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谷神和道心——重读《老子》札记

火烧 2009-08-22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探讨《老子》中谷神与道心的关联,结合戎族文化、河谷女神与贵霜帝国,解析老子道经的深层含义,揭示古代信仰与历史的联系。

  

谷神和道心  

——重读《老子》札记  

  

余画洋  

(写于2009年8月22日)  

  

  

一    

  

    《老子.道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朱熹说:“《列子》所引黄帝书,即《老子》谷神不死章也。”根据《尧舜及其族群考论》一文,传说人物黄帝的主要原型是戎禹,他活动的年代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这段话很可能是戎族口耳相传的上古歌谣。下面这件出自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的陶瓶,刻画了一位面容清秀的少女的形象。(http://www.gs.xinhuanet.com/gansucaitao/2005-05/15/content_4233142.htm)我认为这就是戎族的“谷神”,即河谷女神。  

  

在大地湾还出土了鱼纹盆。鱼纹图案标志了戎族在禹之前的一个漫长的时期,是鲧字字形的来源。而谷神二字连读,就成为鲧字的字音。谷神之瓶使人联想起后世观音的净瓶,而鱼纹盆则使人想到观音的鱼篮。相传净瓶里的水能使烧焦的杨柳复春,因而瓶子的寓意是盛着生命的灵泉。鱼纹则象征着人们生育繁衍,自在畅快地生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应是地母,这儿是说河谷女神是戎族信仰的地母。因为河谷地带看起来像两扇大门,就称之为“玄牝之门”。因为河谷幽深,先民就发挥想象,比作“天地根”。整段话可以译为:“永生的河谷女神呵,你便是化育万物的地母。幽深的地母之门呵,便是那生出天地的灵根。你仿佛掌管着生命的甘泉呵,潺湲不尽,滋育群生。”  

在帛书《老子》里,谷神写为浴神,说明谷字的读音曾经和浴字接近。《管子.揆度》中述:“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天下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尹知章为之作注:“禺氏,西北戎名,玉之所出”。我想戎人在虞舜崛起、被迫西迁(请参考《帝舜、<禹贡>与玄女》一文)以后,为了不忘固有的文化,遂以族群普遍信仰的谷神作为自己栖居地的名称;由于“浴神”、“禺氏”音近,因此在中原的族群听来,就好像“禺氏”二字了。公元前3400年左右,“甘肃的中西部及青海东部地区……兴起了一支以彩陶为突出特征的马家窑文化。”(《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二卷)马家窑文化的分布中心在黄河上游的兰州、永靖一带,“禺氏”所代表的也许就是马家窑文化及其支裔。  

    汉代刘彻为击破匈奴,使张骞联络月氏。据王国维考证,月氏即是禺氏。汉初,月氏被匈奴打败,远徙伊犁河、楚河流域。张骞出使之时,其地为服属匈奴的乌孙所据,月氏被迫迁至阿姆河流域。后来,月氏的一支建立了强盛的贵霜帝国(Kushana Empire)。如果我们注意到“贵霜”和“谷神”读音相近,便可相信贵霜帝国的统治集团是来自中国西北的戎人。所以“贵霜”一词的词源是“谷神”,也就是戎族的河谷女神。  

    戎族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族群。追根溯源,戎族的“文化系统最早出现在距今180万年前,以西侯度文化为代表。......这个系统分布范围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和陕西东部。”(引自《尧舜及其族群考论》)谷神是戎族敬拜的神灵,戎、谷二字双声(“容与”一词亦是如此),就提示了河谷女神与戎人的密切关系。因此谷神是北方历史最悠久的群体信仰,一直到今天,还保留在观音的中国化造型里。  

    《黄帝书》“谷神不死”篇可说是人类最早的《天问》,关于生命的奥秘,关于宇宙的起源。它是流传下来的中国人的第一首诗歌,老子把它作为人类哲学的发端。  

  

二    

    

《老子.道经》首章的文字和断句,各种版本歧异很大。将帛书甲、乙本与王弼本相互对照,这一章的文句可校定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故”字前面的两句话,意思是:“道,如果容易说清楚的话,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道的名字,如果容易命名的话,那就不是永恒的名字了。道本来没有名字,它是天地的根源;如果它有名字,就该称之为万物的母亲吧。”所以“无名”、“有名”指的都是道,即宇宙的根本规律。《道经》云:“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也就是“恒道”、“恒名”之意。  

