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杨思基: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路线和价值取向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路线和价值取向

火烧 2015-11-2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6
文章围绕坚持社会主义改革路线与价值取向展开,分析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强调改革方向的重要性,批判市场化与私有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冲击,呼吁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路线和价值取向

杨思基

  2004年以来,面对我国目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首先挑起了一场围绕改革的路线和方向问题而展开的大讨论。我认为这场讨论尽管来的有些迟、有些突然,但却能很快引起广泛的、全国性的关注和参与,这本身已经说明其讨论的时代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在我国改革面临严重困境和重大突破,在党和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抉择的重要关口而不得不进行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讨论,是1989年至1992年半途夭折的那场大讨论的继续和深化。这场讨论被再次推到一切理论探讨和争论的中心位置,而且引起这么大的影响和共鸣,其本身也说明它是我们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就不能不讨论改革的路线和方向或价值取向问题。这不是单纯的“概念之争”或“主义之争”,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严肃的路线方向问题和利益分配格局之争的问题。不管处于什么目的,任何人想阻止这场讨论都是徒劳的。

  一、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发现,在我们党和国家确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路线及大政方针的初期,由于我们对改革的性质、宗旨和目标认识比较明确,在实践中也基本坚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改革的整个过程始终都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认同和参与。广大劳动人民在改革中不仅受到了锻炼,提高了认识,也得到了切实的好处和实惠。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在过去权利高度集中的体制和弊端不仅没有被革除,而且越来越被强化的情况下,老百姓就越来越很难参与到改革的决策过程及具体操作过程,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拥有特权的“改革”决策者与推行者所强加于他们的“改革措施和政策”。这就使改革越来越走了样、变了形,甚至在一切都“市场化”、一切都被称为“资本”并被作为“资本”来使用的情况下,少数人手中毫无制约和监督的权利也就越来越演变为真正的资本并被当作最有增殖效率的资本来使用。于是在市场化和价格双轨制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严重的“官倒”和腐败,导致了89年的学潮,并在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及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和诱导下使本来一场争民主、反腐败的运动而很快发展为社会动乱。

  而在90年代,适应特权阶层扩大既得利益的需要,部分经济学家完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市场理论和产权理论来研究论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把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简单地等同于一切都要市场化,按市场机制来运作,进而又把市场化简单地等同于股份化和私有化,以所谓明确产权关系的私有化来适应市场经济,来指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改革。这实际上不仅严重脱离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而且也严重地威胁与损害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本来并不合法的权利资本通过改制及时地兑现为合法的私人资本,为大量不法分子利用手中特权大肆侵吞公有财产、化公为私并顺利实现制度转换,制造了理论根据,提供了“合法性”论证。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在掌握领导权的已经官僚化的某些领导人的极力推动下,这样的理论被迅速地付诸实践,并且在特权利益不断地扩张且诱导官员们纷纷效仿的情况下,也就自然导致了在许多地方公有经济的迅速瓦解和崩溃,导致某些“改革举措”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私有经济迅猛发展,两极分化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并最终导致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抵制。

  目前,我国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则是整个社会全方位的转型和急剧变化。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腐败现象以及各种与此相关的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并恶性蔓延。所有这些,已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和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地位、执政能力,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当前,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地声讨所谓“主流经济学家”,绝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毫无理由和根据的。在改革被任意扭曲的严重情况下,再不反思和切实地纠正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端正社会主义改革的路线和方向,我们就会彻底地失去党的群众基础,失去改革开放的群众基础以及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持,我们就随时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有必要重申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宗旨,有必要特别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路线、方向和价值取向,也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和前进方向。

  二、新的历史背景要求赋予社会主义改革新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宗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改革不合理的体制,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生产力获得充分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地当家作主,并在解放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引导并帮助他们逐步地建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一切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

  所以,改革不是要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改变社会主义前进方向,而是要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那些我们在缺少经验、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简单地沿袭历史上旧的做法而形成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同时又违背社会主义科学原则和客观要求的不合理体制。

