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新加坡对华态度正在改变

火烧 2011-10-11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新加坡对中国崛起态度出现微妙变化,由过去支持转向谨慎。同时加强与美国关系,应对中国影响力。国内房价上涨与社会不满也影响政策倾向。

新加坡对华态度正在改变

07/10/11

作者/来源:环球网 http://china.huanqiu.com

摘要:过去15年,新加坡在许多方面都没有改变。人民行动党仍然掌权,自独立以来一直都是这样。吃饭和购物仍然是该国最受欢迎的消遣方式。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仍然在世,《海峡时报》仍然毕恭毕敬地引述国父的隽语。新加坡仍然一尘不染、欣欣向荣。该地区最大的焦点仍然是中国的崛起。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1日文章,原题:新加坡对华态度正在改变 过去15年,新加坡在许多方面都没有改变。人民行动党仍然掌权,自独立以来一直都是这样。吃饭和购物仍然是该国最受欢迎的消遣方式。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仍然在世,《海峡时报》仍然毕恭毕敬地引述国父的隽语。新加坡仍然一尘不染、欣欣向荣。该地区最大的焦点仍然是中国的崛起。

  但是,现在新加坡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似乎有了微妙变化。新加坡不再为中国欢呼,而是更多秉承谨慎和模棱两可的态度。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官员——尤其是李光耀——主要秉持“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人(或“儒家思想”)重视勤劳、纪律、秩序和家庭,这将推动亚洲的崛起,而西方将会衰落。

  新加坡决心不接受西方所谓的不断下滑的道德品质还体现在一个事件上:1994年,该国决定使用笞杖惩罚美国青年迈克尔·费伊,因为他在新加坡故意搞破坏。正是因为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求情,新加坡才同意减少鞭笞次数。

  新加坡现在还有亚洲必胜主义思潮。也许今天这种信念最主要的鼓吹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基肖尔·马赫布巴尼),他仍然享受攻击西方缺陷的乐趣,最近一次是写给本报的一篇文章,他控诉许多西方国家虚伪。

  但新加坡对中国以及美国的态度似乎有所转变。鉴于中国崛起越来越明显,新加坡似乎重新找回了它对旧盟友美国的喜好。

  新加坡和美国一直存在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美国海军定期访问新加坡——即使在“亚洲价值观”的盛行时期。而现在,强调与美国关系的重要性看似更加流行。政府开始公开呼吁美国人不要从亚洲和太平洋区域撤走。政府官员私下里说得更明白:他们想要美国保持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制衡蒸蒸日上的中国。

  这一态度转变也反映出大众的看法。中国不是一个能被称为近邻的国家,北京到新加坡有6个小时航程。但中国的影响力触手可及,有些时候让普通新加坡人不满。

  当地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新加坡房价飞涨。其中一个动因是,来自中国大陆的资金如洪水般涌入新加坡高端房地产市场,寻求投资机遇。到处都能听到中国买家用现金购买豪华住宅的消息。另外,来自中国的劳工据说正在拉低当地工资,我甚至听说廉价的中国妓女也抢了当地的生意。也许,这些不满影响了新加坡官员对中国崛起的态度。

分类题材: 新中政经_gpsgcn,

《新加坡文献馆》

ISA就像到期的凤梨罐头

09/10/11

作者/来源:杨善勇(2008-9-22) http://forum.lelong.com.my

法律和罐头一样,都会保鲜期限。不同的是,罐头一过期,就需丢弃。法律不然,往往可以一再循环,直到天长地久。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回忆草拟中的1957年宪法条款“禁止所有曾经参加或被控参加颠覆活动的人,在根据新宪例举行的笫一次大选中成为候选人”,曾经当场提出反对。

李资政当时明确认为“这个条件令人不安,因为它违背民主实践的原则,而且不能保证掌权的政府不会利用这个规定,不仅防止共产分子,也防止反对政府政策的民主人士参加竞选”。(《李光耀回忆录》,页301)

内安令应用都莫名其妙

显然的是,如何妥善应用法律,备显困难。那些原是用以“防止共产分子”的云云其辞;恰如李光耀的先见之明,很多时候,都是不仅是莫名其妙,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或许因为这样,曾在误踩内安的地雷,二度身陷囹圄的在野党灵魂林吉祥先生,尽管早岁曾经表示“行动党原则上支持内安法令”,尔后立场迅速转变,大力否定本令之不公。

