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分家是资本家宗立成的悲剧
医药分家是资本家宗立成的悲剧
医改是“全国人民的悲剧”?
2010-03-05 来源: 海峡都市报(福州)
郭松民
“医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国人民的悲剧!我敢这么说,就不怕被人骂!”全国政协委员、青州尧王制药总经理宗立成近日刚抵达北京就爆出惊人之语。
(3月4日《扬子晚报》)在“看病贵”成新三座大山之一、民众对医改不无希望的背景下,宗先生此语,可谓石破天惊。他的理由何在呢?他说:“医药分家的医改太荒唐!医药分家之后,等于给药品流通增加中间环节,企业回笼资金更没保障,这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坦率说,“医药分家的医改”前景如何,患者负担是不是就能减轻,现在还真不好下结论,还有待检验。但这样表述,并不意味着笔者就支持宗先生的观点。道理很简单:宗先生炮轰医药分家的医改,并不是站在患者立场上,而是站在制药企业的立场上。
且看宗先生的抱怨:现在医改方案才出来,就有医药公司上门找他,“过去他们就老拖欠货款不付账,现在他们更牛了,直接开口要求以后延缓3个月付款!”原来如此。由于医院不再卖药,掌控销售渠道的医药公司就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制药企业的谈判地位也就相对弱化———这才是宗先生愤怒的真正原因!现在是一个利益博弈时代,作为药企老总的宗先生,为本集团的利益鼓与呼,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关键在于,他可以将制药企业的利益包装成“全国人民的利益”,把“药企的悲剧”说成是“全国人民的悲剧”,并且利用“两会”这样全国关注的平台大声说出来,但患者以及普通民众的声音又在哪里呢?文明社会里,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应该得到保障,如果个人无法承担此成本,就应该由国家兜底,所有的医改方案都应该以此为原则推进。至于利润是流向医院、药企还是医药公司,则是第二位的问题,千万不能主次颠倒,民众的利益被弱化,而制药、售药等集团利益却得到不恰当的张扬。
(本文来源:海峡都市报 )
医药不分家才是悲剧
2010年03月05日 长江商报
全国政协委员、青州尧王制药总经理宗立成认为,医药分家是悲剧,因为“医药分家之后,等于给药品流通增加了中间环节,企业回笼资金更没保障,这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3月4日《扬子晚报》)
其实,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公立医院以前要靠“药品加成”“自谋生路”,由此铸就了滋生大处方、高价药等弊端的“以药养医”模式,患者饱受高药价之苦,“看病贵”成为民生之累。而眼下的医改,最先“动刀”之处也就是“医药分家”,实行药品“零差率”和药价“三控”,解决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弊端。“医药分家”之后,患者起码可以减少之前医院15%的药品加成负担,对于患者而言,这是减负之举,何悲之有?
宗立成委员也说到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据报道,目前一种药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生产企业——总经销的大型医药公司——各大片区或者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院(药房)——消费者。每个环节都会“雁过拔毛”,层层加价。正如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院长冯世良所说,“最终药品在医院或药房的售价,是出厂价几倍或十几倍的,太正常不过了。”
在导致“看病贵”的因素中,由于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包括医院的15%的药品加成)造成的“药价虚高”是关键一环。因此,减少中间环节已迫在眉睫,而目前的医改举措,恰恰是在减少中间环节。比如基本药物制度,新医改方案就要求对基本药物实行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三统一”,旨在压缩药品生产厂家和医院之间层层中间环节的生存空间,避免其中的高额利润拉高药价。
比如早在2006年,宁夏就开始推行了药品“三统一”,后来成为了新医改方案基本药物制度设计的借鉴案例,被称为“宁夏模式”。就在宁夏推行药品“三统一”、一级基本药物目录出台的当年,药价的降价幅度就达48%,效果非常明显。可见,基本药物制度等医改举措如果成功,只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药价。
退一步讲,即便确如宗立成委员所言,医药分家会增加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让企业回笼资金更没保障,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但举凡改革,一举一动均涉及利益调整,而医改公益性方向的回归也就意味着,这是一场倾斜于大众利益的改革。期间,医药产业的调整乃至震荡几乎不可避免。
◇ 释均(广东广州 媒体人)
医改成功应是既得利益者的悲剧
