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谁的中国?

火烧 2006-04-20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沃尔玛拒绝组建工会,引发劳资矛盾,低薪策略成关键因素。文章探讨其背后原因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揭示外企在中国的用工现状与挑战。

沃尔玛再度拒中国建工会:低薪增募15万员工

| 消息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中国产经新闻报导/中国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总)将进一步推进在外企组建工会的比例,争取今年年底之前在全国60%以上的外资企业建立工会组织,2007年年底之前达到80%的组建目标,被全国总工会圈定为“重点攻坚对象”的沃尔玛4月18日再度拒绝建立工会。

与此同时,沃尔玛宣布未来5年内将增募15万名员工,这个数字是其目前中国雇员数字的5倍。这意味着沃尔玛将在中国陷入更大的劳资矛盾的旋涡中。但人们充满疑问的是,沃尔玛为什么敢冒违法之大不韪,在中国拒建工会呢?

低薪增募的消息刚刚公布,媒体就推出一份《沃尔玛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意在揭示沃尔玛在华底细。针对这份结果无法掌控的数据调研,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主任高静婉言拒绝了。但沃尔玛的拒绝更多的是暗示了这次调查的价值所在──“我们要知道企业的真相!”

记者抽取一张对沃尔玛员工的调查表,一位25岁的理货员对沃尔玛采用低成本的战略从而导致大量使用低薪的临时工入几乎占到总员工的一半颇有微词。月平均工资500元,每天10小时的工作中,要不停地搬运、整理商品货架,早班6点多就要打卡上班,晚班要上到晚上12点,还有夜班理货的是上通宵的。但他对外企员工权益的劳动保护法规一点也不了解,不知道沃尔玛有没有工会。

答案其实很简单:沃尔玛的低成本策略是它不组建工会的根本原因。美国管理咨询及风险公司总裁彼得·柯汉说:“为了增加全球市场份额,沃尔玛总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出售产品,而在维持最低价时依旧能够获利,这样,沃尔玛必须使成本最低。产品购买价和员工工资福利是沃尔玛成本中最大的两块。”

从2000年起开始关注沃尔玛组建工会的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二处王英副处长介绍说,按照中国的规定,工会会费不是由职工承担的,而是由跨国公司支付,占每月全部员工工资总额的2%。由工会组织管理,其中60%以福利形式发还职工,40%用于支持各级工会组织的工作,其中约5%上交全国总工会。同样是拿出钱来,是借助工会给员工高福利,还是以公司名义给员工低福利,沃尔玛自有选择。

一年半前,包括沃尔玛在内的大批外企长期不建工会却安然无恙的事件,曾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执法检查提及并反响强烈,当时全总召开新闻通气会,强烈要求“沃尔玛等拒建工会的跨国企业遵守中国法律规定,尽快组建工会”。

全总基层组织部副部长杨洪林公开表示,将采取五大督促措施,一是全总将采取“上下配合,各地联动”的方式,对包括沃尔玛等“钉子户”的各地企业进行集中说服教育;二是全总将与商务部外资司合作,审批外商项目时,对不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严格把关;三是各地工会组织将与劳动部门配合,加强执法力度;四是与全国工商联、全国政协合作,加强监督;五是借助中组部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的党组织的力量,通过党建促进工会建设。

可一年半后,沃尔玛至今非但无一分店成立工会,更在拒建工会中计划了未来5年内在中国再聘15万人,达到目前的5倍。这让人不能不质疑,这一年半,全总对这个“钉子户”是如何抓的,是否做到全力出击,当初的强烈要求为何无明显效果,五大督促措施又是如何督促实施的?