看刘三姐电影就被扣留

如果获悉1962年在《内安法令》被扣长达4年半的劳工党东甲支部秘书许金龙,据《五十年代怡保集中营生活杂记》载,罪名竟是“前往新加坡观赏中国影片《刘三姐》”;我们自然不难明白林氏改弦易辙的缘由所在。

无独有偶,刚刚拍案而起,辞官而去的再益晚近也多次义正词严地表明,他并不苟同这类过去的律法。2006年7月13日他在题为〈Colonial Laws that Continue to Shackle us〉表达他旗帜鲜明的立场:

国家有足够法律可应对

“前科显见,那些ISA的扣留犯不是威胁国家安全的。……我们如何默许这些背离法律守则的条例?它们真的足以确保一个‘更安全’的马来西亚吗?国家早有绰绰有余的条文从容应对这一切。”

再益的说法,不完全是错的。《马来亚劳工党斗争史 1952年-1972年》书中的记录,我们就能看到政治史册的荒谬绝伦:1959年大选前的1958年10月1日,就有109人在全国大逮捕被扣。

法令含混不清无孔不入

不仅如此,再益也对《官方机密法令》颇有微词。他引述了国防部购置潜水艇和直升机之不当。但是,奉OSA之名,再益说:我们一概一无所知,因为这些都是秘密。

总之,这两条以SA结尾的法律,都是含糊其辞的。至为不幸的是,一旦检阅了历史的档案,我们必然可以轻易感受含混不清的无孔不入:囚者有之,伤者有之,异常有之,自杀有之,死者有之,遇害亦有之;乃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一而足。

这世界没有东西不会过期

幸或不幸,眼前似乎只有再益愿意坚守底线,尽管有好几个部长和前部长也开始这么想:ISA就像《重庆森林》那罐5月1号到期的凤梨罐头。我仿佛听到他们联同再益很王家卫那样合唱一段寂寞的独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90039

分类题材: 新马政经_gpsgmy, 历史_history

《新加坡文献馆》

陈仁贵 挑战官方历史

09/10/11

作者/来源:曾薛霏(27-8-2011) 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

新加坡政治工作者陈仁贵一生忠于自己的政治斗争,生命早期曾直接参政,晚年则从事历史书写,提供官方以外版本的历史。他也是首个打破沉默的政治犯,促使更多政治犯说出他们在狱中的经历,他的谦卑和信念启发了许多人;其女儿陈美云说,他为家人留下了很宝贵的遗产,并以自己是其女儿感到骄傲。

陈美云表示,其父亲陈仁贵一生忠于自己,并为自己的信念站稳立场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热爱家人的父亲和丈夫。

她说自己一直记得三兄弟姐妹小时候坐在父亲的大腿上,听他说故事的事,并学习到热爱阅读和书本。

陈美云也念出父亲的诗《忠于自己》:“不要听其他人说什么/若你认识我/相信我的生命,我的文字/相信/我一直信任我的朋友/珍惜我的家庭/更重要的是/忠于自己。”

她表示,自己以身为其女儿感到骄傲,并将一直怀念他。

挑战官方历史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类对抗权力的艰苦奋斗,就是记忆对抗遗忘的挣扎。”

于6月14日逝世的新加坡政治工作者陈仁贵晚年时虽已失明,但仍孜孜编撰书写有关马新历史的书籍,其中《华惹时代风云》(Fajar Generation)、《情系五一三》以挑战官方的历史版本。

人民公正党资深领袖赛胡先阿里(Syed Husin Ali,右图)表示,陈仁贵的书写可分成两种——历史补遗以及文学创作,但是这两种文体都离不开政治,足见政治与陈仁贵的生命是无法割舍的。

在《彗星划过》、《华惹时代风云》和《情系五一三》中,陈仁贵尝试为历史铺下一条新道路。

他认为,陈仁贵的一些诗歌,虽然撰写的是家庭,且表达出其对家人的情感,但是,他的一些诗也是非常政治化的。

“我们发现他的诗歌与政治有关。易言之,我们可以说,陈仁贵与作品,陈仁贵与政治、陈仁贵的生活都与政治有关,他希望看到真正的马来西亚,而不是现在虚假的一个马来西亚,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一份子。”

