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为什么需要改造?
如果是大家的收入水平差不多,个人自愿选择什么样生活,从而产生了生活方式差异,它不会引起我的惶恐。比如:甲基本生活之外的钱用与旅行了,乙的用于兴趣爱好了,丙的用于探险了,丁的用于飚车了.......大家都不用为衣食住行发愁时,那么我学学李渔制个八珍面,没事纠一帮爱好传统戏的朋友唱上两句,再没事喝喝茶写写字,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不是了,我不为衣食住行发愁,很多人却发愁。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存的权利,我能生存而别人不能生存时,那就是我的不对了。因此,突然想到人们对《闲情偶寄》、《雅舍小品》等的批判不无道理,也想到这些书的流行,都是跟一定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
如果不是睁开眼看世界了,也许今天我依然沉浸在自我小康的快乐中。但突然有一天,我听到一位自小生活优越的近60岁的硕导,疑惑年轻的晚辈:“你们小时侯都没有奶妈的?”这一问,不亚于白痴的晋惠帝听说老百姓没馒头吃,问大臣:“他们为什么不去吃肉?”;又有一天,我听说了被称为“蚁族”的大学毕业生住的是3平方米的胶囊公寓”,吃的是方便面、烂白菜,逢年过节也不敢回家,因为没有路费。而无数的10年、20年前的知识分子,住着漂亮的别墅、豪华的私宅,手持百万(今天可能是千万)以上的储蓄在振臂高呼着保护私有财产。于是有一天,我们的宪法修改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更有一天,我听了一位富裕家庭出身、民国时的大学生、口口声声称自己是共产党员、今天做了半个世纪领导的老人的口述:“我之所以要读大学,就是希望以后自己的生活更好。我解放后抓住机会参军、入党,不瞒你说也是希望新中国了自己的日子更好,这没有错吧?”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建国之初,亲爱的毛泽东同志要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你不改造他,一向社会地位尊贵的知识分子,是不会自觉体恤白丁老百姓的,知识分子都有这种劣根性。
今天的知识分子,从我身边环顾,再推及遍布全国各地、同为知识分子的同学朋友,从我们具备“知识分子”的身份那天起,我就没听说谁是走出书斋,象当年费孝通先生那样做学问的。谁象当年的毛泽东、萧子升,走遍城镇、乡村的角角落落去深入了解老百姓真实生活后写文章的。也没听说谁不是为沽名钓誉、为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做学问或为民鼓与呼的。人天性的自私固然不可避免,但读了书后不能克制自私,反而利用读书可以谋身份地位为跳板,更加成全一己之私,我不知道要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