房高价格现象也一道出现。那时候,从事国际住房政策研究的郭建波博士提出就国民的住房保障进行立法,但是没有被注意。
    现在,由于高房价和市场供给能力的弱小,住房供需矛盾越来越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不久前,已是深圳英联国际不动产公司董事长的郭建波在北京的媒体上撰文说,制定和实施兼顾更多不同收入人群的住房供给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责。政府应该在住房市场上有所作为,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保障法规。

    这个建议很快引起了注意,中国房地产分析人士和有关法律工作者对此十分认同和支持。他们说,在现阶段的中国,《住房保障法》应该不再是一种理想主义构想。如果该法案出台,并且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将能够保障包括弱势群体在内大多数人群的住房需要,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住房保障机制被削弱

    由于受高房价的影响,加上中低档住房的市场开发率一直处于极低水平,买不起房在许多城市的中低收入人群那里是一个严酷的事实。在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通过多次调研,透过一份报告表示,中国不同地区房价呈现出阶段性快速上涨的态势,部分地区房价上涨速度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在房价上涨的过程中,住房保障制度没有被进一步完善。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一份房改文件里面明确说,要建设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型住房为主体的多层次市场供给体系,不过时隔近十年后,住房保障政策没有获得全面执行,而且还遇到不小的尴尬。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的报告暗示说,住房保障制度的地位正在受到削弱,由于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是免收土地出让金的,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地方政府不愿主动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的供应,也不愿意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提供相对较好的环境。这使得在实际操作中,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一些地区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还有恶化的趋势。

    郭建波撰文援引一份数据说,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20%人口仅拥有全部收入的2.75%,而最高收入的20%人口拥有全部收入的60%。收入的差距造成典型的二元结构房地产市场。高收入人群对房地产强烈投资需求拉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普通市民则由于收入水平低下,已经失去购买住房的能力。

    郭说,原则上,经济适用房要占同期住房开发70%-80%的比例,而实际上,中国经济适用房投资比重2000年以来一直减少。2004年只有4.61%,市场供给严重失衡。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14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开着奔驰购买经济适用房”等现象,严重背离了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初衷。

    他认为,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长远规划、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严重不足、保障对象覆盖面过于狭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暗箱操作、运作不规范等弊端正使整个住房保障体系发生动摇,让人们渐渐失去信心并产生怀疑。

    “因为市场化带来的高效率市场配置,使很多人的住房条件获得了改善,但并不是所有人。”郭在3月10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这同时又给全面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开出难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劳动人口进入城市,他们是最难获得改善并达到基本居住条件的人群,政府是否应该承担他们的住房保障,这是肯定的。

    北京师范大学不动产学院的张晓东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对于城市是不利的,会出现贫民窟,相应的治安、环境等社会问题也会一齐出现。所以可以很严肃地说,住房保障法律的出台一点都不会不现实,而是显得非常迫切。

    “很可惜,”但是郭建波说,这次全国“两会”召开的时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没有提出此类议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