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天价的消费,谁来埋单?
|
|
|
2007年06月25日 09:24新京报
从前,领导人有特供,那是物质匮乏时代保障领导人日用消费的特别措施,后来,特供取消了,虽然不时有烟酒等名目的商品,打着“特供”的名义出来混事,但这种货色唬人的可能性更大。前不久爆出的“白皮烟”,就是一例。不过,专门生产、专向供应的特供取消了,但另外一种不是特供的特供却依然存在,而且兴旺发达。
京城里一向有几个特别贵的饭店,一顿饭动辄数千上万,甚至几万、十几万。如此价格,但门前一样车水马龙,里面杯盏交错。谁去消费?是特牛的商人请特牛的官人,还是特牛的官人请特牛的艺人,或者特牛的官商内部消费?我们不知道,反正知道这些地方,每天都有一顿吃掉一个中产之家的酒菜,在被消费掉。像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没夹住鸽子蛋后感慨的那样,一两银子掉在地下,连个声都没有就没了。
3000元一条(每条5包)的香烟,30元一根的香烟,只要一出厂,就脱销,有人托人买,有人起早排队买。买的人,肯定不会放在家里发霉,不管是送礼还是自己享受,总归消费掉了。
万元的酒席和千元的香烟,是否存在虚假利润,且不说它。理论上讲,只要是垄断资源的产品,商家价格定得再离谱,也没什么错。问题是,如此价格,居然有供不应求的态势,道理何在?天底下的牛人,才能消费得起这种天价,但牛人没有傻子。请客的和被请的,之所以如此阔绰,是因为实际埋单者,可能不是他们自己。
据记者调查,高价烟的购买者,十有八九,都是为了送人。送给谁?有权的人。为什么送?多半是为了以小博大,换取某些资源。吃饭更是如此,请的和被请的,心都不在山珍海味,其实各有怀抱,请吃,只是交易的开始,最后损失的,还是公共利益。
其实,天价的消费,背后肯定有价格虚高的成分,价格越高,水分越大。一根香烟,用什么样的烟丝能值30元?一顿饭,用什么样的原料,什么高级的大厨能值十几万?价格虚高,没有人打举报电话,还乐此不疲,是因为在现在的反腐字典里,吃请、送烟送酒,不算行贿。
有一段时间,送书本算行贿,有人造了半真半假的“金书”,踊跃来买的,都是为了送礼。价格高上去了,无论是酒菜,还是香烟,还是“金书”,别的不说,派头先有了。被送的人,即使麻木不仁,听说如此高价的玩意,也会多看一眼,很多时候,送礼不过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人家多看一眼了,下面的事就好办了。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