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英雄不能变味

火烧 2011-06-13 00:00:00 文艺新生 1031
文章批评两报对《亮剑》等电视剧中‘新英雄’的赞扬,认为其歪曲革命历史,抹杀革命英雄形象,强调应忠于历史与英雄精神。

英雄不能变味  

——评两报文章之四  

   

两报文章极力赞扬李云龙等“新英雄”。  

人民日报文章的小标题是:“突破‘高大全’性格更丰满 ‘新英雄’气质获认可”,题下说:专家认为“在这些电视剧中,英雄的形象不再是‘高大全’,而是充满了人情味,……从而满足了广大观众多层次的审美需求。” “与传统的正面人物不同,如今塑造出的英雄人物更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观众感到触手可及,弥合了过去一些主旋律剧与大众欣赏之间的鸿沟。”“这些‘新英雄’坚毅刚强,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担当民族大任,契合了时代精神。”  

光明日报文章的小标题是:“以李云龙为代表的一批军人,……这些人物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触手可及,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题下说:“这些作品在军人形象的塑造上,打破了以往那种‘高大全’式的尽善尽美的模式,更贴近观众,更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特别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亮剑》中的李云龙、《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这些人物的出现,一改军人形象塑造中的传统套路。”  

两报的两篇文章像是一个人写的,腔调一致,只是光明日报的文章点清楚了:他们赞扬的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历史的天空》;他们赞扬的“新英雄”就是石光荣、李云龙 、姜大牙。异口同声的歪曲、攻击以往的革命文学作品。  

两报文章为赞扬《亮剑》等电视剧,都以“高大全”作托词。当今作家,还有按“高大全”的套路写作的吗?评论家还有按“高大全”的标准评论文学作品的吗?领导作家的机关、组织,对作家的写作还有“高大全”的要求吗?所谓“突破”、“打破”的是“高大全”吗?而是突破、打破了革命历史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忠于革命历史,尊重革命英雄。《亮剑》这样的电视剧,毫无顾及的对革命历史任意篡改,对革命英雄任意涂抹!  

两报所歪曲、攻击的“以往”,没有界定时间。按两报文章所说的“与传统的正面人物不同”、“一改军人形象塑造中的传统套路”的说法,可以断定:是指建国前后问世的经典文学作品。时间在1945年至1965年这20年间,这是中国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的鼎盛时期。作家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导下,在革命胜利的鼓舞下,在革命英雄事迹的感召下,他们满腔热忱地歌颂革命历史,歌颂革命英雄。作家们真实地记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可歌可泣的不朽事迹,哪有什么“高大全”的“套路”?那都是实实在在地真实的革命英雄形象。那时的作家,都是革命者,他们就生活在火热地革命斗争的激流之中,他们所写的革命历史故事大多数是亲身经历,撰写的英雄人物很多人是他们的战友,有的就是写的他们自己。他们写作的时间,有的是在硝烟炮火之中,有的是在硝烟刚刚散去,枪炮声刚刚停息,战斗的场景,激烈的冲杀,历历在目,所以那些经典作品,情节逼真,事迹感人,让人过目不忘,深受教益,催人奋进。革命作家,把自己的创作看成是自己的任务、责任和使命,完全出于公心,没有功利主义。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对党、对人民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赤诚之心,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生产了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哺育子孙后代健康成长。革命作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不朽贡献,子子孙孙永远不应该忘记,绝不能用“高大全”来抹杀。  

经过翻天覆地的革命洗礼,在建国前后产生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他们既是革命家又是作家,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仅有的独特的历史现象。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对此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对革命作家,应该敬重,绝不应该亵渎。  

后人写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与革命作家是不一样的,因为后人既不是革命家又远离历史,是凭资料和想象创作,对待革命历史,对待革命历史上的革命英雄,在立场上、感情上是有一定距离的。只有坚定、明确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革命历史,革命英雄带着满腔热情歌颂的态度,才能正确的再现革命历史,赞颂革命英雄,那些写得成功的影视剧无不如是。离开无产阶级立场,对革命历史、革命英雄没有满腔热情,绝对写不好表现革命历史、革命英雄的文学作品。  

两报文章赞扬“新英雄”,歪曲、攻击以往的经典文学作品是“高大全”,对吗?请听听《亮剑》编剧的自白。他在回答记者访问时说:他“这个主人公是亦正亦邪的角色,不是以往的一脸正气——李云龙没有受过军事、文化的正规教育,但他对军事、对战争有自己的理解,为了某种成功他甚至还会耍赖。”(见2005年9月12日《中国电视报》)这句自白有一半是真话——他这个主人公是邪的,满身邪气。  

编剧说的一半真话,我们在电视剧中所领略的,正是这样。编剧说的这一半真话,应该是评论李云龙这位“新英雄”的依据。  

专家说“在这些电视剧中,英雄的形象不再是以往的‘高大全’,而是充满了人情味。”人世间有各种不同的人情味。难道说革命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就没有人情味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这是革命历史上革命英雄的最伟大最光辉的人情味,是永世长存的人情味。《亮剑》中的“英雄”“充满”的是什么人情味?“把被服给老子装上”,“你给他两耳光子”,这是小集团的人情味,危害的是集体主义的人情味。为救老婆不顾战士流血牺牲,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人情味,损害的是大局的人情味。为和尚报仇,杀接受改编后的土匪,是江湖义气的人情味,破坏的是党的政策的人情味。如此等等的“人情味”,的确充满《亮剑》全剧,但是,必须指出:那些危害集体主义、损害大局、破坏党的政策的人情味,不是共产党人的人情味,不是革命历史上革命英雄的人情味。  