至少短期内很难预测全总与沃尔玛关于工会的这场较劲会如何告终。但人们充满疑问的是,为什么职能部门在沃尔玛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也许这样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目前,沃尔玛在中国20个城市开设了58家店面,在华的总投资已超过16亿元人民币,创造了超过3万个就业机会,累计纳税逾14亿元人民币。

沃尔玛计划在今年新开15至20家分店,且不排除采用兼并的方式扩张,明年将再开设同等数量的店面。20年内,沃尔玛相信在中国的规模等同于美国。作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公民,沃尔玛自进入中国就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慈善公益活动,累计向慈善、公益团体捐献超过2000万元的物资。

同时,沃尔玛位于深圳的全球采购办公室从中国采购大量商品出口到沃尔玛在全球其他国家的商店。2005年,沃尔玛公司全年采购量达220亿美元之巨,比 2004年的180亿美元增长许多,占我国去年对美国出口额的13.5%。正是在这种强大的业务支持之下,沃尔玛才有了公然和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和底气。

因此,工会非但没有成为沃尔玛扩张的瓶颈,沃尔玛反而借扩张之举有了更大的筹码。在中国,工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不容置疑,沃尔玛坚持不建工会的作法应该是一个仅有的特例。

调查发现沃尔玛中国大量临时工工资每小时仅3元

(2006-3-21 14:28:42) 

--------------------------------------------------------------------------------

来源:新华社独家提供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距国公司被普遍认为是最大受益者。与此同时,另一场叫做“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却在NGO、政府和企业的联手推动下,在世界各国蔓延开来。同样,在这场运动中,正是跨国公司最先喊出了“要做最优秀公民”的口号,而且叫得最响亮。

  2月16日,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发布了《2006跨国公司中国报告》,该报告称,一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忽略社会责任,甚至违背社会责任理念和商业道德准则。此报告立即在全社会掀起巨大波澜。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到底如何?

  作为首先在国内推出《企业公民》专刊的媒体,本报继今年2月成功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常设性、公益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后,再次重磅推出新举措——与NGO、专业调查员、志愿者合作,对在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进行一次地毯式的调查。本次调查将掀起跨国公司的盖头,揭示这些在华企业社会责任的本来面目。

  本报记者 赵冠军 报道

  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障日。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6号写字楼。

  下午2时,一场关于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的分享会议,正在激烈的讨论中进行。参会者包括项目组成员——国际行动援助组织中国办公室、公益时报记者和香港乐施会负责人、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专家、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代表、“社区参与行动”代表、农家女代表、商道纵横网站代表等数十位专家学者。

  调查者:我们为什么要拿沃尔玛开刀?

  在项目开展之前,国际行动援助组织和公益时报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在调查进行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面对这个问题。项目分享会上,与会代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调查沃尔玛而不是其他的公司,难道沃尔玛的社会责任出了问题?”

  调查沃尔玛是求全责备吗?

  “不是。”公益时报常务副社长彭建梅明确表示,“在市场上有一个公认的原则,谁赚的钱越多,谁的责任就越大。我们之所以选择沃尔玛作为我们系列调查的第一个对象,真正的原因就是,作为全球零售业巨头的沃尔玛是一个超级航空母舰,在全球500强中多次坐第一把交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所以它的社会责任也应该是最大的。我们希望通过调查沃尔玛,来倡导更多的跨国公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在所在地的社会责任,以带动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沃尔玛的态度:拒绝调查

  在项目开展以前,公益时报记者曾就企业社会责任调查项目采访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主任高静,他明确表示拒绝,称沃尔玛不接受来自于任何方面的调查。

  根据已有的数据和报道,沃尔玛不仅是商业竞争中的佼佼者,在企业公民方面也频有动作。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目前在全球10个国家开设了超过5000家商场,雇员总数160多万,连续五年排名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榜首。1996年,沃尔玛开始进入中国,到2004年,沃尔玛在中国22个城市开设了47家商场,现有在华员工超过2.3万人。沃尔玛至今在华的总投资额达16亿元人民币,累计纳税逾14亿元人民币。

  作为巨型跨国企业,沃尔玛在全球对社会责任也极为重视,并在多个国家被评为“最受赞赏的企业”和“最适合工作的企业”之一。但是,不管在本土还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沃尔玛也多次因为社会责任的缺失而受到媒体的批评和大众的质疑。在中国,沃尔玛最近也因为拒绝建立工会、售卖转基因食品和农药超标蔬菜而受到批评。

  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的公共关系主任高静说,沃尔玛要一贯坚持其“专注于开好每一家店,服务好每一位顾客,始终为顾客提供优质平价、品种齐全的商品和友善的顾客服务”的宗旨。沃尔玛自进入中国就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慈善公益活动,8年多累计向慈善、公益团体捐献超过1974万元的物资。

  沃尔玛拒绝调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原因很简单,作为企业,不可能去做结果无法掌控的数据调研。”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主任高静认为,企业员工、消费者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心理是多方面的,如果调研结果对沃尔玛不利,势必将影响企业的声誉与发展态势,所以他们也不允许员工对外透露相关信息。

  沃尔玛的拒绝一方面预示了这场企业社会责任调查运动的坎坷命运,但是,更多的是暗示了本调查的价值所在——“我们要知道企业的真相!”