  这就决定着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调整,不同于以往改朝换代的社会变革或革命。它是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之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及热情支持之下而进行的一场全面而彻底的社会主义变革运动。这场变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并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的一场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保障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消灭一切剥削压迫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武装革命的手段夺取国家政权之后所进行的另一场意义更为伟大的革命,是保证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不改变颜色而阔步迈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伟大革命。所以,这样的改革不会丢掉理想、失却信仰、迷失方向和目标,不应当只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连基本的路线方向和价值取向也搞不清、弄不明的瞎闯、瞎试。国家和人民都经不起这样大规模、大范围、长时间的瞎折腾。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过程,只讲改,只讲闯和试,而不问“姓资姓社”,不问“这主义、那主义”的说法,也许在改革初期的短时间内有其特定的意义,但总的说来这种说法是极不负责、极不科学的,长期下去,必然要迷失改革的正确路线和方向,贻害无穷。有些人就是打着“不争论”、“不问主义”、“反极左”的旗号,而明目张胆地干着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之类反人民的罪恶勾当。

  前苏联东欧那样的离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正确路线的“改革”,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的惨败,导致整个社会的长期动荡,整个国家更旗易帜,四分五裂,经济社会全面倒退,人民群众强烈不满。至今人们对此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如果中国也像这些国家那样,其结局只能是使本来具有社会主义光明前途的中国重新陷入民贫国弱、任人宰割的境地。毫无疑问,这当然不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希望和我们所需要的。

  但过去十多年来,我们有些重大“改革”举措的制定和出台,却主要是借鉴和吸收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甚至干脆照搬照抄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做法而搞起来的,事实上已经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指导,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背离了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大法,使改革被严重扭曲甚至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路线,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目前前苏联东欧巨变时那样严重的矛盾和困难。

  今天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也随之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和危机,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我们党和政府再不予以警醒和反思,再不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及时地纠正所发生的错误,把被扭曲的“改革”重新扭回到社会主义的路线方向上来,党和国家及全中国人民就会遭受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就会失去其继续前进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宗旨和目标,重新反思和审视这些年来我们的改革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很好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坚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宗旨和目标,又在哪些方面没有好好地坚持甚至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宗旨和目标,错了的,就要坚决予以纠正。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挽救社会主义,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不管有多大阻力和压力,我们都必须一往直前、稳扎稳打、有策略、有步骤地使改革逐步回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正确路线上来。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退路,没有其他可行的选择。

  三、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改革的价值取向

  世界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目前可以选择的社会制度及发展道路只能是两种,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社会主义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使人类摆脱资本主义罪恶与苦难必须选择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这尤其对于已经落后的、后发展的国家来说只能如此。因为它们并不占有发展的先机历史条件,世界有利的竞争优势和条件早为发达国家所垄断,这些国家的人民要想生存和发展,只能选择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人类创新——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只有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获得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发展。只有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群策群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解决落后国家的后发展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与提高问题。解放发展生产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和路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创新,照抄照搬别人已有的那一套,或者照抄照搬我们过去曾经搞过的那一套,都不是创新,只能导致比人家更为落后。这当然不是不要学习和借鉴别人先进的东西,但学习应该立足于我们自己的创新,只有拥有我们自己的创新,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新的理念要求我们在制度、科技、教育和思想文化各方面追求并实践全方位的创新,以创新求得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这也要求我们用创新的理念来审视我们这些年来的改革哪些属于我们社会主义的真正创新,哪些属于我们过去或者别人已有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陈腐的东西。把过去那些陈腐的、实践已经证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尤其是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东西,比如私有制和垄断资本寡头控制的股份制,也当作我们今天的改革和创新,那就不仅不是改革和创新,而是倒退到旧中国、倒退到资本主义那里去,是错把旧事物当作新事物,“张冠李戴”了。

  根据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宗旨和目标,根据生产力发展、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我们社会主义改革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它不是简单的市场化、股份化和私有化,而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更好地实现按劳分配并同经济有计划的发展相联系的市场经济,是在这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科学原则和民主原则所规范的市场化、民主化、文明化和科学化改革。这才是克服过去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不合理体制的弊端,完善并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成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劳动人民需要的科学社会主义之必然的价值诉求。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路线和方向,也就要坚持改革的这一价值取向。凡是不符合这一价值取向的政策和举措,同样也都要及时地坚决纠正过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路线和价值取向,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社会主义也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并表现出其无比巨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作者为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6年3月18日于苏州

  该文于2006年3月18日发表与新华网发展论坛,后经个别文字修改发表于《科苑学谭》2009年第2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