专家说“新英雄”,“与传统的正面人物不同”,这也是真话,不过专家没说有什么不同,有必要点上一、二,以做对比。第一个不同,李云龙一亮相就高喊“弟兄们!”;传统的正面人物,没有高喊土匪、军阀部队称呼的。第二个不同,李云龙有两个不离口,老子不离口,酒不离口;传统的正面人物没有这种恶习。第三个不同,李云龙违抗命令、无组织无纪律;传统的正面人物,一切行动听指挥,自觉地遵守革命纪律。第四个不同,最大的不同,李云龙的战斗,都是按着“对军事、对战争有自己的理解”打的;传统的正面人物所进行的战斗,都是按着毛泽东军事思想打的。……仅根据这四个不同,人们就可以分辨:我们的社会是需要以往的一脸正气的英雄,还是需要《亮剑》颂扬的一身邪气的“英雄”?所谓不同,就是一身正气与一身邪气的不同。  

《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表现的是什么“气”?没见过这两部电视剧编剧的自白。但是,就人民日报文章所赞扬的看,气也不正。“刚愎自用”、“坏起来像强盗”,这是正气还是邪气?“好起来”才“像个大侠” !大侠能与革命英雄相比吗?大侠是封建社会的江湖英雄,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讲义气、扶弱抑强、见义勇为而已。革命英雄,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心怀大志,他们为人民打江山,肩负民族的希望,旧世界在他们脚下灭亡,新社会在他们手上创立,他们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和优良的革命作风,他们是空前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大侠怎能相比?革命英雄与大侠有天壤之别。  

两报文章赞扬,这些“英雄人物更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观众感到触手可及”,“弥合了过去一些主旋律剧与大众欣赏之间的鸿沟”,“满足了广大观众多层次的审美需求”。  

所谓“强烈的生活气息”无非是:喝酒、讲粗话、称兄道弟、江湖义气、刚愎自用、好起来像个大侠,坏起来像个强盗和土匪行为等等。现在这些东西,在社会上确实触手可及,可这些东西,是美还是丑?!这些东西是“大众”、“观众”的“需求”吗?!文学作品对大众、观众是有导向作用的。《亮剑》等被誉为“红色原创剧”,但是,剧中大势宣扬这些粗野低俗消极的东西,这“原创剧”是“红色”的还是灰色的?  

《亮剑》等写的是革命历史上的革命英雄,革命英雄身上没有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这些东西,是革命队伍最厌恶的东西,它们在革命者中没有市场。《亮剑》等电视剧是用革命历史上的革命英雄之名,演绎某些现代人的粗野低俗消极的生活,两报文章对这种演绎却大加赞扬!  

说这些电视剧“弥合了过去一些主旋律剧与大众欣赏之间的鸿沟。”请问有什么“鸿沟”?与哪些大众有“鸿沟”?人们对电视剧的欣赏水平不同,视角不同,或赞扬或批评,各有己见,反映的是不同观点,怎能认为是鸿沟呢?以《亮剑》为例,一些人赞扬它,有些人批评它,赞扬者与它的“鸿沟”弥合了,批评者与它不又有“鸿沟”了吗?过去一些主旋律剧,所表现的正面人物是一身正气,凡是有正气感的人都喜欢,不仅喜欢,而且学正气,要像一身正气的正面人物那样,做个有一身正气的人。有些人喜欢李云龙的邪气,那是人家的自由,谁都没权干涉。但是,宣扬邪气的电视剧,却不是好电视剧,因为它向大众、观众教唆邪气!报纸也好,专家也好,不该为宣扬邪气的电视剧叫好。  

人民日报的文章赞扬:“这些‘新英雄’坚毅刚强,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担当民族大任,契合了时代精神。”所谓“新英雄”就是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前两位符合不符合这个赞誉不清楚,就李云龙来说,实在是过讲了。“坚毅刚强”——就是他在剧中表现的那些邪气;“富有创新精神”——他的创新精神就是违令行事,先斩后奏;“勇于担当民族大任”——他所进行的战斗违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按“对军事、对战争有自己的理解”打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背离毛泽东思想的人,能“担当民族大任”吗?“契合了时代精神”——在24集的电视剧中,没看到李云龙有什么精神能与时代契合,两报赞扬的“亮剑精神”,笔者作了专题评述,就那些“精神”能与时代契合吗?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正义之师、文明之师,每一个指战员都是一身正气,绝不允许其成员中有邪气,这是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把人民军队的干部写成一身邪气,这不仅是给人民军队抹黑,也在形象上篡改了人民军队的性质。编剧自诩所创作的人物的“邪气”,两报赞扬这种“邪气”,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革命历史上的革命英雄,应该大书特书,对有志书写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的当代作家,应该向他们致谢,也应该提醒一些作家:写革命历史,不要走样;写革命英雄,不能变味。  

 2007-10-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