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状态调查
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状态调查
当今教育界流行一句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多教师对类似这样的说法非常的反感。他们认为家长和社会对于教师和教育过高的期待导致教师过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一个老师举例说他班上有二位“钉子生”软硬不吃,油盐不浸,不是来读书的,是存心来捣乱的。为此,他也曾绞尽脑汁想办法,也曾请教学校所谓经验 丰富的 老师,但这些老师往往夸夸其读,说这说那其实根本就于事无补。情急之下,他突然想起孔夫子的一句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或许,孔夫子也碰过这种难以教化的学生,屡教不改,一筹莫展,于是,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见即便“有教无类”到孔夫子这样的境界也还有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然而,他不能从中得到些许精神安慰,因为这些学生每天都生龙活虎地出现在他的班上,他骂他们是害群之马,但是每天还得面对他们。不只是他要面对他们,全班同学无不受他们滋扰。学生告诉老师,老师汇报到政教处,但谁都拿不出好办法来。滋扰得厉害了,而且知道自己投告无门,很多同学自发组成小集体保护自己。班风由此日益恶化,人心由此日益涣散。遇到这种事情行政官员常拿那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指责老师的口实。所以教师通常回避这类话题,以免给自己制造负面形象,但他们人人心照不宣。孰不知领导的指责既有悖教育常识,也不 通 老师之情。教育既不是万能的,道德行为教育有更大的社会背景。家长,社会把责任一味推给老师。平常缺乏合作,很少有人愿意付出精力、付出爱心去关心学生、研究学生,出现问题他们就只是抱怨、责怪了。学校领导把课堂当车间一样,安排日常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常规。他们有最强烈的摘桃子的决心,可是却没有人愿意付出努力、愿意勤勉地去精心完成某一项具体的任务,纸上定出的目标用一支笔完成就可以向上面交差去了。
当今的校园是早已不是一方净土了。校园内的很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破坏力量。教育乱收费,近年来曝光频率不断加大,但对于净化教育领土来说显然力量过小。所谓乱收费必然乱发放,它很容易制造教师内部种种情绪对立。在体现小团体内部利益均沾的前提下,谁有能力化解其中所构成的种种矛盾对立。其次今日的教育界早已不是一个清水衙门。随着国家加大对于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校园内行政权利无疑沾上了强大的财产后盾,一所农村中学,国家投入的资金究竟有多少落入校长的口袋,或者成为校长送人情获取提拨的筹码。真正用于学校软硬件建设的资金,占到总体投入的百分之几。各个校长有自己把握的尺寸,无人能算出这一比例关系。在一个严重缺乏监督制衡的校园里,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没有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估。不满、不平、抑郁,影响整个校园的情绪。校领导上梁不正:大棒乱挥的行政权力,不透明的财务制度,这里天高皇帝远;教师耳闻目睹,产生种种情绪化的反应,人心如一盘散沙。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可想而知。校长是人上人,老师需要巴结校长才能获得学校里所应有的尊严和实惠。这种实惠以赏赐的方式随意安排,是校长威权意志的体现。它与奉献毫不搭架;与工作勤勉毫不搭架。与校长走得近的老师组建利益集团,学校食堂、学校商店以商业化的方式从学生那里赚取零花钱成为该集团利益的一部分。同时他们共同支配学校财产,学校财产成为该利益集团牟利的资本。一般的老师分不到这一杯羹,有些人把眼光盯向学生。校园内乱收费一部分涉及有组织的利益分配,一部分涉及个人的肆意妄为。