  3月15日的项目分享会并没有沃尔玛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场,因为这是一项真正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民间调研。

  相关利益群体:沃尔玛动了谁的奶酪?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数据和信息的采集非常艰难。其中,让调查者颇为惊讶的是,消费者、社区居民、供货商、本土零售商等大多认为本次调查是沃尔玛公司主导的调查。甚至有一些本土零售商坚决拒绝调查,理由是沃尔玛太强大了,不敢与它斗。他们的言语神情中充满了害怕和疏远。

  为什么本土零售商会害怕沃尔玛?

  调查的初步结论显示,作为一家国际巨型零售企业,沃尔玛进入中国之后,给中国消费者、社区居民、供应商、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以及作为竞争对手的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影响既包括沃尔玛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的购物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正面影响,还有它给很多相关利益团体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沃尔玛的强大竞争压力使得许多本土零售企业濒临倒闭,沃尔玛与消费者之间的消费纠纷不断,沃尔玛的开业给周边社区带来的环境问题等等。

  本土零售商的伤痛和阴影来自于残酷的、势力悬殊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本土零售商缺乏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相关商业政策的倾斜,这一点尤为需要中国政府的关注。

  跨国公司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在提供就业机会的背后,是否造成更大程度的工人失业?在创造高额利润的背后是否造成了更大的贫困群体的产生?在激烈的商业竞争背后,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存在?

  调查结果令人堪忧

  调研工作2月20日开展后,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北京、深圳、昆明等三地的沃尔玛公司对社区居民、员工、消费者、本土零售商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大量原始数据,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录音数据的统计整理,项目组有许多重要的发现。

  例如,沃尔玛中国员工普遍认可沃尔玛作为大型跨国企业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但是对它采用低成本的战略从而导致大量使用低薪的临时工(几乎占到总员工的一半)颇有微词;大多数沃尔玛员工对自己的工资水平普遍存在不满,认为获得的报酬与自己的高工作强度不相符,折算工资每小时只有3元左右。

  真正的交锋在后面

  参会NGO代表都表示,他们希望这次调研不要停留在调研活动本身,应该将调研结果公布给社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且开展一系列讨论。他们表示愿意参与到下一步工作当中去,体现出第三种声音对于社会发展的联合推动,否则,作为大型超市的沃尔玛,在国外可以对劳工问题非常关注,而到了国内,则频频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参会专家则认为,NGO与媒体的合作,并与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企业开展交锋,探索企业与社会的良心,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与企业商业竞争的关系,体现了媒体和NGO对公众利益的人性关怀。

  目前,有关沃尔玛系列调查项目刚刚拉开帷幕,随着NGO组织从各方面的参与,调查将逐步深入展开。沃尔玛社会责任调查的最终报告,不久将正式公开发布。届时,有关这个全球最大零售巨头沃尔玛的公益投入、劳工权益、社区责任、环保和利益相关者责任等,都将充分暴光在公众的视野之下。报告的出炉无疑将像一枚定时炸弹,引发一次全社会关于“巨型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热点讨论与眼球关注。

  链接:本次调查设计介绍

  通过专业调查人员、媒体记者和大学生志愿者,对北京、深圳、昆明等3个不同地域的沃尔玛超市和所在社区进行调查,了解其在中国的运作方式,同时了解其对入驻社区(辐射3-5公里)和该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更重要是对原有社区的本土零售商、社区商品提供厂商的影响,其次是了解沃尔玛消费者和其内部员工对沃尔玛的评价。而对与之相关的本土零售商的调查,则是本调查的点睛之笔,非常重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