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规律与政策设计思想的转变

火烧 2011-03-2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社会化网络时代创新规律变化及政策设计思想的转变,强调知识非稀缺性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颠覆,提出适应新环境的创新与政策方向。

1 引言

 

Web2.0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开始进入一个以支撑人与人关系的技术(Wiki、blog、标签、即时通讯、社会网等)为主导设计(Dominant Design[1])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人类不再仅仅只是简单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而是进一步依靠互联网建立和发展起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的新型社会关系形态——网络社会,由此我们称这样的时代为社会化网络时代。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到来,进一步颠覆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很多经济学理论假设和前提,以及建立在这些假设和前提基础上的各种政策设计理念,并孕育着新的创新规律与政策设计思想的重大转变。

工业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经济学假设就是资源是稀缺的。这个假设是西方经济学一切理论的根本来源,比如竞争的理论、生产函数的理论和成本的理论等都是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具有工业经济时代特征的各种法规和政策,比如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和打击盗版等。然而,这一假设却忽视了知识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所具有的非稀缺性特征。在工业经济时代,知识还没有表现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同时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粘性和隐性,也使得知识资源的流动性不够高而没有表现出非稀缺性。在这种情况下,以上理论和政策设计思想看上去似乎是有效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可以按照管理简单体力劳动者的方式来管理创新型脑力劳动者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这一切伴随互联网的诞生,而得以加速。互联网使得知识的传递速度得到空前提高,这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递上,也通过社会化网络时代特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协作模式,使具有粘性和隐性的知识也被加速传递。与此同时,“知识沿时间空间的互补性[2]”也决定了这样的传递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导致新知识诞生和新价值创造的过程。于是,在社会化网络时代,知识不仅仅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而且成为一种不再表现为稀缺性的资源。

当资源具有稀缺性这一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化网络阶段不再有效时,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和政策设计思想,也就开始失效[3]。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所看到的那样,打击盗版无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反而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障碍,而实施末位淘汰制的知识型组织,也在不断地面临危机(如华为连续8年所处的危机状态)。规律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的发展呼唤对创新规律的重新认识和政策设计思想的变革。

本文将在详细分析社会化网络时代创新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工业社会政策设计思想的弊端,提出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规律的政策设计思想新取向(基本原则)。

 

2 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原理和规律

  

探讨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原理和规律,并不仅仅是为了发展高科技(虽然它也是创新的一部),更重要的是为了知道如何对今天政府的新政策或措施提出如下问题:“它是否能推进社会的创新能力?它是否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的灵活性?它是否会干涉或惩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4]

 

2.1 基本原理——创新过程中的网络效应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网络效应(Network Externalities[5]),网络效应这个概念源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即联网的机器产生的总效能等于它们不联网时总效能的平方。比如,假设单台电脑的效能为1,则不联网的n台电脑总效能为n×1=n,但是一旦联网,这些电脑各自都将拥有网上所有电脑效能的总和n,这样一来,n台联网电脑的总效能就是n×n=n2。推而广之,一切具有类似网络特征的事物都会表现出网络效应,即随着网络中参与单位数量的增加,该网络的总体价值将以更快的速度增加[6]

 

2.2 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规律

网络效应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活动出现一些新规律,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列出最基本的五条加以说明。

首先,假如把网络中的电脑换成具有创新性的人,那么根据网络效应,由此构成的合作性网络创新群体,将会表现出比他们在不合作状态下强很多的创新潜力,由此可以推出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第一条创新规律:“网络创新群体通过合作创造的价值会远远大于其不合作所创造的价值”(定律1)。以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发展为例,合作性的开发使得今天许多刚成立的公司正在利用Linux、Apache、MySQL等开放源商业应用和服务组成庞大的、生机勃勃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些开放源的企业应用软件正在带来企业生产率的变革,特别是促进着那些无法独立开发这些软件的中小企业的复兴。

在网络社群中网络效应往往是以“思想裂变”的形式来表现的。以BBS为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论在娱乐性版面,还是在学术性很强的版面,人们都可以在一种轻松的挖坑和灌水状态中,获得创新的乐趣。“挖一个好坑”(创建一个具有创意的话题)往往会引来无数的“灌水”(回应),灌水者会因该话题的启发而提出新的创意,这种创意又会反过来启发挖坑者们,从而引发“新坑”(新话题)和更多的灌水接连不断甚至无穷无尽地出现,这就像原子核裂变一样,极大地触发了人们创新思想的涌现。这就揭示了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第二条创新规律:“新观点会引发网络社群的思想裂变”(定律2)。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化群体中因提出新观点而引起思想裂变后形成的新思想是基于集体智慧的,是包括原创者本人在内的网络群体共同修改和完善而成的,因此根据定律1可以知道这是一种比原思想更完美和更有价值的集体智慧,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出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第三条创新规律:“在合作性网络社群中与人分享自己的新观点会获得更有价值的智慧回报”(定律3)。以WIKI(维基百科)为例,当创建者提出一个新词条或新理论的解释时,其它的网民可以对其真实性提出评价、质疑和完善的意见,并在组织者的协调下,形成更加准确和完善的内容。