虽然他不是主要的政治领袖,但是他会一直留在别人心中,因为他不断去实践,以便在文学上和另类历史上,看到另一个马来西亚。

赛胡先阿里今天在隆雪华堂谢福年礼堂举办的“陈仁贵同志追悼会”中如是表示。

今天,大约150名老友们出席了这场追悼会,甚至有老友从泰国和新加坡远道而来,共庆祝陈仁贵精彩丰沛的一生。

陈仁贵选择了崎岖的道路

陈仁贵的好友许赓猷虽未克出席,但是由代表宣读了其谈话,并指陈仁贵在处于十字路口时,他放弃了光明的前程,而选择了崎岖的道路。

陈仁贵于1960年代投身职工运动。他的亲密战友包括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期新加坡社阵领袖林清祥先生,和1963年被捕坐牢长达19年的《马来前锋报》编辑赛扎哈里(Said Zahari)。林清祥差一点就成为新加坡的总理。

青年时代的陈仁贵,血气方刚,毅然投身反殖民主义运动的洪流。在1963年新加坡议会选举中,24岁的他代表社阵,在甘榜哥南选区对垒人民行动党(PAP)的拉惹勒南(S.Rajaratnam)。他以220张选票落选。

同年10月,他因为领导大罢工,抗议政府吊销职工会注册,在《内安法令》下遭逮捕,被关了三年。

1966年恢复自由后,他负笈英国攻读法律,学成归来后开办了一所律师楼。1977年,他再度被捕,被三个月。政府指他牵涉社会主义国际驱逐人民行动党的运动。

陈仁贵的信念从不动摇。在人民行动党炮制的白色恐怖笼罩下,他不顾个人安危,不断与前政治犯交往,包括从未谋面的马来西亚 “老友”,协助他们回返社会并与老友们团聚。他疏财仗义,慷慨解囊,帮助那些急需援手的老友和同志。

首个打破沉默的政治犯

2006年2月26日,陈仁贵在新加坡的一个“拘留-写作-疗伤”的公开论坛上,与前拘留者费南德斯(Michael Fernandez)打破沉默,毫不隐瞒地公开他们在扣留营中的遭遇。

这次论坛深具意义是因为是政治拘留者第一次公开向公众剖白心迹,鼓舞了许多前政治拘留者敢于站出来公开遭遇,暴露拘留营内的酷刑。这些真相,都被排除在正史门外。

陈仁贵好友傅树介表示,他们打破沉默后,人民行动党政府警告他们,前扣留犯不能重新撰写历史,“但是堤防已被冲破。恐惧也平息了。互联网让大家可以接触到印刷媒体没有报道新闻和看法,还有问题和疑惑。前扣留者开始发声,并撰写他们的经验,以及他们面对的虐待。”

有鉴于此,人民开始渴望得到真相,并开始质疑新加坡版本的历史。

他认为,陈仁贵打开了一道水闸,今年的新加坡大选见证了人民渴求真相、透明度和自由辩论的决心,在这点上陈仁贵为新加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度过了他想要的生活。

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陈凯希表示,陈仁贵成功将马新两地的左翼朋友联系在一起,并认为陈仁贵的著作对马新年轻一代和左翼人士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林清祥和他的时代》、《情系513》的出版令马新历史的一浮在人民的心中,还原历史的真相,其意义十分重大。

他也形容陈仁贵为“完美的政治工作者”,而其大智无私、大勇不惧的精神值得学习。

分类题材: 人物_biogphy , 政治_politics

《新加坡文献馆》

萧添寿陈凤霞吁废除内安法令

10/10/11

作者/来源: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

流亡海外的前新加坡政治扣留者萧添寿(Francis Seow)与陈凤霞呼吁新加坡政府废除该国的内安法令。这是两人首次在公开场合与新加坡公众交流时作出呼吁。

根据新加坡亚洲新闻台(Channel NewsAsia )报道,萧添寿和陈凤霞于昨天在新加坡的公共论坛上如是呼吁。两人目前流亡新加坡海外,是以skype网络通讯的方式,在论坛上发言。该论坛是由民主党主办,约有150人参与。

报道称,这是两人首次公开与新加坡公众交流。萧添寿在1988年遭援引内安法令扣留,被新加坡政府指控收取美国的基金,以在新加坡强化国会在野势力。

萧添寿最重要的著作是《李光耀囚禁的异议犯》(To Catch A Tartar: A Dissident in Lee Kuan Yew’s Prison),该书叙述自己与其他新加坡异议分子被扣的案件。

