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和左翼团如何体面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
A:
一点往事,半点感慨。
……对面也没什么成功的,只要看看民调就知道了。几年前选举的枪击事件,那是成竹在胸的人干的勾当吗?布托刚被炸,台湾就神经过敏,讨论起台湾选举要注意的问题了。命尽党各方面都没有什么能比过刮民党的,唯一的杀手锏就是刮民政府的历史问题。就如同苏联人选择赫鲁晓夫一样:那么多次的内讧都没有把他撵下去(当然最后还是在内讧中泪流满面倒下去),不是苏联人特别喜欢赫鲁晓夫,而是实在怕了斯大林。
谈起民族情绪,年纪稍微大一点的朋友都记得十几年前的一段往事。只要那个时候到了可以当炮灰的年龄,应该都知道的。
改革开放以后,最长中国人志气的事情,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了。连海峡那边的郑智化都高唱“1997要解放香港,日不落帝国向中国投降”。当然了,回归第二天香港公务员们就说了,没有任何变化。这是另外一码事了。总之,在回归前,举国上下群情激愤,把1840年以来的倒霉事一一道来,终于,英国的殖民地香港,要收回了。这即使不是十三大就宣布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复兴的先兆之一。
还有比这更能煽动民族情绪的吗?台湾那边,好歹都是华人,香港那边,统治者可是白人。
民族情绪是煽动了,但是同时流言也就出现了。战争。是的,当时有传言,说英国人当然不愿意把香港还给中国,到时候,可能会打仗。小老百姓不明白国际间达成的协议不是那么随便就能不认帐的,也不知道中国和英国为了这个事情公开或者私下做的一切交易,他们的智识,和《阿Q正传》里念叨着柿油党的赵庄农民相差并不大。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中国人为收回香港“民族主义”的兴高采烈,那英国人当然会为失去香港“民族主义”的挺身而出。而我有幸从北到南在中国走过一点地方,所以知道这个传言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短信的时代也能传得铺天盖地。这个传言可能改变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命运,就是当初打算当兵后来因为怕死没有去的人。
那个时候,当兵,对于很多人来说还不失为一条出路。首先,那时候,高考升学率低,大多数人上不了大学。其次,当兵转业,政府安排工作,而当时国有企业正在大规模破产,就业很成问题。第三,当兵还能学点技术。但是97年前,由于这个打仗的传言突然出现,而且看似非常合理,很多人都犹豫了。光我认识的,就有好几个放弃了当兵的想法。
小老百姓看似愚蠢,但是他们心里明白。90年代中期,下岗再就业、户口农转非、养老改革、医疗改革、国有企业转制,这些才是和他们有关的。香港回归着实也能让许多人乐呵一阵子,但是他们心里都很清楚,他们不会为此多吃上半斤肉。若要他们为这点自豪感去送命,他们是不干的。
就是那些去当兵的,好像也没几个是为了准备和英国人打仗去的。
愚昧的小老百姓正确的不想为祖国送命,但是如果真的打起来,那就由不得他们了。炮灰们也许会被强征入伍,但是,这无论如何是与民族主义啊、民族情感啊、爱国主义啊什么什么的扯上半点关系。
爱国有错吗?爱国没错。第二国际那也不叫爱国,那叫护国。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不光是没有半点阶级性,而且是人之常情。至于说爱到什么程度,那是另外一回事。以爱国为借口欺骗劳动阶级,那是骗不了人的,只不过是掩耳盗铃,粉饰太平罢了。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的大都是劳动阶级,空话是不解决问题的。觉悟高到“我就是要为国流血我就是要看着别人躲在后边发战争财我就是要断胳膊断腿掉脑袋不管家里人有没有饭吃”这种地步的,好像非常少。要是一句“爱国主义”就能让人热血沸腾死而无憾,自觉自愿的替别人卖命,那也就没有打仗打到最后,哪里都要闹革命的事情了。
商业社会固然令人厌恶,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如同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撕破了所有温情脉脉的棉纱,一切都成了冷冰冰的利益关系。商业社会教育人们要非常现实,商业社会本身就杜绝了一切空话。当左翼青年忙着与风车作战消除并不存在的“民族主义”威胁的时候,商业社会早已经教会了人民如何精打细算。现在因为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固然有人大叫着精忠报国之类,但是如果真要打仗,叫得最响肯定就是跑得最远的那批人。小老百姓没钱去西藏旅游,没钱喝来自雪山的矿泉水,有没有西藏,对于他们来说都无所谓。至于台湾,与其说是热切盼望祖国统一,倒不如说更多的是由于对长期以来敲骨吸髓的台湾老板的天然的憎恶。在剥削劳工、歧视大陆人方面,少有能与台湾老板相提并论的。长期以来我就坚持这样的观点:害怕民族主义的不应该是左翼,民族主义对劳动阶级的影响也甚低,至少在目前的中国,是这样的。整天念叨着爱国啊民族啊叛徒啊什么什么的,不是离社会生活实在太远,整天泡在小圈子里头,就是头脑过于空洞,实在找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只好从旧书里捞出来点旧话题来老生常谈。套用某文艺作品中的话,就是:吃别人嚼过的馍,香!
