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王忠新:辽宁振兴如何翻越人口负增长的“火焰山” 辽宁振兴如何翻越人口负增长的“火焰山”
为东北振兴把脉之八——
辽宁振兴如何翻越人口负增长的“火焰山”
经济,无非是人的需求和创造。没有人,就没有GDP,就没有发展和振兴!发展若不是为了人,那发展干什么?可长期以来,辽宁人口负增长,长期负增长,这已同财政收入下降、经济增速下滑,并列为辽宁振兴亟需突破的三大难题。没有人丁兴旺 哪能有辽宁的振兴?而如何破解人口负增长,这是辽宁比解决任何振兴遇到的难题,都难如登天。
一、辽宁的人口问题令人忧心如焚
当前,辽宁振兴面临诸多矛盾交织,而人口不合乎比例的变化,已成制约辽宁发展最为突出的矛盾。如何促进人口增长,也成了“天字第一号难题”,这似乎有点滑稽,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人口净流入停止多年。从清朝的官员流放地,到大规模的“闯关东”,尤其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建设,每次辽宁的大发展,都相伴人口涌入的高潮出现。而2010“六普”数据,东三省人口净流出180万,辽宁虽没黑、吉两省净流出人口严重,但也在净流出。2011年、2012年净迁移人口分别为2.03万人、0.17万人。且辽宁流出的人口素质普遍高(技术工人为主),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和欧洲的工厂。
2、人口负增长持续多年。2010年的《世界人口数据表》显示: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5个孩子,发达国家为1.7个,欠发达国家为2.7个,最不发达国家为4.5个。辽宁2000年到2010年,年均出生率只0.7%,10年间,全省才增加70多万人,如此几乎等于停滞的极超低出生率,不仅中国最低,也是世界罕见。而从2011年起,辽宁人口更出现负增长-0.34‰,到2013年更扩大为-0.5%。全国平均一个育龄妇女,一生生育孩子约1.3个。辽宁平均一个育龄妇女,一生生育孩子不到一个,或者说,辽宁省平均三个育龄妇女,一生生育孩子两个。近三年,全省年减少人口1.5万--1.7万。
3、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多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376万。而辽宁则彻底跨入“男性低比例时代”,成全国第一个“男少女多”的地区。
出生人口性别失调。出生人口性别比:活产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活产男婴数。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11年至2014年逐年下降,分别为108.9、108.52、106.47和105.16,远低于全国115.88的水平。
常住人口性别比失调。整个辽宁省人口性别比,2010年,辽宁的性别比为102.54,仅次于江苏、河南和山东,比全国平均值104.9低2.4个百分点。2014年我省常住人口性别比,又降至101左右。
户籍人口性别失调。2014年,我省户籍人口性别比,也降到101,而全国的平均值为105。如,沈阳的“男少女多”已成常态:2007年,沈阳的男性户籍人口只比女性多0.5万人。从2008年起,沈阳的女性户籍人口超过男性0.7万人,此后连续7年呈现“男少女多”,且不断扩大。
婚恋段男女比例失调。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多个城市都存在婚恋年龄段的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自此,这个状况一直没有改变。
4、家庭规模急剧缩小多年。“六普”统计,辽宁省共有家庭户1.49千万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万人,平均每家人口为2.78人,比全国“六普”的每户3.10人少0.32人,是全国各省家庭人口最少的省份。家庭规模缩小,造成家庭养老能力和抵抗社会风险能力弱化,辽宁是全国各省家庭功能最弱的省份。。
5、儿童占比太低多年。按照人口学规律,0—14岁人口应保持在23%左右为宜。2010年全国0~14岁儿童占总人口16.60%,而辽宁0~14岁儿童才占总人口9%。辽宁的少儿人口严重偏低,加剧整个人口结构畸形,缺乏生长后劲。
6、生育“二孩”也难改窘困。当年实行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现在辽宁人口负增长多年,因适龄生育妇女,普遍缺乏生育意愿,让年轻人多生孩子,则比“天字号难题”还难。辽宁全国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占比13比1,辽宁占比15比1。而辽宁的低收入水平,已让普通百姓都生不起、养不起、教不起孩子了!鞍山调查有二孩生育意愿的育龄夫妇占37.1%。目前,辽宁省符合生育二孩条件的‘单独’家庭有82万个,“二孩”实行半年,打算生的占33%,预计实际能生的将不到15%,实际递交申请的不到1%。
对于全省4300多万人口来说,40余万家庭所占比例很小。就是这40万有生育意愿的全能生育落地,这对改善辽宁的人口问题,那也只是杯水车薪!况且,10年树木,百年树人。让孩子成为劳动力,不需要近30年?就是从现在敞开肚皮,让妇女使劲生孩子,短时间都不会改变辽宁人口面临的窘困!
