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斯比分赃,新华社掩护
索斯比分赃,新华社掩护
司马平邦
12月17日,新华社以不痛不痒不冷不热的姿态发布了一条消息:《巴黎索斯比举行亚洲艺术品拍卖会》,是发在新华网的“新华书画”频道里,连续发了9来张拍卖会现场的照片,却只有短短的一小段说明文字:
巴黎索斯比拍卖行举行亚洲艺术品拍卖会,来自中国、越南、日本、柬埔寨等国家的415件艺术品在这里竞拍,其中80%的拍品是17至19世纪中国生产的。(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我没有在网上找到比这条图片新闻更早更多的消息,但我相信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新华社记者高静在采写新闻的时候,一定提供了更详细的文字,但为了让这条消息不“敏感”,不激起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等等,新华社不得不做了缺省处理。
但只要会算术的人就都能算出来“415×80%≈332”的结果。
你看,中国最有官方背景的新闻通讯社对国内的人民就是这样连蒙带混地释放了一条如此重要的来自法国的消息,300多件有可能是当年帝国主义强盗从中国掠夺走的赃物正在巴黎搞一次集中的分赃大联欢。
中国的官方媒体息事宁人的态度已经到了如此可笑的地步,一方面,它们目击着一群当年抢劫中国财宝的强盗后人以及受益人们肆无忌惮地在新的分赃派对上狂欢,另一方面,它们还要试图把自己国人的耳朵和眼睛都蒙上。
我个人,从来没听说过哪次欧洲拍卖会能拿出300多件中国的国宝级文物,而且都是17至19世纪中国生产的好东西啊,一齐拍卖,这背后,法国的这家世界最大的拍卖行要下了多大功夫啊――可能不亚于当年欧洲侵略者们把它们从中国虏到欧洲的功夫吧。
按照西方社会在经济或财务制度方面的极度完备,出现在这次拍卖会上的中国文物纵然有300多件,想拿到了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台上,它们一定没有任何一件简介里会写着“赃物”的说明,一定是件件都有一个合理、准确的来路――其实,这才是我们想让新华社为我们弄明白的问题。
汉朝时的中国人信过一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在当代已经变得比臭屁还让人讨厌。
按新华社的那条图片报道,300多件中国国宝中有一件明永乐年间(1403-1424)的青花瓷瓶,还有一件是15-16世纪的青铜鎏金罗汉像,再有一件是中国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的瓷器,最终那个青花瓷瓶拍出了25万欧元,而那件青铜鎏金罗汉像最终以110万欧元成交。
按该事件的另一种新闻式说法,是当天参加拍卖的中国古代艺术品都拍出了高价,或者可以说,这一次拍卖会只这些中国艺术品就产生了上亿欧元的交易额(实在找不到有关这次拍卖会最后的详细交易情况)。
12月16日的索斯比拍卖会估计是没有什么太高调的中国卖家出席和出手,才没有引起国内太多的关注,这两年来哪怕是在欧洲出现的一两件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拍卖,都会引发中国国内的关注。
哎,谁让当年中国被欧洲侵略者掠夺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现在的我们实在是想关心也已觉得关心不过来。
历史是什么?这就要看从谁的角度说,对那些掠夺者来说,历史就是白花花黄澄澄的金子银子,是欧元,100年前或者200年前从中国抢来的东西,现在照样可以用来二次抢劫,贼过100年了还是贼――而对中国这样的被掠夺者来说,所谓的历史,我们只有认它们是浮云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