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鸿忠升官到周森锋晋职看湖北官员的能力和素质
由于笔者将于 2011年5月1日 在某组织担任为期5年的某职务,继续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服务。根据事先约定,为确保独立和公正,笔者不得在担任该职务期间发表任何个人书面性评论性文章,故此文将是笔者的最后一片文章。本文拟对中国大陆现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先生和即将赴异地交流提拔的新闻焦点人物周森锋先生的职业生涯的某些细节做出总结和反思,以点带面,来审视湖北官员的能力和素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实现湖北等中部省份崛起的战略目标。
第一,舆论关注李鸿忠和周森锋二位先生,起源于2010年“两会”期间,李先生怒摔记着采访笔和两年以来周先生涉嫌论文“剽窃”而继续晋升的现象。依笔者之见,时任湖北省长的李先生和曾经短暂担任宜城市长的周先生,至少应该给公众一个交代,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而且是纳税人养活的,分别代表着湖北全省和宜城市的形象。而不能让此事完全在公众的视线中消失,故意回避。公众不满意或者疑惑不解的地方是,李周二位先生在没有就“摔笔”和“涉剽”事件做任何解释和说明的情况下,居然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这究竟传递着什么信息和价值判断标准。从目前的情况看,“摔笔”和“涉剽”分别培养或促成了新的湖北省委书记和湖北省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这会使很多后来者以李周二人为榜样。当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尚需时日检验,历史老师也将忠实地记录这一切。但至少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看,在公众场合保持冷静和良好的形象,尊重他人智慧成果,独立完成学术著作,从个人角度看是是做人最基本要求,从公众角度看是展示湖北省各级官员素质和形象的基本标准和尺度。
第二,李周二位先生谈若就“摔笔”和“涉剽”事件及时向公众说明,一是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公众对此事的误解,更为重要的是,让公众知晓此类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但不会降低公众对李周二位能力和素质的认可,而且可以让公众了解作为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的情怀和特征的二位,会使公众更加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更加支持他们的工作。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李周二位先生因为各种原因在公众面前有些失态而“摔笔”,或者是因为毕业压力而“涉剽”等,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从这个角度看,李周二位先生都没有把握住最佳时机,向公众传播真实的信息,反而让公众越描越黑,争议不断。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最好的辟谣或释疑方式,就是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主动权,以真诚的态度向公众传播资讯。而且,公众的知情权是法定的权利,有权了解李周二人一公职身份行使权力的一切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三,从湖北省乃至全国的角度看,李周二位先生都可以称之为中高级官员,但从对“摔笔”和“涉剽”的处理方式来看,湖北省还是没有走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政模式,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中国大陆经济更加发达的京津沪渝和沿海其他省区的宣传手段和方式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北,以沉默甚至回避的方式来处理“摔笔”和“涉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作为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九省通衢”的湖北省,作为正在执行中部崛起战略的湖北省,就无法让人理解和支持了。湖北官员在信息传播、掌握舆论主导权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还急需提升。湖北完全可以向重庆、广东甚至是云南昆明的官员学习,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宣传介绍湖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新进展和成就。
第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有“摔笔”和“涉剽”事件的发生,但海内外公众也并没有因此而怀疑李周二位先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即使有上述事件的发生,二位先生的工作经历、能力和基本素质,还是比较适宜目前的职位的,因为获得次职位,一时二位本身的努力,而是上级组织部门的认可,也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信任和认可。没有人是完美的,任何人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犯错误,如果李周二位先生能就“摔笔”和“涉剽”事件以真诚的心态想公众予以说明和澄清,实事求是,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则二位先生本人和整个湖北省的形象将会在公众心中有极大的改变和提升。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李鸿忠先生和周森锋先生即使现在对公众做出说明,也为时不晚,这也是向国内公众甚至国际社会宣传李周二位本人尤其是正在执行中部崛起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大省湖北省及其各级官员素质和能力的好时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