这样的校园背景下,老师的专业特长到底怎么体现?人们尊重老师是因为他们最了解学生,愿意与学生沟通;他们有丰富的心理理解能力和知识解释能力;他们细致、耐心、宽容。如果他们失去这些最富人情味的特征,那么老师将何以为师?在这样的校园背景下,很多老师平时根本就不会去钻研专业。你到校园里走一走,照本宣科的老师比比皆是;体罚学生的老师比比皆是。教英语的不会说英语,只把语法概念搬来搬去直到把学生搞糊为止,口语能力强的都去了外贸单位了。教语文的弄不清一篇文章真正的旨趣在哪里,只靠钻牛角尖的办法把好好的一篇文章切割得支离破碎直到把学生搞糊为止,真正懂文章的人早给别人挖走了。被别人挖走或者托关系跳槽成为众多教师孜孜以求的幸运。留在农村初中教育系统里的人有很多的不平,却已经很少抱负了,所谓教育理想那是比海市蜃楼还难得一见的梦境了。在别的业务部门里业务是他得以立足的砝码,而在学校里竟然还有人能抱着一鳞半爪陈旧的知识靠糊弄得以上下跳梁。因为校长是人上人,校长的荫庇可以使很多人获得位尊而闲的位置,这成为一部分老师的首选。其次那些照本宣科、肆意体罚学生的老师靠着逼迫学生进行重复而单调的考试训练提高学生的成绩。唯分数至上成为校园内业务评定唯一标准的时候,教育变成了一种工匠的行为。它简单、强度大、耗费体力。教育没有艺术,教育没有人心,教育的模式操作使它变成了一种低级工种。我曾听说,有些私立学校低薪聘用低学历人员进入该校,学校组织部分老老师进行“传帮带”,所谓“传帮带”就是要让他们理解一个观念:“分数是考出来的,分数是逼出来的”。这批人员经过短期的“传帮带”之后就变成了这一教育观念的坚定执行者。棍棒底下出分数。这样的教育究竟有何价值?学校里读书的老师已经越来越少,钻研学问的老师已经越来越少。学校里没有文化的氛围,那种钻营取巧之风有时让人感觉象一个菜市场,学问在这里被摆在最边缘的一个角落里。
以这样的师资如何当得起社会道德楷模之任?教育界喜欢引用一句话标榜自己的出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师范的招牌。招牌之下名副其实者当然大有人在,名不副实者所谓挂羊头卖狗肉,商业社会这一通行的符契不仅在商业社会大倡其道,教育界同样通用。且不说媒体曝光的少数品行恶劣的老师的负面影响,部分老师恶性传播知识的方式同样也在极大地玷污这一群体的领地。校园内种种价值扭曲现象又如何当得起“身正为范”的楷模。校园内又何处去寻觅道德的影子?如果说我这句话说得太笼统、太武断,我们且把目光聚焦某一片学区,某一所学校,我们来找找看有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道德的影子。我们看看,道德的体现首先是秩序,社会需要秩序。可是很多农村初中校园内甚至没有一些基本的秩序。除了铃声还在象征性地表示一个正常的校园所需要的按部就班外,其余的从常规教学到校园卫生:一方面应付上级的督导检查疲于奔命;一方面严重的日常管理缺位;教师不在工作状态,做和尚不撞钟,上班期间打牌、打麻将,教育工作特殊的工作性质成为他们懒散的工作作风最好的托词。种种混乱现象不一而足。社会需要和谐,校园内却有很多的不和谐:差生遭受老师歧视,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的孩子在学校里享受老师特殊的关怀;分数高的学生受到学校各种形式的表彰;老师随意训话,把一部分归于有出息,一部分归于没出息,在一个民主社会,等级观念被反复地灌输,势利的种子被老师深植于学生心灵;校长只讲享受不讲奉献,老师对校长表面谦恭,内心不服;老师只知一味打压学生,根本不顾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对老师横眉冷眼,内心仇视。除此之外就是补课之风、勒索家长请客之风,如此多的歪风演成校园主流之风。老师巴结校长、老师相互攀比、社会时尚成为交谈的主流语言。那么道德在这样的地方会呈现一种怎样生态。
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来评价他?说实话,老师这一职业其劳动强度弹性很大。优秀的老师、勤勤恳恳的老师其责其累难以想像。因为其一肩挑教书育人两副重担。许多文艺作品把老师比做蜡烛,喜欢描写老师鬓白的发角和老师窗前的灯光。许多人在他功成名就之后用感恩的心去怀念陪伴自己度过少年时光的老师。在他们娓娓动听的叙述中仿佛盛开了一朵人世间最纯洁的花,其情其感令人动容。我打心眼里尊重这些兢兢业业、孜孜育人的老师。我认为他们是师德师魂的真正薪火相传者。
