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外资蜂拥来华抢民营油企壳资源 官员称不影响石油安全

火烧 2007-06-21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外资积极收购中国民营油企资产,因油源短缺导致民营油企生存困难。政府已介入协调,但两大集团对油源分配持抵触态度,引发政策调整讨论。

 

外资蜂拥来华抢民营油企壳资源 官员称不影响石油安全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日前独家披露的“国内民营油企酝酿打包卖外资”一事有了下文。记者昨日(19日)从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下称“中商石油”)会长赵友山处获悉,一家来自美国的石油公司已经和国内15家民营油企签订了意向性协议,拟斥资1000万美元“打包”收购后者的石油资产。

    无奈选择出售

    由于油源很难保证稳定,大部分民营油企生存艰难。
 
    “这是无奈的选择。再不卖,民营油企这些仅有的资产都会变成废铜烂铁。”赵友山告诉记者,只要还有生存的希望,民营油企并非不愿意在国内继续做下去。但现在看来,这种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他们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会出此下策。

    据他透露,目前有意向收购国内民营油企的外资石油公司不在少数,除了欧美的一些石油巨头外,更有来自新加坡、韩国、泰国的石油公司蜂拥而入,希望乘国内石油大局未定、而民营油企退意萌生之际“捞一把”。

    记者了解到,中商石油在今年5月写给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报告中曾这样形容:“(民营油企)‘捆绑’外卖已成燎原之势”。

    此外,中商石油还于上月将一份名为《关于全国民营石油流通企业因无成品油而生存困难、面临倒闭的紧急情况反映》上书国务院。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非中国民营油企首次“上书”。早在去年6月13日,中国三家地方石油商会与7家民营油企就曾联名上书商务部,恳请对目前油气流通领域准入政策进行调整。此后,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曾形成一份材料送交发改委,对民营油企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作了详细阐述。

    对此,政府也并非坐视不管。据赵友山透露,在他们不断写信上访反映情况后,有领导还专门批示要求予以解决。本月初,发改委曾召集两大集团、商务部外贸司、商改司、中商石油等汇聚北京召开协调会。在会上双方仍然分歧很大:民营油企只希望能拿到一点油源存活下去,而两大集团则极为抵触。

 
    “他们有人在这次协调会上宣称,把油源让给民营企业是国有资产流失。”赵友山颇为愤懑地说。

    “用不了多久,你在这个市场上将再也看不到民企了。尽管我们一直呼吁反对民企这么做,但现实是,不这么做更没有出路。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据我了解,目前有意向收购国内民营石油资产的外资企业都希望全资控股,未来市场上将只剩下它们和国有石油企业两大阵营。”他对此不无悲观。

    据他吐露,原本他自己的企业还能搞到一点油源,但自从他当上中商石油会长后,因为不断为民企呼吁,结果自己的油源也被掐断了。“再这样下去,我也只能选择‘打包’卖外资了。”

    不会影响石油安全

    但发改委一位官员认为,不必对这一趋势过分恐慌。“正如金融行业对外资放开一样,民营油企愿意‘打包’卖外资只是一种市场行为,不会对国家石油安全造成太大影响。”这位官员说。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怪象”,民营油企的生存困境问题由来已久,且伴随油价倒挂、批发收紧等情况的出现而愈演愈烈。

    上月,曾有一位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的前任高层向记者独家透露,上海、浙江、福建、山东、陕西等地有很多民营油企都在私下运作“打包”出售给外资油企,“打包”的目的是为了在和外资谈判时更有优势。当时他曾表示,最快再过个把月,谈判就会有结果。(记者 陈其珏)


看不到市场前景 部分民营油企酝酿打包卖外资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日前曾率先报道了“成品油企业本年度年检启动、民营油企面临生死大限”的消息。记者昨进一步从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一位前高层处获悉,由于看不到市场前景,国内部分民营油企已在筹划以“打包”方式出售给外资石油巨头。专家称,如果这一趋势蔓延的话,中国石油行业国资、民资、外资“三分天下”的格局可能演变为国资、外资“两强相争”,前者的竞争压力将显著加大。

    遵照WTO协议,中国石油市场自今年1月1日起已正式对外开放。但对数以千计的民营油企来说,预想中的黄金时代并未就此出现。由于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至今尚未理顺,加上《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并未触动巨头们的利益格局,这使得民企在市场上仍然郁郁不得志。以前不久商务部公布的今年首批8家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企业名单为例,只有1家民企的结果彰显了其被边缘化的现实。

    在上述背景下,不少民企选择断臂求生,如中国最大的车用润滑油生产商统一石化日前就被壳牌收编。而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今年以来一些民企更祭出了“打包出售”这一招。

    “据我所知,目前上海、浙江、福建、山东、陕西等地有很多民营油企都在私下运作‘打包’出售,出售的对象则是外资石油巨头。”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一位前高层向记者透露,这些民企有些拥有油库、有些拥有加油站、有些从事油品运输、有些则做“地炼”。如果分开来“卖”,可能每一家都卖不出好价钱;但如果“打包”在一起就等于占据了石油产业链的一小段,在和外资谈判时就很有优势。

    “目前各方仍在谈判过程中,参与谈判的外资巨头包括壳牌、BP、美孚等。最快再过个把月,谈判就会有结果。”这位高层说。

    记者随即从福州兴隆石化公司董事长腾风兴处证实,当地的确有几家民营油企在进行“捆绑出售”的运作。

    “前段时间汽油很紧张,这里的民营加油站经营都非常艰难,正好另一些做油品贸易的企业准备‘转行’,于是就萌发了‘捆绑出售’的想法。”腾风兴告诉记者,由于利润微薄,当地有不少民营油企都在考虑“转行”,也有的则先尝试把加油站租出去,期待以后“东山再起”。

    河南规模最大的民营油企之一中原石油董事长孙玉明则告诉记者,很多当地的民营老板去年起就抱着这样一个观念:宁可暂时停业,也不并给中石化或中石油。他们一直在期待WTO大限之后与外资联合。

    对此,BP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置可否。但他表示,中国能源多元化的关键在于市场主体多元化。而目前之所以出现这一趋势,可能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石油行业的门槛的确比较高,另一方面则由于市场开放需要一个过程。

    “这一现象证明中国民营油企中有一部分已做不下去了。伴随它们的退出,中国石油行业的格局将日渐从国资、民资、外资‘三分天下’演变为国资、外资‘两强相争’。从维护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这并非是好事。”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章琦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三分天下”的格局是一种健康的市场经济格局,而演变到“两强相争”的话就意味着市场经济在某一特定领域是失败的。一方面,这可能给外界留下中国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口实”;更危险的是:一旦当市场主体只剩下国资和外资时,前者的竞争压力将骤增。

    “这是因为外资无论在体制机制、资金实力还是在市场经验、服务意识上都超过我们的国企。当它们掌握了原本由民企拥有的市场资源后,对国企的竞争优势将显著增强。可以预见,一旦这个趋势蔓延开的话,国有石油巨头目前占据的绝对优势将不会永远保持,未来甚至可能丧失一部分主动权。中国的能源安全也可能因此受到威胁。”章琦最后说。(特约记者 陈其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