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基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基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启示(3)
认识资本主义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是为了认识社会主义。
我们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根基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彻底的分离。在这种根基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在这个根基上产生了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在这个根基上产生了两极分化,在这个根基上产生了经济危机。一句话在这个根基上产生了至今还令想发财致富的人羡慕的统治着全世界的资本主义。
与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的对立面是什么呢?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的结合。彻底的分离产生的是资本主义,那么彻底的结合产生的是什么呢?这就叫做共产主义或者叫做社会主义,这里名称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的内容!既然彻底的分离和彻底的结合是对立的,那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必然是对立的!如果彻底分离是资本主义的根基,那么彻底结合自然就是社会主义的根基!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在不同的根基上产生的,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一个向西一个向东,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南辕北辙。因此,斯大林把资本主义的要素(商品生产)硬塞进社会主义中去,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看做一个东西是完全错误的!
有人把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理解为进入古代农村公社的自给自足的社会,这是误解!马克思的意思是当东方社会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利用资本主义的成果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达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全世界进入社会主义有两种方式,两条道路: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按照《共产党宣言》所指示的道路发展,或者按历史的必然性发展到社会主义。另一种是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需要经过资本主义,而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成果,利用这些国家的亚细亚所有制的历史经验发展到社会主义。因此,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必须达到马克思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水平,才能进入社会主义。
这里的问题是:像俄国和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能不能不经过资本主义达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水平,然后进入社会主义?
我认为,这是能够办到的!这里的条件就是: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必须把自己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统统建立在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彻底结合的的这个根基上!
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的结合,就意味着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就意味着农业集体化的生产,就意味着工业全民生产,就意味着公有制,就意味着计划经济,就意味着生产者既是生产的主人又是社会的主人,就意味着一切生产都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等等。
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结合,既然是财产共有共同劳动,那么,消费就是直接的消费(无论生活消费还是生产消费)。在这个条件下,把产品变成商品就是多余的,把价值作为衡量产品的尺度也是多余的,把商品通过市场交换是多余的,把生产作为赚钱的手段更是多余的等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列宁在俄国为了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结合,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利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来达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水平(列宁的目标是1918年德国国家资本主义水平),然后进入社会主义。列宁的大前提就是,农业的集体化生产,工业的无产阶级国家所有制。列宁未完成自己的事业就与世长辞了。这个任务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把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和中国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在中国进行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践。这里的大前提,毫无疑问就是农业的合作化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工业的全民所有制。当我们紧紧抓住毛泽东的这两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就会对毛泽东的一切大政方针、一切具体的政策、毛泽东的各种运动都会得出一个结论,毛泽东伟大功绩就是解决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的结合!
我之所以说,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一个进入社会主义,就是这些国家还存在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和工业日用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还存在商品交换(主要是生活资料的交换),既然,社会主义的根基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那么存在商品交换就不是社会主义,而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但是,毛泽东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的结合,那么,毛泽东时代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产品调拨制度等等不正是社会主义的条件吗?由此可见毛泽东时代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创造无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与力图把商品交换引进资本主义的矛盾,简单地说就是即将进入社会主义和力图进入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分歧点就是究竟是把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彻底结合在一起呢?还是把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呢?
有人可能要说,现在农民占有一小块土地,就不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问题是当资本主义在全国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也就是说不仅在工业中占统治地位,而且在农业中也占统治地位(具体表现是农民为市场生产,而且农民的两极分化也愈演愈烈),不仅在第三产业中占统治地位,而且在一切领域都占统治地位。在这种条件下,农民特别是青壮年为了生存(因为农民离了货币就无法生存)不得不变成雇佣劳动者进城为别人打工。另外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工业大发展,失去土的农民,不下几亿人,这些人名副其实地变成了无产者,另外上世纪五十年代脱离土地进城当工人的在下岗失业的情况下不是也变成无产者了吗?就拿在业工人来说,有谁能说他们使用的生产资料属于他们自己的呢?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农民有小块土地的事实,看不到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慢慢地落入无产者的行列,慢慢地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而这种分离正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综上所述,当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时候,我们要把它的根基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作为大前提,同样道理,当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时候也要把它的根基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的结合作为大前提。脱离开这些大前提,我们既不认识资本主义也不认识社会主义。同时我们也不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阐明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例如当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时候就要消灭商品生产、一切人都要参加生产劳动、消灭城市实现工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等等。
这就是我们学习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启示!
劳动者2011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