二、人口问题将成拖累辽宁振兴的“短板”
实行计划生育40多年来,“一孩政策”让辽宁省少生了2200万人,“晚婚”又让辽宁少生了半代人,也相当于1100万人。这等于将毛泽东时代5-6个孩子的生活消费,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如此这般,却没见百姓的民生有什么根本性改善,也没见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什么重要支撑作用。反而,由于人口自然增长乏力,给辽宁的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
1、辽宁老龄化全国领先多年。国际老龄化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六普”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87%。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451万人,占常住总人口比重的10.3%。到了2013年,辽宁老年人口达789万人,占辽宁总人口18.5%,而全国老年人口占比14.9%。”
而这种老龄化,在中心城市更为突出。至2015年8月止,沈阳每100名老人中就有44人“空巢”,沈阳市户籍总人口730.2万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人口达164万,占全市总人口比重从2011年的15.3%上升到22.4%。早在1992年,沈阳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0%,比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提前10年,2007年沈阳市率先正式进入高龄化社会,8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0%,高出全国三个百分点。
2、辽宁的劳动力越来越稀缺。人口负增长,少儿人口严重偏低等,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而且,今后辽宁劳动力下降的速度将远超其他省份。韩国人口超低出生率是0.9%,日本是0.8%,德国是0.83%(都高于辽宁)。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但韩国、日本少生孩子,可用高薪吸引外劳干活;德国生育率低,能引进移民,甚至引进上百万难民!而人口长期负增长的辽宁,有高薪吸引外劳的“银子”吗?,能引进难民吗?
辽宁的最低工资增长,也是全国倒数第一。人口在负增长,还没“银子”吸引外劳,这不是雪上加霜?以致现在辽宁的盘锦、铁岭等城市,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突出的制约,就是缺乏人口的增加,缺乏年青劳动力,以至新建的商场招而人口长期负增长的辽宁,有高薪吸引外劳的“银子”吗?辽宁的最低工资增长,全国倒数第一。人口在负增长,还没“银子”吸引外劳,这不是雪上加霜?“有人,有年轻人,就有一切”,辽宁已进入到“抢人大战”。而随着“抢人大战”的展开,已宣告:依靠过去的“人口红利”求振兴,已成了死路一条!
3、辽宁的消费能力出现萎缩。辽宁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增速贡献,可怜到几乎可有可无。而人口的负增长,人气的不足,恰恰是造成内需拉动力不足的直接原因。最不爱花钱的老年人多,最应该花钱的年轻人少,尤其是儿童少,老龄化让内需消费成倍数衰减,这怎么能有内需消费拉动?包括对房地产的需求也不断萎缩,在今年10月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1个城市中,辽宁的闲置房屋量全国第一。
城市的夜生活,基本是年轻人的生活,可在辽宁的城市,几乎就没形成夜生活消费。到南方的一些名街看看,诸如,长沙的黄兴街、厦门的中正街等,就是午夜时分,那都摩肩接踵,人流如潮,人声鼎沸。而且,最为令人艳羡的是,人流中99%以上,那都是年轻人!相比辽宁,哪里不用花钱,那里的老人就聚多。而凡应该花钱的地方,却没有年轻人去花钱,这如何能有内需拉动?
4、教师大面积过剩。人口负增长造成辽宁的师生比,早就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辽宁普通高中的师生比为19.3:1.初中生为15.4:1。而国际中等收入国家的通行师生比为,高中为33:1.初中生为28:1。全省教师资源存在严重过剩迹象,所统计的全部为专任教师,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未在统计之列。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生源直线下滑,“空巢”学校增多。这个现象从2004年就开始出现,全省初中毕业生出现1.6%的下滑,而初中招生规模更直线下滑13.6%,使在校初中生总规模减少了7.4%。一面是生源在减少,一面是高中扩招不停,高中、初中和小学空巢不断。
5、带来社会问题突出。人口不仅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是社会的构成更新。辽宁人口问题,不仅深刻影响经济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一个老态龙钟的社会,如何去知识更新?如何激发创造力?随着男女比例失调,婚恋问题凸显;随着低龄儿童稀少,平均7个大人围一个孩子转,如何不要溺爱孩子成社会热点;一胎化“失独”达1/100左右,“失独”家庭生活凄凉;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养老问题更为突出等等,至于天伦之乐,那都是痴心妄想!
三、人口问题如何成了省府的长期遗忘
人口长期的负增长,人口比例的长期失调,人口失调产生的叠加效应,已经成了辽宁难以承受之重。辽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遇到如此严重的问题,各级政府如何却选择性的遗忘?
