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三块肉喂你马吃”和“拍拍-太根儿”
毛泽东的“三块肉喂你马吃”和“拍拍-太根儿”
毛泽东的“三块肉喂你马吃”,是很有来头的。1939年,斯诺第二次访问延安,把一本有他亲笔签名的著作《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当即回了一张便条,上面只有一句话:“三块肉喂你马吃”。斯诺一头雾水,在下方打了个问号。待读过一遍,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英语“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的中文音译。斯诺禁不住被毛泽东这一幽默诙谐的“创举”逗得大笑不止,然后再问号的后面继续打了两个感叹号,又大笑起来……
那么有人会问,毛泽东什么时候开始学英文的呢?有人说,他晚年学英文的。其实,毛泽东接触英文应该是他的青少年,就是没有学成功,要是学成了,也就与蔡和森一起旅欧去了……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了偏僻封闭的韶山冲,进入湘乡县城新式学堂——东山高等小学堂。该校实行新法教育,开设了音乐、英语、图画和自然科学。所以,毛泽东最早接触英语是在17岁那年。半年后,他又只身来到长沙,到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还投笔从戎,当过半年兵。1912年春,他进了一所公立高等商业学校,但仅呆了一个月就退了学。他后来回忆说:“我在新学校遇到了麻烦,入学后我发现课程都是用英语教授的,同其他学生一样,我不懂英文,除了字母之外,我几乎一窍不通。另一个障碍就是这学校没有专门教英语的教师。这种情况令我生厌,我在月底就退了学,继续在报上搜寻广告。”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开设的课程很多,其中就有英语,毛泽东专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可以肯定,在5年半的师范学习生涯中,毛泽东是学过英语的,但其成绩如何不得而知。毛泽东1936年曾对斯诺说:“幸亏我的社会科学各课得到的分数都很高,这样就扯平了其他课程的坏分数。”“最后,我居然得到了毕业文凭。”这说明毛泽东是偏科的,“坏分数”中估计就有英语成绩了。所以斯诺才想起来用汉语,最好还带一点湖南口音才行,非则这“三块肉喂你马吃”怎么也不会给英语“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挂上钩的,哈哈,毛泽东是要谢谢斯诺的。
“五四”前后,我国兴起赴法勤工俭学热潮。曾主张“都要过一回‘出洋’的瘾”、又作为这一运动湖南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毛泽东,却决定不出国,其原因之一是外语过不了关。毛泽东后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助理员时,还在自学英语。这期间,毛泽东借了一本英文版的劳工运动小册子,说自己的英语“实在不行”,请杨开慧帮他翻译。1920年6月7日,毛泽东给老师黎锦熙去信,表达了自己决心将各种学说研究一番的迫切愿望,信中说:“外国语真是一张门户,不可不将他打通,现在每天读一点英语,要是能够有恒,总是稍有所得。”他还谈到:“我近来功课,英文,哲学,报,只这三科”,“英文最浅近读本每天念一短课”,“我外国文还在孩子时代,不能直接看书”。
在下在《尼克松主义——老虎不吃人(周末开心果)》说起过,毛泽东还创造了一个英文单词 ——“paper-tiger”。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时说,“不通英文的毛泽东甚至为英文贡献了一个词汇:‘paper-tiger’”。这里也有一个故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好战分子有美国撑腰都武装到牙齿上了,毛泽东和共产党没有被“威慑”住。1946年8月6日下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半山坡平台上的一个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女记者斯特朗。他谈笑风生,纵论天下。交谈中,毛泽东把身子向后一仰,开怀地得出结论:“美国反动派是……”他停顿了一下,显然是在找合适的词,“纸老虎。”因为英语里没有相对应之词,翻译只好将它译成了“scarecrow(稻草人)”。毛泽东让翻译停下来,要斯特朗解释“scarecrow”是什么意思。斯特朗回答说,那是用稻草扎成的人形,农民把它竖到田里来吓唬乌鸦。毛泽东立即表示这样译不好,这不是他的意思。他说,纸老虎并不是吓唬乌鸦的死东西,它是用来吓唬孩子的。它看起来像一只凶猛的野兽,但实际上是纸糊的,一受潮就会发软,一阵大雨就会把它冲掉。
于是,由“纸(paper)”和“老虎(tiger)”这两个单词组合,临时造出的一个英语中没有的复合词“paper-tiger”就出现了,这实际上是直译。毛泽东高兴地笑了,用带着浓重湖南腔的英语说了几遍:“拍拍-太根儿!拍拍-太根儿!”“paper-tiger”后来便随着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了,它也成了毛泽东最喜欢说的一个英语单词。
哈哈,毛泽东说:斯诺,“三块肉喂你马吃!”;美国,“拍拍-太根儿!”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