由于社会化网络不是封闭的,是全球联网的,所以根据定律2,在一个网络社群中提出新观点有可能通过促发“思想裂变”而对全世界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就像蝴蝶效应那样。此外,新观点首先影响的是网民,但网民同时也是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个人,所以网络社群中的新观点不仅会借助网络传遍和影响全世界,也会从网络社会传递并影响到现实社会。进一步讲,创新过程的网络效应也并不一定要依赖互联网才能形成,在现实社会中,只要具备网络社群那样高强度的对等沟通模式,非互联网的群体也同样能产生网络效应,所以基于社会化网络的创新行为模式同样也会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带有群体性特征的创新行为模式。以中国新兴社会化网络群体为例:在2008年,中国网民利用论坛等互动媒体的方式,针对一系列反华事件,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呼声,而少数网民更是利用网络,在现实社会中创造性地发起了抵制西方媒体的示威行动,并实际地影响和改变了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由此可以得出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第四条创新规律:“网络社群的创新行为可以带来全球性和现实性的影响力”(定律4)。

尽管在定律4的影响下,现实社群的创新活动也可能会出现网络效应,但是依然达不到社会化网络团队那样的创新效果,原因就在于社会化网络所独有的匿名对证制,它包括匿名发言机制和相互举证机制。匿名发言机制的原理在于:“匿名不一定保证说真话,但匿名却比实名更能保护说真话的人”,在一个典型的网络社群中,大多数成员之间身份是相互保密的,匿名发言机制可以保证成员真正实现无拘无束地发言,从而使创新思想得到最彻底的解放;而对新观点的验证,则是在匿名方式下,通过不留情面的相互举证,来使真理越辨越明的,只有被大多数匿名网众最终认可的真理才是最经得起考验的真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第五条创新规律:“匿名对证制比实名认证制更吸引人讲真话”(定律5)。

 

3 工业经济时代政策设计思想体系面临的挑战

 

虽然这里只总结出五条最基本的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规律,但是这些规律足以对工业经济时代以来的政策设计思想体系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和挑战,并值得广大决策者们予以高度的重视。以下仅从政策设计模式、设计理念和政策选择等三个重要方面加以说明。  

 

3.1 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模式正面临广大网民对等参与政策设计要求的挑战

在传统工业经济社会,政策的设计通常是金字塔上的几个决策者召集为数不多的几个专家学者制订的,即使是征求意见,也是在接近金字塔顶端的少数“民意代表”中征求的。这样的政策设计体制,为本位主义者提供了谋取不当得利的土壤。部门利益集团通过收买政策设计者与决策者,可以合理合法地掠夺并损害大众利益。这种基于本位主义的政策设计问题,在工业经济时代从来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网民群众雪亮的眼睛下,今天的本位主义者们将再也无处可循。根据定律2“新观点会引发网络社群的思想裂变”,尤其是对那些影响他们切身利益的新政策,网络社会一定会进行裂变式反馈,并提出对等参与政策设计的要求。此外,根据定律4“网络社群中的创新活动可以带来全球性和现实性的影响力”,网民对于政策的设计、制订和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本位主义的质疑,也会通过社会化网络转变成影响国家的现实压力,比如汶川地震中对救灾款使用政策的监督,就是一种在网络民意推动下防止本位主义者滥用政策设计权的一种有效约束力。如果本位主义者们无视这样的压力,就将遭到惩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带有本位主义倾向的新政策一出台就招到大多数网民的痛骂,甚至引发现实社会中的动乱(比如韩国的进口牛肉事件)。

 

3.2 基于竞争的政策设计观念正遭受基于合作的政策设计观念冲击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在资源是稀缺的前提下,政策设计是以强化竞争为导向的,因为竞争是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学者们所认为的解决资源稀缺问题的有效制度安排,所以,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政策就受到了工业经济社会各类组织的领导和学者们的推崇与青睐。

然而,定律1告诉我们“网络创新群体通过合作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其不合作(如竞争引起的不合作)所创造的价值”,这一点通过GOOGLE与华为这两家均以设计为价值创造核心环节的知识型企业的对比可以看到:进入社会化网络时代管理模式的GOOGLE正在经营中变得越来越轻松,由于按照以人为本,加强内部合作的理念进行小团队管理,员工仅5000人的GOOGLE一个季度所创造的价值,就超过了员工5万人的华为一年所创造的价值(华为2005年利润6.81亿美元,在同期4月到6月底的第二财季里,GOOGLE公司获净利7.21亿美元,同比增长77%[7])。而依然按照工业经济时代的竞争理念实施末位淘汰的华为,则总是“在繁荣中看到危机” ,与危机相对应的还有员工非正常死亡速度的提高,并即将“迎来第三个冬天” ,这是在社会化网络时代,公司不按规律办事的必然结果。

 