令狐白 媒体人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青州尧王制药总经理宗立成刚抵达北京,就爆出惊人之语:“医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国人民的悲剧!”他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医改的核心“医药分家”从根本上就是荒唐的,不切实际。末了,宗立成还理直气壮地表示:我不怕被骂,我是全国政协委员,到北京来就是为全国人民说真话的。
听了这席话,不免对宗立成委员的胆量感到钦佩——他明明预见到了滔滔口水,还是把话说出来了。但是,有胆量,并不意味着有道理;说话声音大,并不代表气量足。稍加推敲,便知宗立成委员的一席话,有颇多漏洞,譬如,既然是为人民说真话,为何会预知被骂,人民感激你还来不及呢!看来他其实很心虚。
宗立成称“医药分家”很荒唐的理由,那才叫一个荒唐。他说,“医药分家之后,等于给药品流通增加了中间环节,企业回龙资金更没保障,这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原本由医院赚的钱还能用来改进医疗设备,今后这钱给医药公司赚去了,还会流回到老百姓口袋里吗?”两句话各有一个悖谬:一是,医药不分家的流通环节难道不多?对患者来讲,医院与医生,不算中间环节么?二是,医院乃公益事业,医疗设备的投入不能靠患者埋单,这种“以药养医”的事情,早已被定性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看过委员头衔后面的另两个头衔,我们其实应当理解宗立成的那些惊人之语——他不但是工商界的代言人,更是制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以,他此番该是为全国药厂“说真话”。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两会本来就是不同阶层利益博弈的场合,作为药商的宗立成也不例外。只是,他打着“为全国人民说真话”的旗帜,未免显得滑稽。
医药分家对缓解“看病贵”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大家所知,眼下“以药养医”、“开大处方”现象,推高了药价,早已成为众矢之的。同样药品医院卖得比药店贵,是推行医药分家的基础。所以,医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药分家的成功。但医药分家成功了,药厂的利益多少会受到影响——药品不再由医院销售,而改由药店销售,利润会因此下降,当然资金回笼也可能不那么顺畅。
这样来看,宗立成委员并非觉得医改成功了,会是全国人民的悲剧,而是担心成了“全国药厂的悲剧”。假如他真是这样想的,倒该算个悲剧了。其实,宗立成大可不必如此忧虑,医改成功乃人民之福,也不可能成为药厂悲剧。因为:医药分家后,并不是药厂的利润减少了,而是利润更合理了;资金回笼保障性差,也并非医改的错,而是商品流通环节不规范所致。哪个环节有漏洞,就去完善哪个环节,不能因为改革给自己带来了一些不便,就否定改革吧?当然,对于既得利益者来说,不利于自己的改革都会觉得是个悲剧。
张贵峰:医改若被利益集团裹挟才是悲剧
2010年03月05日 重庆时报
“医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国人民的悲剧!”全国政协委员、山东青州尧王制药总经理宗立成3日表示。他认为医改的核心“医药分家”从根本上就是荒唐的,不切实际。“医药分家之后,等于给药品流通增加了中间环节,企业回龙资金更没保障,这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我是全国政协委员,到北京来就是为全国人民说真话的。”(3月4日《扬子晚报》)
因为“医药分家”,便迁怒整个医改,进而认为“医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国人民的悲剧!”宗立成委员这一论证逻辑,无疑显得极为突兀。我们知道,新一轮医改实际是一个内容相当丰富、涉及范围极广的庞大方案,“医药分家”不过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宗立成委员却就此简单匆忙地否认医改的合理性,并以“悲剧”视之,显然过于偏颇。
当然,宗委员对“医药分家”畅所欲言地表达不满,也属于委员的正当话语权。但问题是,要让这样的质疑更有说服力,其论证起码还需要有“技术含量”支撑,否则怎能称为有建设性的提议建言?遗憾的是,纵观宗委员的发言,却实在难见多少“技术含量”。比如“企业回笼资金更没保障”,“过去他们(医药公司)就老拖欠货款不付账,现在牛起来了”等话语,就几乎完全站在药品企业的立场。而至于“医药分家”或“不分家”,对于患者意味着什么?医改基于“以药养医”、“看病贵”等现实,所推行的“医药分家”究竟对患者及医疗公益又有哪些损害?却未见详说。
可见,宗立成委员所谓的“真话”,充其量只是代表药品生产企业、利益集团的真话,而非“为全国人民说真话”。它更像是利益团体内部的私房话,而不是政协委员应有的公共话语。如此口无遮拦地“说真话”,情状一如同是全国政协委员的百步亭集团董事局主席茅永红所说的那句话一样:“本身没有买房能力,就不要来埋怨政府、社会和开发商”,“房价不能打下去,而且也打不下去”。
身为利益集团中人,为本集团说话、呐喊,这原本不奇怪。但是,如果这种话语无形中被包装成“为全国人民说真话”,进而成为左右、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力量,乃至事实上构成对后者的权利裹挟与绑架时,那才真是“全国人民的悲剧”——不止是医改的悲剧,也是其他民生公益改革的悲剧。
张贵峰(湖北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