真正容易受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感染的,多是些城市小市民和小知识分子,这些人眼界有限,只能看见鼻子尖上一点距离,平常衣食无忧,喜欢谈论点所谓的天下大事。他们即没有真正资产阶级脚踏实地赚钱的本领,也没有穷苦大众奔波操劳的不幸,所以是高不成低不就,最擅长扯淡。再就是学校里的大学生,这些人还没吃过生活的苦头,又闲得要死,自由散漫,荷尔蒙过剩,最喜欢高谈些高调,毕竟这些比起认真学习来要简单得多。这些人容易成为被人用民族主义或者爱国主义利用的工具,但是这些人也并不是真正的白痴,要他们为此付出半个铜板,恐怕都困难。
小老百姓的特点就是精明,自私,善变,目光短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是坏事,也是好事。起码在左翼在很多事情上都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至于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就潜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阶级意识的萌发和巩固,要等到伟大变革的时代来临。天不变,道亦不变。如果真有愚公移山的倔劲儿和韧劲儿,最后没什么成不了的。
B:
我认识一位工友,他就和我讲过,他有时就希望打一仗,打烂了重建。理由是,一打仗国家就得严格统治(计划)经济,他认为这样就好了。
怕死不愿意去当兵是一回事,能够从阶级利益角度去看待国家与战争是另一回事。一个人完全可以一边当逃兵,一边痛骂反战宣传是卖国(或者以为你是火星人)。他的头脑里,“爱国、为祖国流血牺牲”=“伟大、光荣”,他心理承认自己没那么伟大、光荣,但决不会自动成为有自觉阶级意识的反战者。
C:
引用:
原帖由 A 于 2008-1-8 11:52 发表
长期以来我就坚持这样的观点:害怕民族主义的不应该是左翼,民族主义对劳动阶级的影响也甚低,至少在目前的中国,是这样的。
————————————————————————————————————————
中国的民族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才刚刚兴起,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构建、动员和互动还需要一段时间。温和且比较模糊的爱国主义对付不了社会变迁和工农觉醒的大势,激烈的民族主义迟早要甚嚣尘上的。
D:
对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反感念头且不愿为“爱国”而送死的无产者,是处于政治冷淡状态的人。革命不可能诞生于这种状态。
有些战略类电脑游戏比较真实,兵员需要从劳动人口中征召。有时,我——作为整个有产国家的指挥者、经济运行的中心、支配全部资源的人——支使着士兵们在各个战线上厮杀的时候就想,他们为什么要乖乖听从“我”的指挥呢?他们为什么屈服于这种送死的命运呢?为什么平日他们给“我”卖命干活、战时还要打仗送死呢?