可是在我所考察的众多的农村中学中,要说有 许多 老师闲的无聊并不为过。有些所谓一类学校喜欢给自己脸上贴金。对外宣传半军事化管理。走进校门,任何一间教室把一系列所谓“十不准”“六不许”“八不可”等等张贴在醒目位置上。犯了任何一个“不”字,那根高高悬起在学生头上的鞭子就会有力地抽打下来。“政教处”类似于“镇压处”。这里研究出种种高压手段足以让学生服服帖帖。老师根本不用去研究学生心理。简单粗暴换取“育人”这一副重担;“教书”这一副重担同样简单化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有了这一法宝,分数是不在话下的。有学生说:老师鬓白的发角是天天暴跳如雷,气的;老师窗前的灯光象是老师发怒时瞪起的血红的眼睛。这是部分模 范学校 老师的工作状态。而那些被教育主管部门认定为二类三类的学校其工作状态可以统称为“集体懈怠”。老师玩、学生玩、校长陪客人吃喝取乐。那么学生分数怎么办?能糊弄的糊弄,不能糊弄就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我已经在这样的学校了,我就是不认真你还能把我发配去哪儿?自由放滥的地方虽有一类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少数几个天资聪颖的学生成为学校的招牌,少数几个勤奋工作的老师却成为大家的笑柄。他们终日游手好闲、什么担子也不挑,却削尖脑袋评职称、拿自己二类学校三类学校招牌去行政部门哭穷。行政部门面对这些人也是出奇地宽容,他们用所谓的情有可原来谅 解这些 老师的无所事事。其实教育行政部门同样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为什么把这些地区老师的安排当成一种惩罚?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带有歧视性的区划?谁家的孩子因为什么就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教育。有些人打起官腔来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可我想教育这个林子是不能容忍这种鸟的。从全局来看,部分学校坏不了全局,教育全局是好的。可是从家庭和个人的角度来说,一所坏学校会毁了他们一生。
农村初中,这个所谓的教育薄弱地区有太多的问题摆在眼前。教师的工作状态是所有这些问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何处着手、如何去解决它?要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仅仅依靠城市个别教师的支教是远远不够的。很多问题的出现是制度性的。农村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软硬件实施问题上的探讨,应当有更深层次制度性的破题。对当今农村教育的考察我感慨良多。有一天,我同一位农村中学校长在一起聊天。他对我谈起一件事:他有一家邻居子女在国外,平时遇上个生病、灾祸的,子女只能打个电话过来慰问慰问;另一家子女没读出书来都围在身边,他一要有个头痛脑热的马上身边就来了服侍的,端汤送药,好不温馨。你说子女是要读出书来好呢?还是读不出书来好?我没有回答他的发问,但我从他的问题中似乎加深了对这所中学的了解,也从中感受农村教育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性的顽疾。
当今社会对农村学校教育问题不可谓不重视。但我想,如果不能真正地深入其中,不能实事求是地解决横亘在农村初中教育中的大的战略性问题,是无法真正破解当今农村教育的瓶颈的。
这篇文章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写成了。其中感叹多于叙事,无奈多于理想。今天看来还是如此。农村教育问题很大,事关未来一代人的发展,农村教师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的根本,需要及时破解。如何破解,答案是,搞教育需要真正的有理想的教育家,真正的有目标的教育。当今功利化的教育模式必须出局。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