萧添寿现年83岁,居住在美国,仍然关心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时事。他被新加坡政府以逃税犯名义通缉。萧添寿认为,新加坡应该仿效马来西亚政府废除内安法令,并指该国已经有足够的法律维护公共秩序。

陈凤霞则是在1987年遭援引内安法令扣留,被指为是“马克思主义阴谋”的成员。他也呼吁撤销内法令,并且不应以更严苛的法律取代之。

萧添寿和陈凤霞都表明希望回到新加坡。萧添寿仍是新加坡公民,但陈凤霞在2003年已放弃新加坡公民籍。

新加坡内政部已经拒绝废除内安法令,并指该法“仍切合时宜,且是保护国家安全的最后手段”

早前,陈凤霞等新加坡16名前政治扣留者欢迎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宣布将废除《内安法令)和《紧急法令》,并呼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向纳吉看齐,废除新加坡的内安法令。

分类题材: 政治_politics , 政府制度_policy

《新加坡文献馆》

林福寿 道歉比赔偿更重要

09/10/11

作者/来源 郑靖豫联合早报(2011-04-22)www.actimes.com.au

《新加坡编年史》诽谤案 林福寿与答辩人和解

前政治犯林福寿医生因最近一则有关他在拘留期间的不实报道,一再受到诽谤。

前社会主义阵线(简称社阵)中委林福寿医生(80岁)在1963年的大逮捕中,被政府援引内部安全法令拘留了近20年。《海峡时报》和《星州日报》(《星州日报》与《南洋商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合并为《联合早报》)在1965年11月,报道林福寿医生和一批支持者跟当时同党的领袖林清祥及其支持者在樟宜监狱里打斗。

不过,林福寿医生和好友林清祥异口同声否认此事。林福寿医生过后起诉这两家报馆诽谤,并于隔年在后者道歉和赔偿后与它们和解。

林清祥也对这两家报馆展开同样的法律行动,也获得它们的道歉和赔偿。

不料,事隔40多年,《1959-2009:新加坡编年史——50年的头条新闻》(1959-2009: Chronicle of Singapore – Fifty Years of Headline News)在第77页中收录了上述不实的著述,以“Lim Chin Siong hurt in prison fight”(林清祥在监狱打斗中受伤)为题。

同样的,林福寿医生为了捍卫名誉,起诉这本编年史的主编林廷龙(73岁)和出版商Editions Didier Millet等四个答辩人诽谤。

昨天,林福寿医生与出版商和林廷龙庭外和解。这两个答辩人同意公开道歉、作出赔偿,以及承诺在日后面市的版本中不再重复这则文章。出版商也已收回市面上未出售的编年史。

林福寿医生受访时透露,出版商为这个错误负责。他相信它并没有恶意,也真诚道歉。

尽管不肯透露赔偿数额,但林福寿医生证实款额比当年《星州日报》赔偿他的7000元数目来得高。

在入禀地庭的索偿书中,林福寿医生要求加重性赔偿(aggravated damages)。虽然他没提出确切的索偿额,可是入禀地庭的官司,索偿额介于6万元至25万元。

道歉比赔偿更重要

林福寿医生说:“对我来说,他们的道歉比赔偿更重要。我不是那种把别人告到破产的人。”

他重申报道的不实,并指出他和林清祥当时被关在不同的地方,完全见不到对方,更不用说谈话。提到他再次为这起不实事件而诉诸法律,他解释说:“为了历史记录(准确性)的意义,我必须起诉他们,揭发这是一则谎言,否则大家会以为这是真的。”

林福寿医生感谢林清祥的弟弟林清如通知他,编年史有这么一段与他有关的不实报道。在本月满74岁的林清如告诉本报,可惜的是他已故的二哥无法像林福寿医生一样,向出版商和主编讨回公道。

遭受诽谤者通常以他的名誉受损,让他受到伤害、感到痛苦和难堪为由,起诉中伤他的对方。由于死者不会受到这样的伤害,所以不能要求赔偿。

不过,林清如说:“死人更应该得到尊重。虽然他不在了,但还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

新加坡编年史是曾担任《海峡时报》总编辑的林廷龙在编辑时以新闻报道为基础,以新闻工作者的角度记录过去50年所发生的2270起重大和有意义的新闻事件。这本书在2009年出版,去年再版。

分类题材: 人物_biogphy , 政治_politics

《新加坡文献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