1、辽宁城市化率高致计生执行更严苛。客观地讲,从 20世纪 80年代形成强制“一孩”政策,因城乡、民族等计生政策有别,城市执行“一孩”政策更严。辽宁的城市化率一度全国第一,是中国第一个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省份。2011年,辽宁常住人口4383万人:城镇人口2807.3万人,乡村人口1575.7万人,城镇比乡村人口几多一倍。这决定了执行计生政策的人口,在各省比例最高,也造成辽宁人口出生率奇低。
2、人口问题被辽宁省政府长期遗忘。人口的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个省20多年人口超低到近乎零增长,又多年的负增长,如此惊天的问题,省政府怎么一直视而不见?至少在近20年里,辽宁省省长主持的省长常务会,一次都没研究过人口问题。如果说,省政府主要领导抓全面无暇顾及,那分管的副省长都在干嘛?文凭一立,比楼都高,整天忙得够呛,可为何对这样急迫解决的问题,都噤若寒蝉,都哑口无言,都闭口不谈,都视若不见?
可以说,人口问题已经被辽宁省政府长期地选择性遗忘。即使辽宁连续多年呈现人口负增长,至今,辽宁省政府还没引起重视,还没有进行过专题研究,更没见采取了什么得力措施。而作为省政府计划生育的主管部门,那就是个功能单一的抓少生部门。可抓计生,就是抓少生?省政府的计生主管部门,只就如何抓少生,长期报喜不报忧,也从来没有就人口长期近乎零增长和负增长的严重后果,给省政府领导写过专题报告,去给省政府领导当当参谋,提提醒。
3、人口成辽宁振兴规划的“空白”。目前,辽宁各部门、各市制定出了五花八门的振兴规划,可这些振兴计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者说,千篇一律的基本都是单纯的经济振兴规划,对如此突出的人口问题,几乎统统都没涉及。人口的再生产,不属于经济范畴?这些规划,甚至对居民收入的再消费、教育的人才培养、文化产业的发展等,都只字未提。人口问题都成了“天字号难题”,本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应动员、鼓励、优惠,甚至奖励生育,本应用优惠的人口政策,积极创造“洼地”引进人流,可现在全省和各市的振兴规划,人口问题竟然还是“空白”。而辽宁的振兴,绝不是单纯的经济振兴,单纯地抓经济增速,也不能有辽宁可持续的振兴。
现人口问题,成振兴辽宁最突出、最紧迫、最重要、最难破解的难题,而辽宁省的省市政府,不能让人口严重失调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辽宁的振兴,不是天方夜谭,至多就是回光返照!
论事 论人 论理
王婆卖瓜(198)
诗文写作中,必须要处理好论事、论人、论理的关系。对此,结合本篇博文写作,笔者有三点体会和博友交流。
1、就事论事。写作诗文强调“就事论事”,实际是强调要坚持客观性,在描述客观事物时,不要因个人好恶的作用,而主观的扭曲和虚假的反映事物。所以,坚持就事论事:
一方面一定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必须坚守的治学精神、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一方面要有将事物近乎准确的反映和表现出来的能力,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看人下菜碟,不搞上纲上线。敢讲真话,能讲真话,会讲真话。
笔者这篇有关辽宁人口结构存在失衡断裂危险的博文,只对这件事而言,并用大量科学的数据来表现这件事,使其尽量客观公正。
2、就事论人。“就事论事”,只是表现为坚持客观公正的良心,可在生活实际和客观现实,人和事永远不会分家。作为管理的定义:在社会组织中,为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从政治经济学看,资本就是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资本。没有资本家的人格化活动,资金如何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如何能进入市场?资本如何能进行扩张?所以,要深入的“就事论事”,就必须“就事论人”。
本篇博文就事论人,就不能不论到辽宁省政府。改开了30多年,将辽宁搞到这个熊样,经济增速到了负增长、倒数第一的增长,省政府的那位领导有过一句自责?省政府的那位领导在位时,为百姓做过一件难忘的事?笔者当知应“为上者隐”,也真“隐”了很多,可如此的尸位素餐,真是不敢恭维!
3、就事论理。也叫就事论道、就事论是。从认识论角度看,所谓的“道”、“理”、“是”,就是从描述事物状态与特征的参量(或变量)的众多数值中取其最大值或极大值。说得通俗点,就是要揭示出事物存在的根据、原因、规律。辽宁的人口问题,仅仅是孤立的人口问题吗?要论出这里的道理,一方面要向深度挖掘;一方面要向横向关联观察。笔者尽量揭示出这里的道理,也尽量做到能跳出表面、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事物,使个别上升为普遍。
只要是人民的政府,就应允许人民批评。只有苏荣、白恩培、周本顺等,这样的混帐省委书记,才害怕批评,才压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