不光是游戏让我想到这点。有时仅仅是在生活中与他人的对话中,当他谈论着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展望时,我仿佛就能看到由他这样的人组成的“人民”是如何被商品社会的消费观念从各个角度侵入和占据、如何屈从于国家机器和“爱国”思想,如何在事实上终其一生都在为资本家拚命劳动甚至送死、供养着资产阶级的优越生活然后自己又拜倒在这个阶级及其生活、思想、行为方式的脚下。如果他们全体突然改变了自己的意识,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如果他们不再忍受现在这种状况,我只谈“如果”,那么多少年来压迫在他们头上的巨大偶像将会在一夜之间被清除得干干净净,共产主义将会立即在地上实现。
我认为现实中只是把这种通向“如果”的道路延长了、艰难化了、加入各种阻力了。但是这一定是最终目标。
B:
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不光是没有半点阶级性,而且是人之常情。
------------------
这种东西只不过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之后的那种感情。可我们是在谈同一个东西吗?你难道就是因为这个才嘲笑台湾邮政?嘲笑德国总理?我冒昧一猜,引起你反感、冒犯你感情的是:领土神圣不可分裂、民族统一……
害怕民族主义的不应该是左翼,
-------------
这句话没有意义。中国的左翼,民族主义深入骨髓。害怕?呵呵。应该说不用害怕左翼里的民族主义。反正说白了,左翼选择战时支持本国政府,也不是因为这主义、那主义的,完全是因为这样做套利最大。
E:
引用:
原帖由 B 于 2008-1-10 09:26 发表
这句话没有意义。中国的左翼,民族主义深入骨髓。害怕?呵呵。应该说不用害怕左翼里的民族主义。反正说白了,左翼选择战时支持本国政府,也不是因为这主义、那主义的,完全是因为这样做套利最大。
——————————————————————————————
不是吧。很多流亡、地下和监狱里的左翼也完全可能支持本国的战争。常常并无任何套利可言。
很多时候这种支持是“在心里”默默支持,口头上很含混,或小圈子里油印几个小册子、宣言。比如老彭领导的中托支持蒋介石政府抗战。这对老彭个人有何利可言?
支持的背后,是思想上对资产阶级立场的本质屈服。如此而已。
B:
“思想上对资产阶级立场的本质屈服”,“屈服”这个词我觉得用的不好。似乎是或主动或被动放弃一种立场,接受另一种立场。我感觉更多是从来就是一糊涂蛋,碰上考题暴露原型而已。
对个人而言这种支持可以更多的从思想上寻找原因,一个团体则更“务实”,或是马上能到手的,或是潜在的利益,或是感觉太累了,这条路更好走些……
看不到革命希望,残酷的战争的环境,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F:
团体利益,还是立场不坚定?大概得具体分析吧。
比如德国社会民主党,艾伯特们大概有利益所在,可是像哈阿兹,他捞到的好处大概不多,1920年?还被暗杀掉。
孟什维克以及布尔什维克里面的人采取护国立场,大概当时也没有设么利益可言。
B:
利益这个词似乎在暗示能到手多少多少钞票……
这么说,我更倾向于有形的物质上的压力,选择支持战时政府,这种压力会小一些。当然,截然分开思想与物质,没必要,也分不开。
E:
引用:
原帖由 F 于 2008-1-10 23:34 发表
“思想上对资产阶级立场的本质屈服”,“屈服”这个词我觉得用的不好。似乎是或主动或被动放弃一种立场,接受另一种立场。我感觉更多是从来就是一糊涂蛋,碰上考题暴露原型而已。
——————————————————————————————————
你对。思想中的一部分潜流或半掩半公开的思想在外部激烈撞击下,恶性膨胀了。
引用:
原帖由 B 于 2008-1-10 23:34 发表
对个人而言这种支持可以更多的从思想上寻找原因,一个团体则更“务实”,或是马上能到手的,或是潜在的利益,或是感觉太累了,这条路更好走些……
————————————————————————————————————
社团的大小、实力强弱,对能否得利有很大关系。比如台湾的工协和老杨基本属于拿不到利,但“感觉太累了”,不想陷入“绝对孤立”。当然,老杨这次肯定也选不上议员,根本一无所获(如果有幕后黑交易,比如有力集团许诺只要他出手,无论成败事后一定给若干好处,那另当别论)。但对急于摆脱“绝对孤立”的社团来说,他们有一种心理:附和主流就是务实,附和主流就等于塌实办事,哪怕就连个人也没拿到半点油水,还是要附和主流。
B:
感觉话题没谈透。想了很多,不知道怎么表达。
E:
引用:
原帖由 B 于 2008-1-8 23:33 发表
我认识一位工友,他就和我讲过,他有时就希望打一仗,打烂了重建。理由是,一打仗国家就得严格统治(计划)经济,他认为这样就好了。
——————————————————————————————————————
我看阶级争斗长久缺席的前提下,工人就算并没有从专制统治得到多少好处,还是情不自禁希望有个更严厉的“将军”来拨乱反正。
认同既有的秩序。那么当前的混乱腐败、工农生活不如意等等,只有通过使秩序发挥更大作用来解决。这么一个思路。
(新青年资料整理活动,欢迎加入:www.youth-books.com)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建设,欢迎加入:www.marxists.org/chinese)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