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元朗村民抗英斗争——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元朗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历来是香港最有血性的地区,而且有着香港唯一武装起义抗殖民的历史。可以说,英占155年,为反抗殖民流血最多的是元朗村民。
今天翻阅了一本英国人写的关于元朗抗英起义的书,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场被英国人称为“1899六日战争”的反殖民起义。因此选译了该书的前言:
Patrick H. Hase, The Six-Day War of 1899, Hong Kong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1899年4月14日-4月19日,发生于香港新界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出了二战对日作战之外,英占香港时期唯一的一场战争。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用于确保大英帝国的扩张,其所发生的时代,作为一种信仰体系的帝国主义正在大英帝国登峰造极。
这是一场血腥的战争。英国军队无人伤亡,约有五百名香港村民被屠杀。但是,在1899年4月19日之后,人们很难通过官方或民间渠道找到关于这场战争的材料。其原因是非常值得研究。港英政府不希望这场战争的记忆扭曲它对新街的管理,而参与起义的村民似乎很快就认为反抗是一个极为糟糕的决定,因此战争结束之后,双方都开始故意忘记这场战争。
1899年港督卜力爵士(Sir Henry Blake)将这场叛乱视为误入歧途的年轻人掀起的叛乱,希望通过最小程度的无力和最大程度的协调来镇压叛乱。只有在被攻击的情况下,军队才能够事实武力。但是,殖民秘书詹姆斯·斯图尔特·洛克哈特和路军指挥官奥戈尔曼中校却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叛乱分子必须被消灭。他们在设法用武力镇压叛乱的同时,却对公众宣称叛乱者的伤亡极为轻微。威廉·加斯科因将军信以为真,并将这场战争称为:“略显琐碎的军事行动……没有造成严重的伤亡。”这种一带而过的忽视迄今为止都被普遍接受为事实。
1898年,英国获得了租借新界99年的租约,并计划在1899年4月17日在新界举行升旗仪式。新界西部,亦即元朗市场周围的村民,在大埔街市周边地区的村民的支持下,决定通过武力抵抗英国的占领。他们聚集起了大约2600名武装人员,燃烧了原本用于4月14日举行升旗仪式的棚子。4月15日,大约125名英国士兵(来自香港军团的印度人)被派往大埔,他们很快被1200名村民包围。村民们持有老旧的火器。英国军队在一艘皇家海军炮艇轰击村民之后才摆脱了包围。
4月16日,升旗仪式继续举行,这比原定计划要早一天。4月17日,大部分英国军队(大约425人)攻击了林村(Lam Tsuen)山谷的一处炮台,该炮台由1100名起义村民镇守。该进攻包括了刺刀冲锋和持续的步枪射击。当炮台已被摧毁,英军在天黑之前继续在山中追击起义村民,伺机开火。
4月18日,其余起义村民(约1600人)在上村(Sheung Tsuen)攻击了英国人。当时只有350名英军驻守。英军随即沿着狭小的沟渠进入了防御姿态,伺机进攻。当起义村民距离英军约200码,英军立刻用步枪猛烈开火,并挫败了这次袭击。此后,指导夜幕降临,英军仍在追捕起义村民。第二天,即4粤19日,起义村民及其所在村庄投降,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之后,卜力坚持“用海绵擦拭”这场战争,重新展开他对新界治理的愿景,以为村民提供友好与合作的政策。他拒绝对起义村民进行后续惩罚和报复。英军也在几天内从元朗撤军。。。
译者:观斗者
由于时间仓促,翻阅略显杂乱。待将来时间宽裕,再将本书其他章节内容介绍给大家。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