“道”之受义,从“天地根”一语而来。根本,根源,原始,原初,太初。故有“导生”之意。因此就称“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经》云:“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德经》云:“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意义正同。这些话,我们无妨看作老子对宇宙真谛的探寻和礼赞,而不必以客观唯心主义视之。  

前两句语道,第三句言君。老子以谷神为道的化身,或道为谷神形而上的对应;得道之君恒无欲,失道之君恒有欲。“谷”字和“欲”字同音,楚简甲本里“欲”字常写为“谷”,如“谷(欲)得”、“不谷(欲)”、“谷(欲)不谷(欲)”,等等。“无欲”则得道,“有欲”则失道。这样,就把宇宙的大道和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了。  

“此两者”指“其妙”和“其所竅”而言。妙就是“微妙”。《道经》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河上公注云:“谓得道之君也”。竅就是“趋向”。《道经》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里“取”是治理的意思。  

道,其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请参考《<老子>的‘道'‘德’智慧和毛泽东哲学思想》一文)老子以“无欲”之“妙”和“有欲”之“所竅”同出于道,虽然“妙”、“竅”相异,却“同谓之玄”。这是因为两者的内涵都有辩证法的意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玄牝之门”化来。既然同归众妙,于是妙、竅浑然,“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这是真正大政治家的风格。  

《庄子》专学此章之笔致,“而老子深远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三     

  

《庄子.天下》引老聃之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里的原话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整段话可译为:“知道自己位高权重,于是就持守柔和谦虚,来做滋润万物的溪流;像滋润万物的溪流一样啊,恒德就不会离去,然后复归于无心自然。 知道自己内心洁白,可是也不嫌弃外物的污浊,来做养育万物的河谷。像养育万物的河谷一样啊,恒德才算完全,然后复归于朴实自然。”  

老子把“谿谷”一词一分为二,谷是河谷,谿是溪流。“守其雌,为天下谿”即“上善若水”之意。婴儿“无欲”,纯洁不染。“守其辱”即“混兮其若浊”,“为天下谷”即“旷兮其若谷”,“复归于朴”即“敦兮其若朴”。整段话讲的都是“无欲”之“妙”。老子讲话的前提是“知其雄”,即针对雄才大略的君主。“德”是君主与“道”相契合的品格。“守其雌”相对于“知其雄”,“守其辱”相对于“知其白”,都是在设置对立面。因此,此处所谓“恒德”的实质就是设置对立面。只有设置了对立面,才能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在“复归于朴”之后,老子又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意思是:“把木头劈开、加工以后就制成了各种器具。每种器具都给生活带来了某一方面的便利,就像在某一方面精通的专门人才。圣人使用专门人才,让他们来分管某一方面的事务。而最好的器具啊,并不需要加工,那就是圣人自己。”  

《荀子.大略》云:“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农人善于种田,却不能让他来做教人种田的老师,工匠和商贾也是如此。这就是中国早期的“外行领导内行”的理论。君主任用官员,使各司其职,自己只须责成而已。  

《荀子.解蔽》又说:“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这里的“一”就是“道”。“处一危之”是指失道,“养一之微”是指得道。有欲则失道,无欲则得道。“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即“危”,“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即“微”。君主有欲有为,以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则“其荣满侧”,“侧”指臣下;于是“斯恶已”,“斯不善已”。君主无欲无为,以至“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则“荣矣而未知”,就当自己不知道一样;于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荀子》所引的“人心之危,道心之微”那句话,梅氏《尚书》记之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说是帝舜治理天下的心得。“人心”是指心同于人,“道心”是指心合于道。若同于世俗,则有欲有为;要合于大道,就无欲无为。“无欲”相对于“有欲”,也是设置对立面。“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荀子.解蔽》引作《道经》之言,含意与《老子.道经》首章正好相通。  

    另“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八字,“精”与“一”都是“专一”的意思,而“中”是《老子》里“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的“中”。《老子》楚简甲本云:“致虚,恒也;守中,笃也。”可以译成:“要做到无心,持之以恒;要守住无心,专心致志。”“惟精惟一”的“惟”,便是“恒”与“笃”;“允执厥中”的“执”,便是“致”和“守”。“允执厥中”的原意是要教君主清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