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近海地震及其它
3月11日日本东北近海发生地震后,有些国人在具体灾情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仅凭着一些电视报道就急吼吼地大声赞颂日本的房屋如何如何“坚固”、人员伤亡如何如何“轻微”(其实截止到目前,仅就那些自相矛盾的数字报道,地震和海啸造成的人员死亡至少也在一千五、六百人以上,无法确认的失踪者数以万计),以此影射和“反衬”中国社会、民众、国家乃至民族的“不行”。在此我不想理论这些人如此言行的思维和心态,只是想从地震基本常识方面与他们探讨一番。
我不是地震专家,但上网搜一下,也能知道一些有关地震的基本常识。比如:
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确定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越大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根据上引有关地震的基本常识,不妨试着分析比较一下此次日本东北近海地震与汶川、唐山地震的几个基本要素。
西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近海地震,震级先说是8.8级,后又改为9.0级,震源深度为24公里,震中在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我们在电视报道里看到的损失较大的仙台的震中距为180公里,地铁停开交通堵塞的东京的震中距为400多公里。
西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级为8.0级,震源深度为14公里,震中在北纬30.9度东经103.3度,除了位于震中心的汶川外,都江堰的震中距为21公里,成都的震中距为75公里,重庆的震中距为300多公里。
西历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源深度为12公里,震中在北纬39.6度东经118.2度,除了位于震中的唐山市外,天津的震中距为118公里,北京的震中距为164公里。
从上述资料可知,此次日本东北近海地震的震级比汶川、唐山地震的震级都大,仅就地震时释放的破坏能量来讲,前者比后两者自然大了不少。
就震源深度而言,三次地震都属破坏力极强的浅源地震,但日本此次东北近海地震的震源深度比汶川和唐山两次地震深了十公里以上,而震源深度越小破坏力就越大。
在距震中的距离方面,此次日本东北近海地震时仙台和东京等日本城市都是处于近震区域,仙台损失巨大,东京也乱作一团。汶川地震时都江堰和成都处于地方震区域,都江堰损失很大,成都近郊也有不小损失,重庆处于近震区域,损失轻微。唐山地震时天津和北京都处于近震区域,都有一定损失,但总的来说不算大。相比较来说,仙台和东京的震中距都要大于当年都江堰、成都、天津和北京的震中距。
从震中位置来看,此次地震震中在海洋里,汶川、唐山地震的震中在陆地,这也是在评估地震影响时应考虑的不同因素。
另外,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应该远远比不上汶川和唐山,而其民众富裕程度和科学技术等条件则显然是偏处西南的汶川和当年的唐山所无法比肩的。
综合上述分析比较可以感觉到,至少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无法简单地类比出日本国的防震抗灾机制有什么更大的“优越性”,至少不能说汶川和唐山的损失就一定比此次日本东北近海地震时仙台、宫城、福岛等重灾区的损失大得不成比例。而从此次地震后海啸造成惊人损失和多个核电站发生泄漏等情况看,日本国政府的防灾反应有点儿迟钝,对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准备也不能说很周密。不过,这些基本上还是人类面对天灾时的应对层面上的问题,我不认为有必要上升到什么“制度”、“文明”甚至所谓“普世价值”等等虚无缥缈的观念“高地”上去。
当然,我不是说日本国的防震抗灾机制中就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了。就一般的可信的报道而言,我相信日本国在建筑物防震和民众防灾意识教育等方面确实有不少有益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和运用。我以为,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借鉴。
不过,从这次日本东北近海地震造成的灾难我们也应该明白,面对大自然的莫测威力,人类技术还只是有胜于无的,所以“人定胜天”固然不足为训,而某些人所鼓噪的近似于“普世价值一定胜天”的言论也是可笑的。至于有些中国人,他们迫不及待地借着此次日本近海地震大声颂扬日本国如何如何,甚至道貌岸然、声情并茂地煽情到似乎中国人不为此次天灾中受难的日本人痛哭流涕就是“没有人性”的地步,那可真是不可理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