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罗大佑的意义

火烧 2011-04-24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探讨罗大佑音乐的意义与文化影响,分析其音乐成就与人生历程,展现其音乐如何影响中国社会与文化。

罗大佑的意义  

(董永亮  易珺师妹)  

    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多年前,在世界的惊奇、疑惑、傲慢和不解中,在国人争议、责难、瞩目及关注里,两岸三地的音乐人们迸发出“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之雄心激情,挥洒着“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纯真精忠,将一幅忽尔斑杂多端,继而山重水复,蓦然回首却又柳暗花明、万紫千红的中国音乐奋斗记忆画卷缓缓舒展开,真可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罗大佑,在这个隆礼重乐的国度里,如久违的一夜拂过千树万树而写满诗情画意的清新春风,驱赶着万马齐喑、沉寂单调的冬季寒风,姗姗来迟,款款而至。大佑的音乐,沧桑冗长,道尽了从“独乐乐”到“与民同乐”的真理内涵;音乐里的大佑,诉说着自己“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心路历程;音乐里的中国,路漫漫其修远兮,见证了人类社会一个伟大变迁。  

有国人处,歌必唱大佑,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乡村野舍,“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竹篱茅舍,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钢筋水泥建构的繁荣都市中。“音乐教父”的称谓,诠释着大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卓尔不群人生,表达了大佑“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魅力四溢音乐。上世纪初,中国鲁迅弃医从文,“我以我血荐轩辕“,承担起解剖国民性、铸造中华魂的使命梦想;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袭黑衣、戴着墨镜的中国大佑,最终弃医从乐,走自己的路,踏上了用音乐诊断病态社会文化,以歌曲医治沉重心理创伤,拿文艺来放飞人们希望的“不归路”。大佑的音乐,穿越了传统和现代,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于理性和感官中徘徊,在现实哲学和浪漫诗歌中游走。大佑及其音乐,至今在思想文化层次及灵魂深处给我们以永恒启迪和光辉照耀。  

时光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罗大佑1954年出生在中国台北一个医生世家。家人盼大佑出人头地,而大佑自己也曾经憧憬用高超卓绝的医术来救死扶伤、扶弱济贫。可终于有一天,医生罗大佑发现医学并非自己打造理想的平台,这时的他苦闷、惆怅、失意。1975年,他出版了自己第一张个人专辑《船歌》,一石激起千重浪,以后的日子里,手术操作和音乐创作并重。1982年,《之乎者也》发行不久,大佑挥手告别主刀医师的角色,转换为以填词、谱曲、歌吟为内容的音乐经营事业。于是,我们听到了:音乐人罗大佑在《鹿港小镇》中吼出的“台北不是我的家”,是对冷酷世态的愤懑和厌倦;艺术家罗大佑的《之乎者也》描述了一群丑陋呆板中国人,引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现代文明的无情鞭挞;愤青罗大佑的《穿过你的黑发我的脸》、《爱人同志》、《皇后大道东》博大而婉约,使大佑个性张扬的形象深入人心;“起初不经事的你,和少年不经事的我”,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那是才子罗大佑演唱的《滚滚红尘》‘多情的大佑写了《童年》,使多少人萌生反朴归真的情愫,成为不朽绝唱。国人通过他的音乐,发现了两个罗大佑:一个桀骜不驯、狂傲不羁、童言无忌;一个细腻柔和、独立思考、沉稳大度。这或许就是对音乐教父音乐人生双重风格的酣畅淋漓的泼墨书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大佑音乐里流淌着中国的历史年轮,奔涌着专属于我们的人情掌故,抒发着我们的心灵感悟。这样,这个国家就成为投在草地上的一个人的影子《光阴的故事》永远萦绕在无数中国人的记忆里;然后,恋曲年代纷至沓来,《恋曲1980》的含蓄清新,《恋曲1990》的情义绵绵,《恋曲2000》的伤感悲怆,叹一声,这个世界变化快,不同时代谈情说爱的诉求方式格调也是有所讲究的;《你的样子》让我们沉浸在伤心往事时,泪流满面,翻江倒海;《东方之珠》、《明天会更好》,勾起民族沉淀多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珍爱和平的情感;《绿岛恐怖分子》,唱出中国人民反台独、促统一的心声和决心。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音乐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和动力源泉。大佑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是一个较早敢于吃螃蟹的人,还有的是他用异曲同工的笔法,以殊途同归的路径,借助于一个载体描绘了永远走在路上不断奋斗的音乐、自己和中国。大佑及其音乐和这个国家,永载史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