3.3 以“保护和控制”为主导的政策手段正违背“开放和自由”的生产力发展要求

工业经济时代的政策是为生产资料专有化服务的,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国家专有,资本主义国家强调私人专有,所以对生产资料的保护和控制成为政策手段的主要选择。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将知识作为生产资料加以保护和控制,也自然成为工业经济时代政策手段的一种重要选择,比如打击盗版、网络论坛实名制等。然而,打击盗版从来没有真正成为实现知识产权收益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在社会化网络时代更是如此,根据定律3以及开源的成功实践表明,开放可以带来比保护更大的价值。而作为一种希望人们说真话的网络舆论控制手段,网络论坛实名制也是失效的,因为它既不能保证实名者说的一定是真话(比如用实名拍马屁的人),更不能为那些针对敏感性话题说真话的实名者提供保护,结果想说真话的人只能在定律5的作用下,选择转向匿名制的自由网络论坛进行发言,反而让实名制论坛的管理者们彻底失去了对这些自由言论的控制和引导。

 

4 社会化网络时代政策设计思想的新取向

   

工业经济时代政策设计思想所面临的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按照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规律重新反思和改造现有的政策设计思想。根据前面的分析,我提出了关于社会化网络时代政策设计思想的三个新取向如下:

 

4.1 建立面向网民对等参与的阳光政策设计新模式

新的政策体制应该以清除本位主义影响,打造经得起网络群众检验的阳光政策为目的。因此除了在政策设计过程中增加网民对等参与的必要程序外,还应该在考虑政策执行后果时,充分考虑网络社会的现实影响力,让政策设计的最终效果经得起网络舆论的考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针对“不当得利”问题,对所设计的政策进行反复的科学分析和评价,努力实现政策设计中“不当得利”的最小化,只有在不当得利最小化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政策才能最终获得绝大多数网民的支持和拥护。

 

4.2 以促进合作的观念取代强化竞争的观念建立“和谐”的政策设计原则与方法

合作的观念基于社会成员间目标的互补与共赢,竞争的观念基于社会成员间目标的相似与零和博弈,所以合作的观念往往导致和谐,竞争的观念往往导致冲突。社会化网络时代的本质是合作的时代,因此也是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一致的时代,需要建立“和谐”的政策设计原则与方法,即以减少冲突性的政策后果为原则,按照次帕累托最优的方法,促进人与人、组织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减少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特别是减少那种具有零和博弈性质的竞争关系(如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关系)。

  

4.3 按照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规律选择正确的政策手段以促进开放与自由

按照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规律促进开放与自由,并非简单地放弃和否认“保护与控制”作为政策手段的作用,而是强调懂得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情况下不使用,如何使用,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手段。对政府而言,正确的政策手段应该是在不破坏社会和谐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促进网络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尽可能地增加网民的自由度。对企事业单位而言,正确的政策手段则应该是在不损害单位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使经营管理活动尽可能地适应“开放与自由”的当代生产力发展要求。

 

5 总结

 

创新活动中的网络效应使得社会化网络时代展现出独有的创新规律,本文归纳的五条是:

定律1:网络创新群体通过合作创造的价值会远远大于其不合作所创造的价值

定律2:新观点会引发网络社群的思想裂变

定律3:在合作性网络社群中与人分享自己的新观点会获得更有价值的智慧回报

定律4:网络社群中的创新活动可以带来全球性和现实性的影响力

定律5:匿名对证制比实名认证制更吸引人讲真话

这些规律对工业经济时代以来的政策设计模式、观念和政策手段的选择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适应社会化网络时代政策设计的三个新取向:

在设计模式上,建立面向网民对等参与的阳光政策设计新模式

在设计观念上,以促进合作的观念取代强化竞争的观念建立“和谐”的政策设计原则与方法

在手段选择上,按照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规律选择正确的政策手段以促进开放与自由

关于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规律与政策设计思想转变的研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新学问,本文仅在于提供一把开启研究之门的钥匙。此外必须注意的是,这种研究不仅适用于政府宏观政策及政策设计体系的改革,也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等微观层面的管理政策及经营思路的调整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Schilling M A.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 Irwin: McGraw-Hill, 2004.

[2]      Wang Dingding. Complementarity of knowledge on the time and space with related economics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997, 6:70-78.(in Chinese)

[3]      Toffler A,Toffler H. Revolutionary Wealth [M]. New York: Knopf,2006.

[4]      Drucker Peter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M].Being: China Machine Press, 2007. (in Chinese)

[5]      Shy O. The economics of network industrie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6]      Laudon J P,Laudon K 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ing the Digital Firms, 10/E [M]. Prentice Hall,2007.

[7]      Jerry: Huawei’s annual profit is even less than Google’s in a quarter [EB/OL]. http://www.cnblogs.com/didasoft/archive/2006/07/24/458271.html, 2006-07-24. (in Chinese)



  *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规律与政策环境研究”(项目批准号:08XSH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发表在双核心刊物《前沿》2009年第六期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